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传统体育项目及文化根源解读

2018-07-26 02:29刘猛猛黄正廪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仡佬族体育项目娱乐

刘猛猛,黄正廪

(遵义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贵州遵义563006)

仡佬族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商周至西汉时代的“百濮”,以及东汉至南北朝时期的“濮”和“僚”都与其先祖有着密切的渊源。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仡佬族现为贵州省十七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绝大部分人口分布贵州。依据2010年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仡佬族总人口约为55万。贵州聚居地主要为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石阡县,其余分布于贵阳、六盘水、遵义、铜仁、毕节、安顺、黔西南等地,少数散居在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长期生活在贵州高原的仡佬族先民,在生产生活及抵御自然灾难的过程中,创造了独特的体育形式和灿烂的历史文化,形成了仡佬族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由于受商业化和市场化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这给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一些困境。因此,充分利用和凝练仡佬族现有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创新仡佬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和保护仡佬族文化、丰富人民生活以及提升民族素质,对促进仡佬族地区人民的健康和谐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 仡佬族传统体育项目及其分类

1.1 仡佬族传统体育项目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为了追求民族生产和发展、体现民族精神和展示民族性格、创造和传承民族文化而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文化实践活动。体育项目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载体。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仡佬族人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创造具有民族个性与民族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仡佬族的民族思想与文化,表现仡佬族人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仡佬族的价值取向[1]。仡佬族人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中传统体育文化丰富多彩,项目主要有“狮戏”队、高台舞狮、打磨秋、打“毛达”、顺风耳、踢毽子、蒙瞎猫、牵羊摆尾、抱鹅蛋、追“长毛”、荡秋千、打金山银山、丢窝儿、撵母猪窝、烤核桃、打陀螺、牛筋舞、打篾鸡蛋等等。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展现了仡佬族人坚韧和不惧艰险的民族性格。时至今日,仡佬族传统体育项目虽然有了一些变化,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闲暇时嬉戏娱乐的产物,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习俗,如娱乐类(踩高杆)、智力类(走五指)、表演类(高台舞狮)等。

1.2 仡佬族传统体育项目分类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体育的性质和作用分类、现代体育运动项目的形式和特点分类、少数民族所开展的项目分类、地域分类、人类学观点分类、体育项群分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育形态分类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分类[2]。这些分类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本研究借助田麦久教授的项群训练理论,将民族传统体育分为嬉戏娱乐、竞技能力、配合节庆习俗三大民族体育项群,以此来反映社会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变迁。

1.2.1 以嬉戏娱乐为主导的仡佬族传统体育项目

以嬉戏娱乐为主导的仡佬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一种以打发空闲时间、消遣娱乐为主要目的,并为促进身心均衡发展而开展的具有一定形式的民俗活动。这些传统体育项目,虽然有相关的规则和要求,但并不等同于现代竞技项目的竞技规则。以嬉戏娱乐为主导的仡佬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是在农闲时段,以嬉戏和娱乐为主,追求身心愉悦为目的的活动,包括棋艺类、智力类、击打类、游戏类、娱乐类(如表1所示)。

表1 仡佬族嬉戏娱乐主导的传统体育项目

1.2.2 以竞技能力为主导的仡佬族传统体育项目

以竞技能力为主导的仡佬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一种以竞技能力中的体能、运动的表现技巧和运动的技术等构成要素组成的娱乐活动。它往往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并展现社会积极的竞争精神。这些传统体育项目主要借助现代体育的竞赛方式方法来完善自身项目的比赛方法,不断发展和传承传统体育项目。主要分为体能类、命中类、制胜类、角力类等四大类型(如表2所示)。

表2 仡佬族竞技能力主导的传统体育项目

1.2.3 配合节庆习俗为主导的仡佬族传统体育项目

节庆习俗为主导的仡佬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在独特的传统庆典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文体活动。仡佬族节庆习俗活动中的文体活动,包含了仡佬族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反映了仡佬族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的历史轨迹,凸显了仡佬族的历史动荡与融合过程。主要分为三大类型,即宗教祭祀类、喜庆类、表演类(如表3所示)。

