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在高段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018-07-25 10:24沈文江
关键词:自主合作阅读

沈文江

【摘 要】 阅读是文本与读者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建构、互相拥有的过程,需要学生敞开心扉、倾注热情,与文本进行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碰撞。唯此,方能让学生真正享受到语文带给他们的快意,使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激情。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开发与利用课堂教学资源的主阵地。成功的教学,其技巧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所有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知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这种变动实际上就是教师在充分开发、利用课堂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阅读;自主;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8)07-0-01

如何把握六年级阅读教学,实现向初一的转轨这个问题显得格外突出。现在愈发感觉六年级语文教学绝不能和四五年级一样,六年级语文教师应该尝试理性的教学让学生学会自己挖掘文本情感,学会欣赏,这也是语文素养的培养。本文结合几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教学感触。

一、课前预习,打好感悟基础

现在学校没有早读课,一周连作文就只有7节课,因此课前预习工作就要让学生放在家中自主进行。每学新课之前,要让学生在家中自主预习,具体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学生字词。

把字音读准读正确,划出由生字所组成的词语,划出本课中的成语以及一些好词、陌生的重要的词语,不理解的动手查字典。

2、练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遇到难读的不会读的找家长帮忙,实在解决不了的做个标记,第二天到校后请教同学,总之,如果不是特别易错的句子,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必须把课文读通读顺。

3、自主感悟课文。

用铅笔写下自己对课文的感悟,读懂了哪个字、哪个词、哪个句子、哪个段落,哪些写作特点等等,都用铅笔写下自己的感受,不仅如此,在哪儿发现了问题也随即用铅笔写下来,留在课堂上交流。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语文新课程标准》阶段性目标中有一条是: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语文新课程标准》还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中应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拿到一篇文章,首先就要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写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是想表现什么的。然后要概括自然段和逻辑段的段意,这样就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归纳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了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感悟课文,一根主线贯始终

在感悟课文时,切莫面面俱到,一个知识点都不放过。现在面对考试的压力,很多教师为了考出一个好的成绩,生怕漏掉一个知识点,把课堂变成了知识点的罗列,这样的课堂就没有六年级的语文味了。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深刻领会文章精髓,找准课文的切入点,以一个问题展开全文的教学,这样的课堂就是一根主线贯穿始终,很有整体性。那么如何去找课文的切入点呢?

1、从课后练习题中找

课后练习题是文章的重点知识的体现,千万不要错过,很多课后练习题里就有本课的切入点。如:课文《长江之歌》的课后第3题就可以作为切入点: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和“有母亲的情怀”的。《天游峰的扫路人》课后第3题:你觉得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就是本课的切入点。

2、从概括全文的句子中找

很多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都起到了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这样的句子就可以作为本课的切入点。如:《郑成功》的最后一节: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我就提出问题:“本文写了名族英雄郑成功哪两件事?(收复台湾和建设台湾)。郑成功是怎样收复台湾的?又是怎样建设台湾的?”以这个问题作为切入点从而展开对全文的教学。《草原》一文我就用最后一句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作为切入点,“蒙汉情深”体现在哪里?“天涯碧草”体现在哪里?以这个问题作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夹竹桃》和《广玉兰》的最后一节都可以作为切入点。

3、从写作特色上找

有些课文切入点不好找,没有总结性的句子,课后练习也没有,就可以写作特色上找切入点。如课文《姥姥的剪纸》一文,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载体,抓住这个主线,披文入情,就能走进姥姥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找最能体现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一个词(神),从哪里可以体现出姥姥剪纸的“神”?以这个问题作为切入点从而带动全文的感悟。

四、课堂空白,学生自主发挥

阅读是文本与读者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建构、互相拥有的过程,需要学生敞开心扉、倾注热情,与文本进行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碰撞。唯此,方能让学生真正享受到语文带给他们的快意,使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激情。课文朗读感悟完后,要给学生留下一定时间,这个时间专为学生自主发挥所用。让学生说说学了本课后有哪些收获?除了我们讲到的,你还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要问?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师生的交往。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开发与利用课堂教学资源的主阵地。成功的教学,其技巧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所有的细节,而在于根据當时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知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这种变动,则实际上就是教师在充分开发、利用课堂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阅读需要思考,思考需要时间。课堂节奏并不是越快越好,课堂内容并不是越多越好,自己为什么不给学生多一点动脑筋的时间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正真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课堂上如果没有“想”的因素积极参与,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将是一句空话。孔子早在几年前就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的观点,可见让学生“想”在学生过程中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学生只有静思默想,才能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才能越来越深入地走进文本,真正领悟文本的内涵。一句话,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就得留下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空白时间”,使之动脑动手,发挥思维能力,真正领悟文本。

猜你喜欢
自主合作阅读
初中英语“自主、合作”学习探究
让学习在复习课中真正发生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