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快高校就业信息化进程探赜

2018-07-25 10:33吴东
成才之路 2018年18期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工作效率管理水平

吴东

摘 要:高校就业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起点低、进展缓慢,在政策执行、服务指导、信息交互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再加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高校专业设置缺乏市场认识,会导致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与用人单位招工困难的情况同时存在。因此,高校应当加快就业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化就业,为毕业生、用人单位以及社会各领域提供高效、简洁、透明、优质的管理和服务。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高校就业;工作效率;管理水平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18-0008-02

随着新一轮的技术和产业变革,我国正转型发展迈入以网络社会、智能工业、信息经济等为主要特征的高度信息化社会。《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要“建设多层次、多功能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就业信息统计、分析和发布工作,改善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政策咨询服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基本建成较完备的国家级和省级教育基础信息库以及教育质量、大学生流动、资源配置和毕业生就业状况等监测分析系统”,并对高校就业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就业信息化不能简单理解为将线下工作复制到线上,用网络工具开展就业工作,而是运用互联网思维,结合大数据、云计算、新媒体等信息技术,优化就业工作中的管理、指导、服务三大职能,简化工作流程,调高工作效率,整合信息资源,完善指导体系,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一、高校就业信息化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完成“精英教育”时代向“大众化教育”时代的转变,正在向“普及化教育”时代靠近。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压力只增不减,就业形势严峻复杂,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备受瞩目。

1.就业信息化是化解社会问题的重要渠道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乎国家经济发展大局和个人的生存发展。高校要借助网络技术、数据信息和通信技术,把信息化建设和大学生就业工作结合起来,进行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的改建与重组,充分提高就业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改善就业难的局面,积极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就业。就业信息化有助于政府提升就业信息服务能力,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長的就业信息需求,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

2.就业信息化是高校就业工作的神经中枢

信息技术的互联网化、移动化、智慧化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改变了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方式,同时也让包含高校就业指导在内的大学生工作的执行效率、事务公开、便捷服务都得以飞跃式的提升。就业信息化建设,能够进一步加强就业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强化就业工作信息化队伍,丰富就业工作手段,抢占就业工作的制高点,进而改善就业服务质量,拓宽就业信息渠道,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二、高校就业信息化的出发点

信息孤闭是限制高校就业工作发展的重大瓶颈。长期以来,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未能形成较为完整的规划设置,工作试点的模式往往不能适应大面积推广,高校之间信息化建设工作参差不齐,各自为战,存在较大的信息壁垒和鸿沟,以致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社会之间信息交流缺乏、难以互动,深埋于信息中的数据价值如同死水无法流通,得不到有效运用,发挥不出应有的价值。

1.就业信息不通畅导致结构性和地域性失衡

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不同高校之间的建设情况也不一样。教育重点资助的“985”“211”院校相对非“985”“211”院校就业信息化发展会更为成熟,综合型大学相对于多科型、单科型大学具有更广的辐射和更为丰富的内容。同时,信息化发展也会受到地域经济发展的限制,社会经济繁荣的地区就业信息化建设的速度更具明显的优势。

2.就业信息不通畅导致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

由于就业信息不通畅,高校在专业设置中缺乏市场指导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招生规模未能很好地契合市场需求,就业红牌、绿牌专业未能成为高校招生工作“晴雨表”。尤其在就业红牌专业的就业指导过程中缺乏正视市场需求的勇气,没有将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相结合,导致大学生的所学难以运用或没有合适岗位可以实践。

3.就业信息不通畅导致大学生“就业难”、企业“招工难”

一方面,我国应届毕业生数量逐年稳步提升,受地域、校情等实际的影响,大学生获得就业有效信息的情况不尽相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受其影响,导致就业困难;另一方面,在中国经济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中,产业结构使社会对人才需求和选择产生了结构性变化,优秀人才的储备成为用人单位获得未来竞争优势的重要筹码。当前,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校园招聘的重要作用,而企业无法便捷获得大学生就业意愿等就业信息,渴望吸引人才的盲目招聘往往招不到合适的对象。

三、高校就业信息化所应关注的落脚点

1.完善高校就业信息化的顶层设计

充分认识就业信息化进程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信息化进程关乎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成败,应当制定就业信息化中长期建设规划,并加以实施,规划布局应当与时俱进,既要立足当前,又要放眼长远,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具体规划、执行责任,形成明确的执行工作推进时间,及时公开战略规划内容及进展情况,广泛听取意见,吸收客观评价,促进就业信息化科学管理的实施。

2.建立链接多方的就业信息交互平台

在技术条件层面,我国已具备建立链接教育管理部门、高校、用人单位、大学生等可实现互动、信息畅通、数据共享的就业信息交互平台。其中,教育管理部门能够第一时间掌握社情民意,捕捉就业动向,发挥大数据、云计算的快速产生、快速分析优势,及时做出决策,更为灵活地掌握决策的渐进方向,更为科学、有效地推行政策落地;高校能够打破传统信息建设的藩篱和鸿沟,更为平等地获得就业信息资源,掌握就业指导工作的主动权和制高点,通过实时全样本数据分析,掌握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和市场信息,更有针对性地为大学生开展差异化、针对性就业服务;大学生能够便捷获得个性化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便捷取得与就业指导人员、从业者、往届毕业生、创业者等方面的指导与互动;用人单位能够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管下合规取得与高校、大学生之间互动的主动性,更为便捷地掌握优质人才资源的分布,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企业人才招聘工作。

3.加强就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培育信息化人才队伍是推动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高校要加强高级信息化人才的培育和引才工作,因为高级人才能够引领未来信息化战略的深度发展,探索信息化发展方向,带动信息化建设工作进步完善;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强化信息化工作理论基础和知识结构,提升就业信息化服务能力;高校要建立信息处理人才队伍,提升信息处理人才在信息获取、数据分析、就业形势预测研判等信息工作方面的综合素质。

四、展望与总结

总之,解决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与用人单位招工困难问题,离不开信息化的应用。推进高校就业信息化进程,需要行政机关、高校、用人单位相互合作,共同探讨,切实推进,并且需要包含大学生在内的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群策群力。

参考文献:

[1]李岚冰,律明.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情报科学,2017(02).

[2]林金辉.潘懋元高等教育思想[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毋彩虹,赵杰文.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初探[J].焦作大学学报,2012(01).

[4]张凤成.试析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1).

猜你喜欢
教育信息化工作效率管理水平
提高森林资源监测工作效率和实用性的探索
简论提高统计工作效率方法
提高工作效率必须改掉的7种习惯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以信息公开提升危险废物管理水平
10种方法助你提高工作效率
初中班主任应用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水平
实行e化管理,提升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