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及巅峰

2018-07-24 02:36
户外探险 2018年7期
关键词:尔巴巅峰山峰

孙斌:巅峰户外运动学校校长、巅峰探游创始人、原中国国家登山队教练、The North Face 运动员、Fenix 运动员,国内系列攀岩、攀冰、高山向导课程的设计者和教练,多次完成“7+2”探险项目。巅峰探游之前一直以“7+2”探险为主营方向,而从2017年开始,也开始涉足8000米级山峰的商业攀登,已经带领客户成功登顶过珠峰和马纳斯鲁峰两座8000米级山峰。

8000米进阶之路

8000米,是一个对体能、技能和心理素质都有着相当高要求的探险级别。世界各个角落的登山者,为着这份神秘与荣耀,在雪线之上前赴后继,于是运营8000米山峰攀登的探险公司应运而生。

在国际上,运营8000米商业攀登的探险公司越来越多,有我们比较熟悉的罗塞尔的Himalayan Experience(Himex),在1996年珠峰山难中新西兰向导罗伯·霍尔所在的Adventure Consultants(探险顾问),Alpine Ascents International(AAI)、International Mountain Guides(IMG)等;中国人运营的8000米商业攀登公司,有麦子的“高山沸腾”、张伟的“十四座”、宋玉江的“鼎丰探险”、主营珠峰北坡攀登的圣山探险公司等;还有尼泊尔当地人的探险公司,如夏尔巴高山探险、Seven Summits Treks(七峰公司)、Asian Trekking等。在他们的促进下,攀登世界第一高峰已经发展为一个趋于成熟的产品,其他8000米山峰也不再可望而不可及。

然而,8000米商业攀登这个热饽饽就那么好接吗?

一度主营“7+2”(七大洲最高峰攀登+徒步抵达南北两极点)的巅峰探游从2017年也开始做起了8000米,我们采访到了其创始人孙斌,同时也是巅峰户外运动学校校长,他坦言这是很有挑战的一件事。“中国西藏一侧的做不了,尼泊尔那边的探险公司又很多,要不要做以及如何去做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巅峰探游在过去的八九年里一直在做“7+2”项目,但一直没去触碰包括珠峰在内的8000米山峰。“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那时我们团队整体上对8000米山峰的了解还不足以支撑起一个项目,二是攀登一次8000米的周期很长,不确定因素比较多。”不了解、不确定,宁可不吃这口香饽饽,也不能砸了巅峰探游悉心经营的“负责任的攀登”的声誉。从2017年开始,巅峰探游才开始涉足珠峰和马纳斯鲁峰。

在2017年,巅峰探游不仅在春季带队全员登顶珠峰(南坡),还在秋季带队登了8163米的世界第八高峰马纳斯鲁峰,由此向大众宣告,巅峰探游开始进阶8000米商业攀登。孙校长说明了其中的原因。“首先,我们的客户提出来了这样的需求,你知道登山的人到一定阶段就会有更高的追求和目标。在以往的登山探险中他们已经和我们的团队建立起了信任,而跟一个新团队去磨合是非常困难的过程,客户们当然想跟着熟悉的团队登8000米。其次,在如今的探险旅游或者商业登山领域里,不论从攀登的难度和操作的复杂性来讲,组织8000米攀登都代表着一个探险公司的实力。这些年的运营状况证明巅峰探游的能力和状态都不错,在攀登理念上又与国际接轨,我们也觉得应该去做8000米。第三,攀登8000米对向导的个人成长是非常有益的,带过8000米队伍的向导在市场中无疑会有更强的说服力。综合起来就是有外部的需求(客户市场)、内部的需求(团队发展)以及个人的需求(向导的成长)。”

在种种需求的驱动下,他们开始做8000米,先是组织了春季珠峰和秋季马纳斯鲁峰,2018年春季登山季又组织了一次珠峰。登顶率高,零损伤。目前看来,这三方面需求的进程均尚好。

风险,不等于危险

8000米上的风,令人清醒还是混沌?

2014年的珠峰南坡雪崩、1996年的珠峰事故、2008年的K2山难、2010年的道拉吉里山难、2002年希夏邦马山难……每一桩攀登历史上的事故都在向世人宣示高峰危险、生人勿进。但凡人皆有一死,谁又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

所以,梦想还是要有的,8000米还是要去登的。核心理念是:风险,不等于危险,只要进行恰当的管理,可以把风险的损失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当渴望登上8000米高峰的客户找上门来,探险公司的风险管理便开始了。

