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日大学教育差异的研究

2018-07-24 10:51林天棋
魅力中国 2018年3期

摘要:教育是推进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当今中国乃至国际发挥着重要作用。中日两国由于文化差异、重视程度、教育政策等社会制度和教育体制方面的不同,对于大学生教育也存在基本目标、课外实践活动、思想教育、教育体制和方式等多方面的差异。通过对于中日两国教育的深刻剖析,分析产生中日两国教育差异的原因,从中汲取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进而探究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方向,更好的保持中国教育的先进性,推进中国教育发展的多元化和多样化。

关键词:中日高等教育;教育差异的比较研究;教育改革方向

教育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中日两国教育各有特色,存在差异。日本高等教育在二战后取得突出成就,逐步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教育体制也不断完善。中日高等教育在发展阶段、办学水平、层次结构、制度等方面各有不同,在对差异重点关注,从而完善我国教育体制,进一步探明教育的改革发展方向。

一、中日大学教育发展现状

(一)中国大学教育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口号的提出,目前中国教育分为: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大学制教育和其他校外教育等。但以应试教育为主,教育体制有待进一步发展。在九年义务制教育下仍存在大量“疯狂补课”、“题海战术”、“重点班”、“填鸭式教育”等现象,说明当今的中国教育仍存在“学而优则仕”的过于功利性的色彩和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培养而缺少与实践相结合的现象。

在教育发展过程中,中国受教育程度在不断的增长,教育的普遍化、大众化程度在不断发提高。在经济快速化发展的今天,为更好促进经济发展,国民素质水平提高,高等教育也在不断扩大化。学校在不断加强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通过不断更新完善教育设施,如投影仪、机房、图书馆等方式为教育发展提供硬件保障。另一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应聘水准和定期培训等为教育发展提供保障。

(二)日本大学教育发展现状。

日本在明治维新中十分重视教育,与中国相比,日本的文化发展水平较差。但也正是其先天不足的文化水平推进了日本向先进文化的学习。通过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更好的促进了国家的发展。早在1872年,日本就已经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制,人们的识字、文化水平得到整体性的提高。在九年义务制教育普遍推广的同时,日本教育也出现了学生松懒等一些纰漏问题。日本教育在不断发展。目前由于国立大学法人化的推进,日本高等教育和国立大学都在发生着变化。高等教育人口数在1992年达到205万的高峰之后,开始了一个逐渐减少的过程。日本教育在教育体制、目的、投入等方面仍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

二、中日大学教育差异体现

(一)教育基本目标。

1.中国大学教育基本目标:培养严密的逻辑性,注重知识的经典性。

中国在对于大学生进行系统训练和培养时,注重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性和知识的经典性。大学生的研究方向更为单一化,并且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在硕博的学习期间单一深度化的趋势更为明显。学科之间,同一学科之间的划分太过详细,专业之间的界限也更为明显。人才大多数为专业上的精英,注重培养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科思维特点。由于新理论和新科技的发展,现实状况对人才的要求,通识性课程、大类平台必修课程在不断增设。不论文理对于近代史、思想修养及法律教育等课程的学习,也证明着中国教育的进步和发展。中国一些理工院校也相继成立人文系和开设相关人文课程作为选修课程。总之,在注重严密的逻辑性和知识的经典性的同时学科渗透、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已成为中国各大学的共识。

2.日本大学教育基本目标:不能只培养“标准化人才”,注重培养个性、创造性。

日本在大学教育中一方面注重培养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性人才。基于日本“科学技术立国”的政策和目标,日本大学教育不只培养“标准化人才”,更注重培養人才的个性化和创造性。日本对于学生的标准是:具有“广阔的胸怀、健壮的体魄、丰富的想象力”,具有“自由、自律和公共精神”。这就对于日本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日本大学教育基本目标的形成不仅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更有着日本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阶级等级严森,没有类似于中国科举制的制度来突破阶级统治。人们各司其职,在各自的阶级地位上更注重于适用于本阶级的相关知识,更具有个性和创造性。

