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安事变与国共第二次合作

2018-07-24 10:51周延玲
魅力中国 2018年3期
关键词:西安事变

摘要: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的历史事件。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就事件本身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转折和里程碑意义。1936年12月25日,事变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本文就西安事变与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历史环境及现实影响进行探讨。

关键词:西安事变;历史环境;现实影响

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西安事变这一事件是标志性事件,中国共产党以这一事件为背景,倡议和推动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由于这次国共合作,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内战,形成了全国抗日的局面。国共两党两次合作所以能够形成,其客观条件和基础大不一样,合作的内容和形式也有很大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这就是,这两次合作都顺乎历史的潮流,合乎人民的意愿,因而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开端。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了时局转换的枢纽:在新形势下的国内的合作形成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发动了。”西安事变是在什么样的历史环境中发生的?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和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怎样实现的?探讨这些问题,不但是了解三十年代下半期我国的历史进程所必需的,而且必定能向人们提供许多有益的历史启示。因此,西安事变促成的国共第二次合作,对于我国发展和谐社会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西安事变的历史环境和现实影响的问题展开分析,并就当前社会快速的变化,国共怎样进行新的合作展开探讨。

一、西安事变发生的历史环境

熟知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西安事变发生的历史环境是草蛇灰线,错综复杂的,当时中国共产党进行的革命遭受到了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史无前例的夹击,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急需改变这种不利的斗争状态,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三省沦陷后的第四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经过被毛泽东命名为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转移,抵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保安县吴起镇会师,并迅速建立红色根据地,稳固了大后方。与此同时中共在北平举行了大规模的大学生示威游行,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获得全国民众积极响应,全国人民抗日热情高涨,给实行“攘外必先安内”,“不抵抗政策”的国民政府巨大压力,史称“一二九运动”,它是事变的重要推动因素。同年12月17日,中国共产党瓦窑堡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并与1936年2月,中共宣布开始东征抗日,但不久因刘志丹将军战死,红军撤退,军事东征的任务流产。6月1日,广州的陈济棠、李宗仁发出通电。痛陈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对中国土地的践踏,决定率所部北上抗日,收复失地,两广事变爆发,但不久后北上将士纷纷向南京政府投诚,两广事变宣布破局。两广事变的快速平息,无疑提高了南京政府的声望,同时也使蒋介石对他“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的正确性,益发坚信不疑。蒋介石便将预备征讨两广的中央师悉数北调,用来剿共,亲自前往西安督战,并准备将战局失利以及后来与共产党停战对峙的张学良的东北军调离,造成张学良、杨虎臣的恐慌,加之后来蒋介石下令邵力子,让他通知大公报社可以发表对張学良、杨虎臣的弹劾,并撤销职务,引起社会各界不满。张学良、杨虎臣由此发动西安事变。蒋介石的过分自信,导致西安事变的成功。因此,史学家唐德刚认为,因为两广事变的危机安然度过,西安事变在1936年的西安“非爆发不可”。总之,从历史的角度和现有的史料来看,促使西安事变发生的社会环境因素很多,但主要还是外因和内因相互交叠、发酵形成了爆发的零界点。那么外因、内因是什么?外因就是外敌的入侵,造成国内社会的大动荡,山河破碎、经济凋零、民生疾苦,人民渴望安定的社会氛围;内因就是人为的错误决策和政策,即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大敌当前,不救国救亡;却一意孤行搞内战,严重破坏了劳苦大众、革命者对自由、安定和尊严的追求。它逆社会潮流而行,不得人心,必然会遭到人民群众和有识之士的反对,因而说:“西安事变大发生是必然的,也绝对会成功的”也毫不为过。

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中国共产党和事变发起人张学良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史料研究,中共在事变前并没有提前与闻这件事,没有预先对西安事变的发生做准备,甚至对西安的具体情况还不十分清楚,很多问题都是周恩来到了西安后了解并作出决策的。事实上,事变发生后,大部分中共高层都不认为西安事变可以以和平的方式解决,这从1936年12月13日张闻天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意见分歧就能看出,以毛泽东、朱德、博古等人为代表,要求“审蒋、罢蒋、除蒋”的人不在少数,可见中共高层当时对和平解决事变是没有信心的。但此时,周恩来对此持不同看法,他认为:“在军事上应该准备迎击南京方面对西安的夹击,在政治上不应采取与南京对立”,他说:“我们的统战工作已经初见成效,应努力争取蒋之大部,我们的党应准备走向政治舞台”,在征得大部分人的理解与支持下,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林森、孙科、宋子文、孔祥熙等人多方奔走,密切沟通,达成了一致意见。正是共产党人在危急时刻的理智,使当时的中共并没有陷入急躁的状态,而是正确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避免了新一场内战的大爆发,为事变的和平解决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张学良作为事变的直接发起人,在事变和平解决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在事变前他苦谏、哭谏、请缨抗日都遭到蒋介石的的拒绝,他并未放弃,在事变发生后,他说:“只要蒋介石抗日,我还拥护他做领袖,决不能要停止内战而引起内战”,说明张学良从一开始就希望尽可能以和平的方式结束西安事变,南京方面了解到张学良并无意加害蒋介石,而希望和平解决的态度后,积极协商,助力加快了和平解决事变的决心。其次事变发生后,张学良即刻致电中共,邀请中国共产党参与解决事变进程,并提出解决意见,这很大程度上给中国共产党提供了一个正面出场的舞台,也给事变的解决增加了一份和平保险。再次,张学良电告国民党各派系,说明自己发起事变的目的,是为了民族大义,抵御外敌。这一举措,稳定了国民党内部的不稳定因素,为和平解决事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总的还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中国共产党、张学良、南京政府等各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一结果的达成,改写了中国近代军事史,也为后来的国共抗日统一战线的到来展开了新的一页。