风险是人和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人、环境偏偏都是变量。“每一个队员都不一样,要把人组织好本就是一个挑战,环境则是更大的挑战。每去登一座山峰或者一個目的地探险旅行之前,都需要花相当长的时间去了解其环境。”孙校长说道, “我们做‘7+2时,对这7座山峰如数家珍,每座山我都至少登过4遍,我们的向导也都登过很多遍。对风险的良好管理,是由对山峰环境极度深入的了解以及对队员的熟悉程度决定的。如果对山对人都缺乏认识,那就是把自己和队员置于危险境地。做8000米比七大洲最高峰的风险更高,情况更复杂,我们更需谨慎。因此假如要做14座,那意味着我们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所有14座的环境,这需要相当多的积累,甚至会付出巨大的代价。所以我们先不做其他8000米山峰,未来三五年内继续把珠峰和马纳斯鲁峰做好,积累更多经验之后再考虑往外拓展的事情。”

接着,孙校长从另一个角度回答了“探险公司到底是干什么的”这个问题。

登山探险公司那么多,客户有很多选择,为什么选我不选他?这其中有偶然的因素,也有一些重要的信息给他们参考,那就是,在高海拔环境中遇到风险,是什么帮助客户转危为安?一个好的探险公司能够为那些不具备独立面对高山环境、无法独立管理这些风险的人提供帮助,不论是体能、技能、经验方面还是心理方面,去帮助他们实现目标。“体能和技能方面的不足其实不难解决,难的是出现问题时,队员对于自身情况的判断、对于当时情况的判断不准确所带来的危机。探险公司(更明确一点就是向导)就要弥补这一不足,帮队员进行判断。此外,出现问题时队员的心态会不稳定,这种不稳定是极其消耗能量、极其可怕的,向导需要及时梳理队员的心理情绪,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极端的挑战。”

让队员强大起来

有市场便有竞争。巅峰探游和国际国内其他经营8000米商业攀登的公司相比,有什么不同和优势呢?这也是孙校长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尼泊尔一侧的喜马拉雅山脉,有将近百年的商业攀登经营历史,经验已然非常丰富,探险公司那么多,只要你想登山他们都欢迎你来。许多探险公司并没有意识到或者重视不够的一个风险因素:在攀登中,登山向导也可能会出错。

难道不是吗?但是这么多年来,探险公司和客户过度依赖登山向导,而弱化了个人参与者在其中的作用。回顾1996年的珠峰山难和2008年的K2山难,当问题出现时,向导和队员面临同样的危险境地,就算是经验丰富、体能强大的向导,也有判断出错或者体力不支的时候,他们不是超人。在道拉吉里山难发生时,甚至还有向导不顾队员自行下撤的情况。这种时刻,队员个人不得不面对所有问题。我们发现,事故中活下来的都是有经验、心理素质过硬的队员。

所以,攀登高海拔山峰對队员本身就是要求很高的一件事,无论是技能、体能还是经验和心理素质。探险公司可以为你配备优秀的向导、良好的装备设施,在天气稳定、无意外发生的情况下,你可以轻松登顶、下撤、安全回家。但,一旦外部条件变得恶劣、向导出现问题,那你就会处于十分悲惨的境地。

“每一个探险公司都应该让自己的队员足够强大。他要自己能把帐篷搭起来,把炉子烧起来,把食物做出来,这样在风险到来、向导不在身边时,他至少有足够的能力在高海拔地区存活下来,为救援赢得时间。”这些事情不一定需要客户去做,但巅峰探游会要求客户学会这些基本的生存技能。“他们应该理解,向导和夏尔巴人不是神,一遇到困难或者危机他们很可能不能马上出现在自己身边。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才不会慌张恐惧。”孙校长指出,“负责任的攀登”“让队员强大”是他们从理念上区别于国内其他探险公司的重点,我们也可以理解,这样的理念与目前的保姆式登山方式是有极大区别的。

当然,心理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做中学,先去攀爬海拔低、风险低、容错率高的山峰,在过程中不停地沟通和传递这种理念。另一方面通过“巅峰山学院”的培训课程,了解目的地,提高技能,获得不错的心理状态,建立起负责任的攀登理念。反过来讲,以这种理念和状态去登山,也一定会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在登山过程中的参与度更高,收获更多。所以,探险公司要做很多事情:第一,保证安全,第二,保证登顶,第三,保证收获。这是很多国际上优秀的探险公司的工作方式,然而,目前这样的理念在国内并没有被强调、被普及。

8000米之上谁说了算

登珠峰最容易出问题的是冲顶日,而中国登山者在这一天的风险管理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语言障碍。因为不是每个中国队员的英文都够好,当问题出现时,如果无法向身边的夏尔巴人沟通,描述清楚自己的状态和意愿,夏尔巴人如何给客户提供最合适的支持和帮助?当然你可以说,大本营有中方总指挥,他(她)可以用对讲机和夏尔巴人沟通。但是总指挥毕竟不在现场,没有跟客户一起遭遇正在发生的事情,无法准确了解每个队员的身体精神状况、环境条件、路线问题、氧气的情况,更何况从南坳到顶峰之间这段与大本营的通讯本来就不通畅,这样的方式实际上问题不小。那么,解决的方法是什么呢?

