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一大』为什么选在上海法租界举行

2018-07-26 06:10熊月之
党课参考 2018年14期
关键词:租界上海

〉〉〉〉〉 熊月之

中共“一大”为什么会在上海举行?根本原因在于,上海是当时中国工人阶级大本营、是马克思主义宣传基地。但当时的上海由华界、公共租界、法租界三大区域构成,中共“一大”为何偏偏选在法租界举行?这就需要作专门考察了。事实上,中共“一大”选在上海法租界举行,是存在某种必然性的。

上海租界是革命人士聚集地

自戊戌变法以后,中国政治就明显呈现出“京严沪宽”态势。维新派领袖康有为遭清政府通缉,是上海租界当局设法让他逃走的;维新志士黄遵宪遭通缉,是上海租界当局将他保护下来的;革命党人沈荩策划反清,在北京被捕,遭活活鞭死,而章太炎、邹容在上海宣传反清,租界当局仅分别判其三年、两年监禁。

民国以后,情况虽有所不同,但“北严南宽”的总体态势并无改变。北京的政治气氛相对压抑,文化环境恶劣。相比之下,上海的政治、文化环境宽松得多。上海文化事业本来就发达,出版机构多,报纸刊物多,中外联系广,信息渠道多,加上一市三治,有缝隙可以利用,这是众多政治、文化精英汇聚上海的原因。

1937年的上海法租界,装甲车保障租界安全

所谓“一市三治”,即当时的上海存在华界、公共租界、法租界三个不同的行政机构,加之华界又分南市与闸北两部分,因而又称“三治四界”。这四个区域在市政设施、居住条件、建筑风格方面有明显差异,人口素质、文化教育、社会管理方面也有所不同。一般说来,租界的道路设施、交通设施、居住环境、市政管理要较华界为优。在治外法权的保护下,租界事实上是“国中之国”,中国政府既无法管理租界里的外国人,也无法对租界里的中国人进行直接的管辖。由于在历次战争进行时,无论是中外战争,还是国内战争,租界都保持中立状态,这就使得租界比华界更为安全。

因此,租界就成为众多达官贵人在上海居住的首选之地,也成为众多对现实不满的志士仁人的聚集之区。

上海法租界的发展轨迹

洋泾浜以南的法租界,自开辟以后,很长时间人气不旺,生意不兴。但在1914年以后,有三大因素促进了法租界的发展。

法租界面积大扩展。法租界于1849年辟设,起初范围不大,地域为东至潮州会馆沿河至洋泾浜东角,南至护城河,西至今西藏南路,北至今延安东路,面积986亩。后来有过几次扩张,面积扩大至15150亩,较之前增加很多倍。今肇嘉浜路以北、延安中路以南、徐家汇、华山路以东大片土地,都被划入法租界。

城墙拆除。上海开埠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口的骤增,租界的繁荣,城市重心的北移,上海城墙的防卫功能不但早已失去,而且日益成为上海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城门低矮,护城河淤塞,交通梗阻。1900年,上海士绅已有拆墙之议;1905年、1908年,又不断重提此议,均未获当局采纳,只是多开了三个城门,聊以应付。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后,拆城之议获得批准。拆城工程自1913年1月动工,历时两年,1914年冬结束。城墙拆除后,筑以马路。从此,县城与城外华界、法租界连成一片,改变了先前彼此隔离的局面。

洋泾浜填平。洋泾浜原是一条小河,上海开埠以后成为法租界与公共租界的界河。随着市政的发展,洋泾浜既被严重污染,堆满垃圾,淤浅发臭,又成为沟通两租界的严重障碍。1915年,洋泾浜被填平,筑成爱多亚路即今延安东路,使公共租界与法租界连为一体。

扩界、拆城、填浜这三件大事,使得法租界与城厢内外、法租界与公共租界连成一片,为法租界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1914年时,法租界人口密度尚不足公共租界的二分之一,及至1930年,二者已基本持平。陈独秀居住的渔阳里、李汉俊居住的望志路附近房屋,都是在1914年以后建造的。

法租界自身特点和比较优势

地价便宜。就地价而言,在30年代以前的相当长时间里,法租界比公共租界要低。以1930年为例,法租界旧区(今西藏南路以东)每亩估价为100524元,公共租界中区(今西藏中路以东、延安东路以北、苏州河以南)为132451元。法租界内部,旧区(今西藏南路以东)地价又比新区(今西藏南路以西)高得多。

城市规划严整。城市规划方面,法租界要比公共租界严格。1900年,公董局董事会便作出决议,除非得到法国总领事同意,从嵩山路起,其西面租界扩充区内要建造的任何建筑,都必须按照欧洲习惯用砖头和石块建造,而且至少要在房屋底层上有整整一层楼。在任何情况下,不准用木材或土墙建造简陋房屋。后期虽有破例,但总体得到贯彻。这样,法租界内形成了一大片经过精心设计、严格按照欧洲习惯建造起来的住宅区,道路建设在全市首屈一指,有优质的宽阔马路。

治安管理相对宽松。同样是租界,公共租界商业、工业比较发达,土地、房产增值快,工部局获得的税收多,政府比较有钱,治安管理比较到位。反观法租界,商业、工业不够发达,公董局获得的税收比较少,行政经费短缺,治安管理比较差,对烟、赌、娼之类并无实质干涉。这样,法租界在治安管理方面漏洞比较多,对于那些持不同政见者来说,可以利用的机会也就比较多。尤其在袁世凯死后,党禁解除,法租界便是进步人士活动比较理想的场所,只要不是明目张胆地进行反政府的暴力活动,法租界当局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巡捕安保完善。孙中山曾不止一次地说,他在法租界的家门口有巡捕站岗,安全有保障:“譬如我的门口,现在有两个持枪的巡捕来保护我家。上海凡是有钱的人,或者是在各省做过了大官的,都拥有巡捕守门。”那时的租界安保实行市场化经营,不只是像孙中山这样的政界要人,就是普通商人、公司、铺户,都可以申请巡捕保护,不问政治立场,只要付钱就行。警卫级别越高,价格越贵。

与共产国际派遣人员联络方便。建党活动在法租界进行,对吴廷康、马林、尼科尔斯基等共产国际派来的人员来说,也比较方便。1920年的上海,有大约5000名俄侨,主要生活在法租界,他们中有一些人拥护布尔什维克。这为吴廷康等人在上海的活动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无形中起了掩护作用。吴廷康在给俄共西伯利亚局东方民族处的信中,告知他在上海的通讯地址在法租界。由于法租界俄侨众多,他们的活动并不特别显眼。

基于以上因素,法租界就成为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开展活动的理想场所。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人均聚集于此,他们居住在这里,活动在这里,在这里举行中共“一大”也就顺理成章了。

猜你喜欢
租界上海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何时何地召开?
上海租界法制变迁
从晚清竹枝词看西学在租界的传播
欢乐上海迪士尼
浅析近代租界的二重作用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上海租界时期的公共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