表3 仡佬族配合节庆习俗主导的传统体育项目

2 仡佬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根源

仡佬族是我国众多少数民族之一,仡佬族与其他民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仡佬族的居住环境、起源方式、发生发展、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的特色。仡佬族传统体育与其生产生活方式、政治经济体制、宗教习俗制度密切相关,它承载了仡佬族民族精神文化。其文化根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地域文化根源

区域性特征是指由于受一个地区自然条件和人文因素所限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具有个性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少数民族体育与特定区域的自然环境紧密联系,反映了少数民族人民在改造和适应环境过程中形成的民族精神。仡佬族人世代居住在云贵高原上,“高山苗,水侗家,仡佬住在岩旮旯”这是对仡佬族人居住的自然环境的真实描述。仡佬族人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依靠自己的民族信仰和精神,生存、发展并不断壮大起来。仡佬族人大部分居住在我国的西南地区,主要集中在贵州省,以杂居为主,地域性特征特别明显。西南地区独特自然环境下的生产因素,为仡佬族体育的起源从物质条件方面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生活在贵州高原的远古人类,在生产劳动和抵御自然灾害的活动过程中,己经出现了体育活动萌芽。

仡佬族体育文化是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仡佬族在地域环境中创造了独特的体育活动形式,而且这些体育活动不受场地设施的限制,操作简单,体育项目绚丽多姿、世代传承、经久不衰,构成了仡佬人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如高台舞狮、打毛达、踢毽子、顺风耳、牵羊摆尾等。西南地区以山地为主,喀斯特地貌丰富。仡佬族角力类体育活动项目,是山区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传承。以力量为主的体育项目,与仡佬族不张扬、隐忍、勤劳的民族性格相符合,体现了仡佬族体育文化的地域性特征。

2.2 军事文化根源

仡佬族居住地区主要是斜坡地带,这些地区地形起伏较大、地势崎岖、雨水比较多。从唐代开始,仡佬族就处在封建王朝和当地土司的统治之下,受到剥削和压迫。明朝末年,统治者开始实行“改土归流”政策,直到清朝雍正年间,仡佬族地区基本完成“改土归流”,仡佬族逐渐与其他民族交流融合。正是这种特殊的地形和统治压迫,使仡佬族人在与自然斗争和反抗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吃苦耐劳、忠勇善战的民族特性。

仡佬族在反抗封建王朝的斗争中,创造了特有的体育项目,其中打篾鸡蛋是仡佬族最古老的一种娱乐体育活动。宋代朱辅《溪蛮丛笑》中记述:“土俗岁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朋,皆以五色彩囊豆粟,往来抛接,名“飞紽”。仡佬族早期在建立夜郎古国时候,用打篾鸡蛋来达到军事练兵的目的,仡佬族语叫做“嘎嘟啷嘴”。仡佬族打篾鸡蛋的方法,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方法是选择宽阔的庭坝,在中间划一条分界线,分为两队,每队3-5人,各占一方。只能用手投掷和脚踢的方式来进行传接球,篾鸡蛋触及或落在本方界内就为输;第二种方法是在旷野的山地中进行,人数不限制,也不实行分组。比赛时,一人先将篾鸡蛋抛向空中,其余的人随之跑向篾鸡蛋落地的地方,先抢到篾鸡蛋者,接着继续抛出篾鸡蛋,以抢到次数多者为胜;第三种方法是“换窝”。在院坝或平地上,挖一个比篾鸡蛋大的圆坑为大窝,四周按参加人数挖出相同数量的小坑为小窝,小窝与大窝要相距两米左右,每小窝站一人。以抽签的方式决定出1人为进攻者,每人手执木棍或竹棍,进攻者赶篾鸡蛋进大窝,赶进为胜。四周守小窝者,以棍阻击,不能用手抛、脚踢或触及人体。阻拦者离窝阻拦时,进攻者可抢占其窝,杵窝为胜,失窝者则被罚赶篾鸡蛋。赶球时,冲破阻拦,将球赶进大窝时,则高喊“换窝子”,阻拦者宣告全体失败。众呼换窝时,要重新抢新窝,未抢到窝者,责罚赶篾鸡蛋,开始新的一轮比赛。

仡佬族在民族政策、军事战争、外来文化影响下,一方面坚守、保持了本民族的个性特征,反衬出仡佬族自身的民族情感;另一方面,仡佬族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变化,与其他民族融合产生了一种独特新质,形成了本民族与其他民族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文化特色。