巅峰探游的做法是,每次派经验丰富的中国攀登队长随行登顶,保证行进中的沟通顺畅,做出正确的决定。这是巅峰探游针对登顶日的安全风险管理方式。

时下,中国其他一些探险公司的情况则是,把队员全权交给夏尔巴人,“相当于卖给夏尔巴人了”。我们都知道夏尔巴人攀登能力很强,跟西方探险团队的合作经验很多,但他们的性格和文化决定了他们容易服从客户的意见。但客户不是专家,他们的决定很可能出大乱子。

孙校长举了个正面的例子:“去年我和宝龙带队到了珠峰7950米的南坳营地。按照惯例,当天晚上就要开始冲顶,当时的情况是风很大,队员非常疲惫,好消息是氧气储量充分,于是我们决定留下来休整一天。夏尔巴想让我们冲顶,但我们坚持留下来。那天到达营地的队伍有20多支,除了两支队伍留下休整,其他的都去冲顶了,结果一半的队伍都被大风逼了回来。而我们在休息好之后第二天晚上七八点就整装待发,加上当天天气特别好,非常轻松地全员登顶。如果还有人问,8000米之上到底是谁说了算?我们希望是拥有丰富经验的攀登队长根据当时的状况做出决策,不是客户也不是夏尔巴人,因为中方攀登队长比夏尔巴人更了解自己的队员。该登?该停?该撤?由我们的攀登队长在充分沟通综合考虑之后做出决定。至于大本营指挥中心,则负责大范围的资源的调度安排。当山上的攀登队长向大本营提出协助需求时,大本营协调人准备相应的资源,这才是完美的配合。”

外部合作 择优而强

在外部合作上,夏尔巴人是最重要的一环。在攀登过程中,夏尔巴向导和队员直接配对,因此夏尔巴的能力、工作状态至关重要。巅峰探游在这方面的经验是,不仅要选择优秀的夏尔巴,还要保证他们具备良好的工作状态,确保在登顶过程中和队员同步前进,以确保安全。“有些情况非常不好,比如,夏尔巴在攀登中行进速度快,队员跟不上,被远远甩在后面。万一出现什么情况,连沟通都困难还怎么进行风险管理?所以我们还需要在行前对夏尔巴提出要求,进行动员。”

天气预报,是外部合作中的另外一环。此前在采访罗塞尔时他便提到过每一次攀登都需要另外购买天气预报服务的事情。尼泊尔有一些免费的天气预报服务,你可以在海拔适应期间试用,比照实际的天气情况,对准确度进行判断;也有需要付费的天气预报服务,孙校长认为那也是一家之言,不能尽信,所以他们常常是几家一起比对,最后看哪个比较准。当然,天气预报服务也是讲口碑的,比如中国西藏这边的天气预报就非常准,他们尽管在南坡,有时也会参考北坡的天气预报作为判断依据。

今年ISPO北京期间,罗塞尔(HIMEX创始人)来北京和孙校长聊了很多,基于理念和操作方式等多方面的相似之处,他们将逐步展开合作:想来中国进行登山探险的西方客户,HIMEX可以推荐给巅峰,国外登山探险路线,巅峰也可以和HIMEX合作。这或许是日趋激烈的8000米商业攀登市场里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的一大趋势。

14座的争议

关于14座8000米山峰的攀登,似乎永远都存在着争议话题,伴随着无数戏剧化的故事。孙校长就此直言不讳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就我们国内的情况而言,我认为,想要成为第一,就需要对得起这个荣誉。成为‘中国第一个完成14座8000米的攀登者,意味着你会享受无上的荣誉、聚光灯的追捧、人们的认可和崇拜,既然要收获这些东西,当然需要付出足够多的代价,这代价就是真实地登顶每一座8000米。以前那些完成14座的登山家,也有过被质疑某座山峰没有登上真顶,他们怎么做?通常是再次去尝试攀登,以消除业界的质疑。获得和付出当然应该是匹配的,任何名不副实的情况都会贻笑大方。”

“当然,如果你只是一个自我满足型(自嗨型)的登山者,即使每座山都离顶峰差个几米,也没什么问题。关键在于,你是否需要别人的认可和尊重、推崇甚至崇拜?如果你想要得到这些,那就去登上真正的顶峰吧。至于真顶假顶、登没登顶的疑问,请拿出证据来证明。”

登山之人豁达,看淡生死别离,登山之人也较真儿,虚虚实实容不得敷衍。如孙校长所言,登山的态度,取决于你的出发点,不论在8000米之上抑或8000米之下,你要什么,就要为它付出什么。

猜你喜欢
尔巴巅峰山峰
天空低了
为什么有些努力没有用
长方体剑士莱特 之寻找巅峰红石
跌宕起伏“李宁”
拥抱
有多少只乌鸦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巅峰
征服那座最高的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