(二)课外活动存在差异。

日本大学的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由学校组织进行的各项课外活动,涉及经济、政治、体育、艺术等多学科领域。通过课外活动更好的满足了学生的各方面需求,调节了学习的压力和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培养了全方面发展的人才。另一方面由学生自发组织开展义务服务,或进行勤工俭学等生活技能的实践。在中国课外时间也开始慢慢发展,但较之于日本,有组织有意识的进行课外活动的时间较晚,从改革开放后才开始逐渐发展。中国的课外活动主要在于学生社会活动团体的组建。通过一定的兴趣爱好组织起来的学生社团在中国大学中十分常见,并且成为中国日常课外活动的重要形式。另一方面除了勤工俭学,做兼职等活动之外,中国大学会以一定作业的形式来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此项目作为“第二课堂”的典型有明显的效果但也存在以作业形式存在的强制性和形式性色彩。

(三)思想教育存在差异。

日本在思想教育上从基本指导思想、高等教育目的和功能思想、管理思想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四方面有过的深入的研究和发展。日本高等教育极大地提高了政府和公众对于教育的认识。通过法律、政策等来进行支持和完善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得思想教育不断地实现多样化和个性化。在义务制教育发展的同时也推进高等教育的大面积普及和受众的多面化。在教育目的和功能的总的趋势是越来越多,越分越详细。但是日本的思想教育不开设思想教育课,使得国家思想与大学生的思想有一定的距离性。日本用课本、日常规则直接教育引导学生,易形成偏激和不直接有效的不良反应。中国在思想教育上,对于大学生开设先关思想教育课,通过集体学习方式进行思想教育。并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堂来引导学生的思想。在学校思想教育通过学生自我组织的团日活动,积极向党来树立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来进一步进行思想教育。

(四)教育体制、方式存在差异。

中日的高等教育有明显的差异,中国大学多由普通高校和民办高校组成,经费由政府拨款和补贴,现阶段一流水平的大学并不多,仍处于大众化阶段。日本作为教育强国,主要由国立高校和私立高校组成,且私立高校逐步占有较大的成分,高等教育已经入普及化阶段。中日高等教育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发展阶段、办学水平、层次结构、制度四方面。但是大学教育都是基于培养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型人才和创新性科技人才,也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高等教育普及化带来的资源浪费和就业问题。中国的教育体制目前以应试教育为主,在向素质教育逐步过渡,教育方式多为传统课本知识的传授。日本目前的教育以受西方影响较大,注重素质教育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中日大学教育在教育行政机构建立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督导制度作为服务于教育发展的体制,日本为两类三级制,各个督导机构相互制约,相对独立,共同发展。中国更多的为在中央的领导下督导机构进行工作,各个教育行政机构之间存在隶属和服从关系。教育系统在督查内容和范围方面也不同。日本以督查教育,从各项详细内容方面角度入手。督查范围更广,且日本督查更涉及至详细的教育方面。中国更多的从“督政”,从整体上来进行督查和部署,代表一定的权威性。由于国家性质和实际情况不同,中国和日本在教育行政机构中的民主参与度和专业化程度也有差异,日本注重教育人员的专业化及民众对于教育问题的参与度,中国在这一方面不应只局限于行政系统内部人员,更应该扩大相关范围。中日双方督察制度各有特色。

三、中日大学教育差异原因

(一)中日文化差异对于教育的影响。

中国和日本都处在儒家文化圈中,但中国深深的熏陶于绵延千年的儒家文化,且深受科举制度“学而优则仕”功利观念的影响。在应试教育发展的今天,存在“重点学校”制度。中国教育有待进一步摆脱传统观念中的糟粕。日本在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同时也在近代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其教育制度上的开放性、个性化和创新化的倾向都表现出西方文化的特点,以西方科技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兰学”在日本也极受欢迎。另一方面日本的教育民族主义的影响深重,教育也紧紧围绕民族主义来进行开展。日本在教育理念中缺少中国教育中过于功利化的色彩,强调实用性和素质培养,这在某种程度上会更加的贴近中国儒家的根本思想、

