写给苏帮玉雕的情书

2018-07-24 11:59蒋喜
苏州杂志 2018年3期
关键词:玉雕苏州文化

蒋喜

从一开始说起吧,自十七岁开始,我便与你朝夕相伴,你曾陪我度过世间最闲淡的春花秋月,也曾伴我共涉人生的幽暗阴谷。而近四十载逝去,幸好属于我的一扇人世小窗尚自寂定,苏帮玉雕,你,一直在我身边。

其实日光之下甚少新事,属于生活的凡碌琐碎常年考验着人心,可也正因如此,尝试及时升起感恩之心,会让人看见并珍惜其点滴中的美好。所以我要用文字的方式向你传达一直以来内心深藏的情感。

一开始是一九八一年秋天,太湖边芦花雪白,莲花朵朵,桂花香浓,娘亲新采的菱藕高高低低堆在门后的藤筐里,青白嫩绿,我还未来得及尝鲜,便匆匆从学校毕业了。那时年少无惧,对将来岁月种种,更多的是抱有幻想和憧憬。虽说未能如愿考上大学,却也没有多少懊恼。反观俗世繁华,自此为我张开门户,从外望去,只觉每一扇门内都是全新世界,一物一人无不鲜亮可爱。

于是,随着时间一天天向前,仿佛是前世故人重逢,在轮回机遇的推动下,顺理成章、毫无准备地自然而然遇见了你。

自古以来,苏州天堂之地,温暖宜人的气候滋润着城市恬静含蓄、根植于骨的底韵诗情,日常生活一食一饮无不讲究精致用心:绫罗娉婷的丝履衣着,甘巧甜糯的各色糕点、荠菜芡实、鱼米虾白、四时时令应季不绝;更有廊池假山、曲桥幽径通往大大小小的园林,天女散花般穿插在粉墙黛瓦的居巷之间。过街穿林,随意路过哪家的墙头,或许还能听到一两声轻轻哼唱的水磨昆腔,细调轻歌、高腔遏云,或言少女情思,或叹古今兴浮,曲意萦心、回味不去。这里的人们一般不追求仕途的通达显赫,但往往一科考就能出一个状元,他们重视以日常细致的心灵感知来拷问人生的至高真实,以大夫式的情怀承接时代的担当,所以这里的美学极为发达。文化上,曾是香山居士白乐天、忧国忧民的范希文、才学盖世的明四家等人的故土;工艺美术上,驰名中外的苏绣、宋锦、缂丝、年画、香扇、园治、香山营造、明式家具……历代名工巧匠不计其数。明清以后,更一度成为举国文化审美的引领者,作为潮流雅文化的代表,一举一动皆备受推崇。

好山好水养佳人,在载酒风流、烟波画船的水乡,苏州人一向以似水的柔美婉约闻名于中华大地,而初见你的一刻,我便知道你是她们中的翘楚。彼时我想,如果上神造世的传说是真的,你一定是他十分得意、饱受溺爱的子孙苗裔,不然如何自诞生之日起就占尽世间的天时、地利与人和:受陶太湖良渚精英文化、渊薮的家学传统、与千年以来的世家仪教;坐拥一方安裕富足、无忧于衣食的雄厚经济财力;依傍江南青川绵秀、曲水亭阁的旖旎鱼米风光;生于此,长于此,一直以来更深受良好的美学尊崇教育与发达的文艺尚俗理念引导……当真是闺阁矜秀、大家气质,糅合了人们的隽美空灵、典细古雅和文士的高致风骨、清远节度于一体——让人一见倾心,也让我这个尚一无所有的傻小子第一次因自身的平凡如洗而形秽不已。

这巨大的落差让我暗暗下定决心,要拼尽全力努力向上。从那时起,我便认定,你即是我终身的图腾。于是,不久便进入苏州玉雕厂拜师,学艺的日子,为了尽快掌握基本的雕刻技能和知识,我总是第一个到车间,最后一个关机器,不断向厂里各位老师请教:从古代玉雕的文化背景、设计理念、造型、纹饰、雕工、用料等等,不断地从多角度发掘你的美,更多地了解你。因为你,我生出从未有过的动力,不惧一切辛苦,想要变得好一点,更好一点。

曾听人说,爱情里,谁先主动,谁就先输了。这当然是那些可怜的失意者没道理的抱怨。但不可否认,中间亦有真挚:因为,在很深很深的爱里,必曾有过低若尘埃的卑微。你一定不相信,开始时的我,看似满腔热忱的背后其实多么自卑。你那样优秀,总觉得高高在上,在夜以继日寂寞的追寻中,我时常感到失落和迷茫,怕再怎样努力也难望你项背,怕再怎样靠近也终究擦肩错过。

四季更替,从前工作环境远不比现在,条件艰苦,冬天原始的老机器动不动就结冰,金刚砂划破手指留在伤口里,疼痛浮肿得像水红萝卜;夏天高温不退、酷热难当,坊间灯光招惹蚊虫叮咬,穿衣服热,不穿衣服一会儿就满身是包,奇痒难耐。单调漫长的学习时间,无数个日夜,无数次面临彷徨、焦虑、质疑……身边一起学习的小伙伴们断断续续都放弃了,但一想到你绰约的襟袂,想起你不动声色却又惊天动地的美丽,想起初见时内心不可抑制的悸动,我还是一如既往坚持靠近你,亲爱的苏帮玉雕。