2.3 宗教传说文化根源

在远古时期,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人类对自然知识缺乏了解,仡佬族先民对各种自然现象、人生百态、神秘现象等寻求不到结果,认为开天辟地、造就万物、缔造人类的最高主宰就是人们心目中向往的神灵。在劳作闲暇之余,仡佬族先民通过手舞足蹈来模仿自然界里动植物的形态、动作来表达对祖先的无限崇敬,以达到凝聚人心和民族图腾的目的。每年既定的节日,仡佬族都要进行相应的祭祀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虽然原始宗教信仰的神秘外衣逐渐被人们解开,但仡佬族传统体育中的运动项目已经成为一种具有宗教元素的民间风俗被传承下来,节日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仡佬族的一些体育项目,或来源于宗教仪式,或来源于集体活动,并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进化其价值功能和表现形式,最终形成了游戏或竞技性的传统体育活动。

仡佬族的“打秋”项目,具有突出的祭祀宗教意义。它以心目中的神灵“打秋”来达到祭祀祈祷目的。打“神秋”以娱“秋神”,祈求长寿、祈求子女安康、祈求社会太平。仡佬族把“打秋”分成“寿秋”“儿女秋”“太平秋”三类,“寿秋”主要表示向神灵祈求保佑仡佬族老人健康长寿、无病无灾;“儿女秋”则表示仡佬族人们向上苍祈求生儿育女,生育后、打秋前都须先由仡佬族村寨中老人在秋树下摆上刀头酒醴,设立香宴来祭祀秋神;“太平秋”是以仡佬族村寨为单位的一种集体祈神活动,祈求秋神保佑村寨四季平安、无灾无难、六畜兴旺、五谷丰登。高台舞狮来源于“目连救母”的传说故事,它是在大方桌堆叠起来的高台上进行表演,表演到顶端后有一个“踩斗”动作,“踩斗”来源于古人的星辰崇拜。

宗教、舞蹈、文体活动被融合在一起,这使得仡佬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具有愉悦身心、强健体魄的作用,还具有浓厚的艺术观赏功能。仡佬族的宗教信仰为传统体育项目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与精神基础,不但促进了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认同感,而且还使仡佬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呈现出艺术化表演特征。

2.4 节日民俗文化根源

少数民族的民俗活动存在于各自民族传统节日之中,依赖其民族节日而举行,传统体育项目是我国各少数民族节日庆典民俗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主要内容。传统体育项目不仅使民俗节日活动举办形式更加丰富多彩,还使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凭借民族节日更具有活力和生命力,以利于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弘扬。仡佬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与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紧密相关。譬如,在仡佬族“三月三”传统祭山节(仡佬族新年)和农历二月初一的“敬雀节”,仡佬族都要开展斗牛、抵杠、高台舞狮、抵牙巴劲等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竞技活动。

此外,仡佬族还在节日活动中开展打“欢喜团”项目。打“欢喜团”中的“欢喜团”一般是利用南瓜、大萝卜或柚子等物体来雕刻一个哈哈大笑的头像,涂上彩色,在正月十四夜晚,村寨里的小孩们将“欢喜团”拴在一米长的竹竿上,在村寨门前或大路口亮出。打“欢喜团”通常是在毗邻的两个村寨间进行。开始时,由一人点燃“抢虼蚤”(冻青树燃烧时树叶发出鞭炮似的响声)、树枝和竹子,刹那间,爆裂之声大起。此时,两个村寨的人互相戏谑,甲村寨:“我们包谷像牛角,你们包谷像鸡脑壳”,乙村寨的人也毫不示弱地加以回敬,你来我往,玩笑适可而止。然后,点燃火把(用干竹子或其它干燥的树枝制作而成),手拿竹竿相互追打对方的“欢喜团”。人群、火把漫山遍野,你追我打,狂奔喊叫,欢声不绝。如果一方的“欢喜团”先被击落,即为负方。如今打“欢喜团”活动不再进行,但仡佬族民间仍有将“欢喜团”插在竹竿尖上、置于门前的传统,寓意五谷丰登。高台舞狮是仡佬民族的一种传统习俗,仡佬族人在春节或重大喜庆日,都要借助舞狮来助兴。

2.5 生产生活文化根源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源于各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传统体育有着鲜明的从业特点[3]。