(二)中日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

中国在不断加强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财政投入也在不断增加。中国对于教育从科举制以来知识分子的极其重视到当今社会家长学生的普遍关注。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但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视仍需进一步加强。尽管近年来教育在快速发展,但是大学的入学率仍然不高。日本以新型的教育体制,对于教育的投入占极大一部分,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视值得中国借鉴学习。

(三)中日两国的教育政策不同。

中国教育政策紧随国家大政方针而发展,以更好的推动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在教育制度上十分严谨,各项制度的落实也比较严格,但中国教育行政系统方面,教育督导法律体系不完善,督导人员、学校人员对于督导活动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因其存在隶属关系,因此存在一昧迎合和片面认识现象。督导人员并不能清晰的了解到学校的真实、全面的情况,不利于提出针对性建设性的建议,不能及时的解决存在的问题。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有待进一步发展。日本督导制度已步入完善阶段,在教育政策方面有示范作用。以义务教育、素质教育为主,但普及化的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又会出现民众的懒惰心理,引发人才素质不高等问题。

四、对中国教育的改革方向及发展预期的展望

(一)教育由单一系统过渡为多样化、多元化,高等教育向更加深入,更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教育目的以培养人才为主,逐步过渡为素质教育。高等教育更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产业界以及整个社会的关系将会越来越密切。

(二)高等教育观念有所转变,不断加强教育重视度。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不仅仅将高等教育看成是政府的责任和法律的规范,还应该把它看成是社会和人民的事情;不应该把高等教育事业看成是职业培训的场所,而应该是终身学习的基础等等,从而不断加强对于教育的重视度。

(三)高等教育进一步普及化,大学的入学率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未来走向。同时更好更有效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化、创新型人才。

(四)教育办学体制进一步优化。学习日本的督察制度,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中国的教育行政体制,提高民众参与度和专业化程度。较大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营造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在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法律的推进作用。进一步发挥政府在高等教育中的规划作用,出台相关法律、政策,加强高等教育执法立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加强政策、法律之间的连接,规范对民办高校的管理。通过有目的的规划,进一步推动教育的发展。

(五)中国大学将日益国际化,逐步培养更多涉猎多领域专攻一学科的世界型人才。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加强对外合作和交流的科研活动,针对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机制进行学习和借鉴。积极开展与科研有关的活动,与教育有关的活动,多进行课外交流和活动。加强各高等教育院府与国际学院的沟通和交流。

结语

在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结构不断变迁的当下,发展教育事业的环境在不断的变化,教育也适应了时代的变迁,更好的推动着社会的发展。通过中日两国的教育差异的比较研究,辩证全面的认识到中国和日本在教育方面的优缺点。一种是应试教育,一种是素质教育,中国应该学习日本教育的長处。在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改革下政府推动,民众参与,共同建设新型的高等教育体制。同时也应注意中国教育的长处和优势,加强与日本教育的沟通和交流,培养新型人才。中国高等教育正是在不断的学习、借鉴、吸收和超越中不断的得到发展和完善,更好的培养了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时促进了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距离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并不遥远,多元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

参考文献:

[1]卢盈《中日督导制度比较研究》,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2]陈学飞《我国距离高等教育时代并不遥远》,《上海高教研究所》,1998年第2期。

[3]严晓萍《中日两国大学生教育与管理若干问题比较》,《扬州大学学报》,2000年6月。

[4]安佰伟《中日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比较及启示》,《山东教育学院院报》,2009年第4期。

[5]申长雨《中日高等教育的差异和共性》,《世界教育信息》,2014年第3期。

作者简介:

林天棋,1997年11月,女,汉族,辽宁铁岭人,本科生在读,现就读于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日语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