终于,一来,随着不断临摹学习,我渐渐变得笃定,有了一些自信;二来,不得不说你是一位很好的爱人,在几乎令人高不可攀的身世背后,却有着一颗极为善意、纯粹又坦诚的心。你看得见我的努力,总在不经意处给与我不着痕迹的低调回应。不断被爱情的甜蜜和幸福激励着,我的目标方变得清晰,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热情来追索你的脚步,寻觅你的身影。

我花费了十年时间,不遗余力地收集太湖出土的一万多件石器,通过反复研究和学习实践每一条线、每一个孔、每一曲弧——它们如何切割、如何钻孔,如何雕琢……遴选了其间两百件涵盖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到马桥文化、吴越文化等整个太湖流域古文化序列的精品,作图文介绍,出版了《太湖沉宝》,以供从业人员参考学习。后来,这批承载着祖先智慧、心灵、艺术之美的石器为我玉石事业的研琢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正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到一朝蓦然回首,突然洞获自己原来早已不在是起始处徘徊,于是欣喜而泣:因为你,我的生命之梯循序渐递,充溢着柔软的希望,逢迎于轮回接转处,已知走完了一段路;低眸,眼前尚有一段笃定的盼望可以继续走下去。

所以,我知道,我终于可以做自己了,或者说,从来即是如此:

又努力读很多书,阅读各类文史资料,逐渐将古玉内在精神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尝试自己设计,探索自己的风格,不断突破和创新。我几乎跑遍全国的玉器市场,看各地最好的博物收藏,拜访业内高人、向所有出色的同行求教他们各自的从业心得。并且为了开拓眼界,思索新时期中西方文化不断融汇贯通趋势下,传统玉雕行业对西方美学精神的择收剔取,我不惜周折,前往世界各地现场感受不同文明下的石器历史艺术:日本、加拿大、美国、俄罗斯、北欧、南非、巴西……天涯海角,地球南北,总之,足迹所到之处,一切与美学相关、能够启迪创作的活动我都积极参与学习。

艺术界长辈说:“一个无时无刻不为艺术而生活的人,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艺术家。”我虽不敢自居“艺术家”之誉,但半生以来,作为一个工艺美术从业者,一个致力于美石文化的传播者,也因为你,于日日夜夜的起坐行休中,只为一事而欢喜,寒暑无改,风雨不顾。

为了有更好的创作,我越来越留心敏感于时节自然的幽美,重视身边衣食住行给予的启发,重新学习了解传统儒释道文化价值对审美的修正引领……越来越切实体悟到,美时时刻刻,无处不在,灵感由此源源不止。为朝圣“玉之源头”,我曾两上昆仑;为开苏州博物馆“苏艺天工”展览之首,让更多的玉器爱好者了解苏帮玉雕的文化魅力,我捐出自己的作品《气》和《美石三宝》,为备述苏州古今玉器发展历史轨迹,我再次出版著作《美石者》,详细论述了苏帮玉雕的特点和自己几十年的琢玉成果和治玉经验,可以说是苏州玉雕界第一个将自己的玉雕心得以书面形式与众分享的人,完成了从制作实践到制作理论的一次飞跃。

而最终,我投之滴水,你报我以泉,成全了我毕生的幸福:因为你,我创造出第一对“龙凤对牌”作品,第一次获“天工”“艺博杯”“子冈杯”“百花玉缘杯”,等奖项,第一次被苏州工艺美院聘请为名誉教授,被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聘请为首饰传统工艺的保护与发展研究所顾问,并受邀加入苏州政协,第一次以“苏邦玉雕”为主题举办个人全国巡展……人生太多美好的第一次皆由你而起。是你让我拥有自信,不断在别人面前提起你,并随着时间过去,逐渐无比真切的感受到生命之河开始与你无限贴近、重合、融汇。

终于,有一日,当人们提及“苏帮玉雕”的时候,间或一两次也会提到我的名字。终于,我被授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和荣誉,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终于,在今年的第七届工艺美术大师评选中,我得以荣获“国大师”的称誉。

欣悦过后冷静回思,深感:爱是镜像折射,彼岸河前对照的灯火,我爱你,是因为我也爱自己,天下玉雕,可以说大家各领风骚,各有各的好,但这些如云的美丽,却皆终不是我心头的那颗朱砂痣。冥冥中注定,同生一地,共成一美,苏邦玉雕,唯有清丽文巧的你才是最适合我的那一个,就像现代派诗歌里提到的无比单独又密不可分的爱那样:一直以来,你我之间互携互长,连理交契,半生以来不曾相弃。

如果遇见过,就会明白:时间不是爱的敌人,而只能是催化剂。真爱的质地是如此质素和清凉,其实不需要刻意和努力,便能无改初心长日相守。

四十年玉雕修行之路,也是我对你的孜孜求觅之路。你不仅教会我独立、勇敢和上进,更重要的是影响我身为一个匠人,生从一事的专注态度。“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人生不止,则上下求索之路不绝,我愿尽我之力,继续对技艺的不断探索精进,完善对苏帮玉雕学术领域的探究,持续学思、传承文化创新,承责授徒、传播苏帮玉石美学……作出我所能为你作出的一切。

我的苏帮玉雕,浮世须臾,在你千年历史的生命广度里,我不过是芸芸沧海中短暂浮现的一朵轻浪。但良辰起化归尽,你却终是我此生唯一的“归去来兮”,愿常相知,愿长相乐。

猜你喜欢
玉雕苏州文化
论玉雕山子工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年味里的“虎文化”
玉雕青松献祖国
巨型玉雕长城和中华民族大团结玉雕图谱揭幕开放仪式掠影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