我国各少数民族居住在不同的地理空间,源于民族政治、经济收入、当地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差异,同样的体育项目,在文化内涵和运动表现形式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汉族的“老鹰捉小鸡”游戏项目和仡佬族的“牵羊摆尾”民族项目,虽然规则基本相同,但各具特色。遇到年过古稀的老人大病痊愈后,仡佬族人要聚在厅堂跳“牛筋舞”,这是一种尊敬老人、祝福老人的传统娱乐舞蹈方式。“牛筋舞”由主跳者和陪跳者组成,主跳者是大姑爷,陪跳者为女性亲戚。主跳者背着一个竹制蒸笼,里面放一只空碗,右手舞动着三条一尺长的熟牛筋。陪跳者站立在主跳圈外,围成一圈,每个人手里拿一根筷子,找准机会敲响蒸笼里的空碗,中者为赢,主跳者则被罚喝一杯酒。如果敲不中,筷子被主跳者用牛筋打掉落地,陪跳者也会被罚喝一杯酒。双方左躲右闪,忽前忽后地跳,场面紧张而又热烈。跳完以后,由主跳者将手中的熟牛筋和新鲜的牛肉献给老人,祝老人康健长寿,身体像牛筋一样坚韧、像牛躯干那样强壮,大家举杯向老人祝福。“顺风耳”是用两节碗口粗的竹筒,一端用蛇皮蒙上,中间用数十米长的丝线或棉线连接上,双方各执一个筒,语音通过蛇皮振动,沿线传递到对方筒中,含羞少女借以表达对情人的爱慕之情。仡佬族传统体育项目体现了仡佬族对生活和家园的热爱。

2.6 娱乐文化根源

仡佬族人居住在山区,狩猎和采集果实是他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当仡佬族人取得丰收、获得丰富的食物时要进行庆祝,这种庆祝通常以唱歌、舞蹈和游戏等方式来表达。仡佬族人在劳动空隙、男女交友、族人聚集时,也会因某些需求而一起唱歌跳舞,相互娱乐,以此达到交流目的。所以,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就是为了实现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和情感表达。

仡佬族不同性别的人对体育会产生不同的偏好,体育项目因此而各具特色。仡佬族男子崇尚力量与敢于冒险,力求表现大无畏、战天斗地精神,如角力类的扭担、抵扁担、扳手劲、顶牛等;仡佬族女子在体育项目上追求平和细腻,推崇技巧与智慧,如秋千、踢毽子;也有一些是男女共同参与、团结合作的仡佬族项目,如打“欢喜团”。另外,仡佬族在少年儿童项目方面,会根据少年儿童天真好动、力量较小的特点,经常开展一些带有娱乐性、体力消耗在中等强度以下的游戏娱乐活动,如丢窝儿、打金山银山、撵母猪窝、玩娃儿龙等。在中青年人项目方面,由于他们熟悉体育活动规则,讲究运动形式,注重竞技性,因此经常开展一些力量型和技巧方面的项目,如打“毛达”、追“长毛”、角力类等。

仡佬族的传统体育项目,绝大部分是仡佬族人在生产生活中为了娱乐而产生的。虽然经过长时间的演变,但大部分项目还是以娱乐为主,如打陀螺、扯你过河来等。也有一部分演变成为健身类(如打篾鸡蛋)、开发智力类(如走五指)、竞技类(如踩高杆)、表演类(如高台舞狮)项目。所以说仡佬族传统体育项目仍然具有明显的娱乐性特征。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依据项群理论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分类,可以将仡佬族民族传统体育分为以嬉戏娱乐主导、以竞技能力主导和配合节庆习俗主导三大类;对仡佬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根源进行深层次解读后,发现仡佬族体育项目源于地域文化、军事文化、宗教传说、节日民俗、生产生活和娱乐文化等方面。

3.2 建议

首先,政府部门要重视仡佬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和保护,在管理上由自发型调控转变为有目的、有组织的发展。其次,要切实加强对仡佬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筛选和改造,使其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最后,在节假日,仡佬族人要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便传承和发展仡佬族传统体育项目。

猜你喜欢
仡佬族体育项目娱乐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少数民族音乐
从机械训练到有机训练
——一个体育项目实训的研究
娱乐眼
武陵山区仡佬族传统体育的流变发展研究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