三、西安事变影响,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关键是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实现,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又是实现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能在十年内战之后,再度携手,并肩御侮,并不是偶然的。

首先,民族矛盾的激化是推动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的主要动力随着日本侵略的加剧,民族矛盾不断加深,1935年华北事变标志着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团结起来,为民族而战,不仅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包括国共两党在内的所有炎黄子孙共同的根本利益,更是中国社会两大政党不容推诿的历史责任。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置民族危亡于不顺,先是“不抵抗”政策,后又抛出所谓“攘外必先安内”政策,集中力量“围剿”红军,结果导致东北三省沦亡.这不仅遭遇国人的谴责和爱国官兵的抵制,导致了国民党内的分化,这有力地证明了民族利益至上.国共两党合作共御外侮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而此时发生的西安事变最终将国共两党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其次,中国共党积极倡导和大力推动起了主导作用。中国共党针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图谋,清醒地认识到要战胜日本侵略者,就必须立即停止国内纷争,团结协作,一致对外。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后,这个拯救民族危亡的机会终于出现了,中国共党以民族利益为重,不计旧仇,坚持了和平解决的方针,赢得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为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由内战走向和平揭开了序幕.此后,在与国民党的谈判中,中国共党又以赤诚救国之心,作出许多重大让步,提出了与国民党合作抗日的“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确立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由此可见,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是在中国共党最先倡导、积极推动下,经过曲折复杂的斗争后促成的。

再次,同共产党合作抗日是国民党唯一的出路。作为一个政党,无论它代表哪个阶级哪个阶层的利益,违背民意,逆历史潮流而动都是没有出路的,面对疯狂的民族敌人,只有国共重新合作,只有实现全民族抗战,才能真正救亡图存.这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呼声。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充分表达了全民族的心愿,更表明了共产党的宽广胸怀和诚意,从而促成了内战的停止,为第二次国共合作创造了前提条件;随着日本侵略步伐的加快,随着蒋介石希望通过外交途径,通过英美法的干涉阻止日本侵略幻想的破灭,终于认识到求救不如自救,于是,国民党逐步调整政策,第二次国共合作才得以最后实现.总之,与共产党合作抗日是当时国民党唯一的出路.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是时代潮流的选择,而西安事变则恰逢其时的给国共两党提供了一个握手言和的机会,从而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局面,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吹响了集结号。

四、当前形势下国共怎样进行新的合作

黨际交流和合作,是政党活动和政党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世界各国政党都在加紧进行跨越式的部署,积极开展党际交流和合作。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着重而明确地宣布,中国共产党“坚持在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原则的基础。

回首通过对国共两党两次合作的经验教训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了党际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合则两利,分则两害".个人认为,新时期,国共两党应按"一国两制"的模式,求同存异,加强两岸沟通与协商,以取得共识,达成互信,走和平统一之路。

从当前国际形势和台湾局势看,短时间内实现统一难度极大,中共领导人也已经立足于长远,相当一段时间内还是努力争取台湾局势稳定,抓紧时间提升综合国力并发展两岸关系。对于台湾现在的国民党领导人来说,还不能承认“一国两制”,还想维持不统不独,现在想维持执政地位却要靠打大陆牌,维持和平局面就要遏制台独。何况现在国共之间已不存在阶级矛盾,共产党人不会像在大陆时那样要打倒国民党,已经本岛化的国民党也不可能重返大陆重建统治,双方在承认“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发展两党及至两岸合作,自然会互利双赢,将来和平统一也就会逐渐水到渠成。

在目前和今后的新形势下,随着“习马会”、“习洪会”的成功举行,新一代两党领导人面对着全新形势和已经没有上一代仇怨的两岸民众,合作又有了新的基础。我想虽然好事会多磨,不过新一代人总会有更高的智慧,最终能克服各种障碍,以实现国家完全统一的目的。

总的来说,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社会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发生及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阶段。它是中国社会矛盾变化的转折点,是中国由分裂到统一的转折点,是中国社会政治由专制到逐步民主的转折点。有着一系列转折,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领导地位和核心地位。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论联合政府[D]1945。

[2]王祝福.一二九运动与西安事变相互关系的两点认识[D].武汉交通科技大学,1999。

[3]应德田.张学良与西安事变[D].北京中华书局,1980。

[4]王荣.学习与探索[J].中央民族学院,1985。

[5]单伯纯.西安事变纪实[D].人民出版社,2008。

[6]李新.中华民国史8卷[D].中华书局,2011。

作者简介:周延玲(1975— ),女,延安革命纪念馆文博馆员,副主任职务。

猜你喜欢
西安事变
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与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的联系
对促成西安事变的主角分析
再辨西安事变中张、杨的角色定位
西安事变背后故事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两条方针之间的差异辨析
中共中央在西安事变中从“除蒋”到“释蒋”原因考
中共中央、共产国际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以《西安事变》一课为例谈历史细节的运用
西安事变中鲜为人知的杜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