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因的传承与“裂变”

2018-07-26 09:28陆洋
齐鲁周刊 2018年21期
关键词:建校市中区小学部

陆洋

育秀小学、育秀中学、育秀中学小学部,几座市中区城市新建学校在短短几年间声名鹊起,让领秀城社区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

5月24日,记者走进三所新建校,感受到了浓浓的“乐学”氛围,这既源自于市中教育的优秀“品质”,也得益于集团化办学的带动。在市中区的整个教育生态中,新建校作为集团化办学的主要受益者,释放出无限活力,其背后作支撑的是各大教育集团优良教育基因的传承与裂变。

特色办学与名校气质

4月11日,2018基础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公示。经过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对各单位申报的726项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评审,市中区荣获两个特等奖、三个一等奖和三个二等奖。其中,育秀小学的《“诵读识字 自主读写”教学实践研究》获得特等奖。

据济南市市中区育秀小学校长张立介绍,2013年,育秀小学正式引入“诵读识字”这项教育研究。彼时,作为领秀城三所新建校中最先建成的学校,成立于2010年的育秀小学已颇有成绩。在特色办学探索过程中,育秀小学启动了“先字后音”教学实践。据育秀小学教导处副主任李凤麟介绍,所谓“先字后音”,是指一年级初始阶段暂不学习汉语拼音,而直接学习常用字,即先集中认识400个左右常用字后,让儿童通过在熟悉的汉字中寻找读音的方法,使汉字成为学习拼音的“拐杖”。实践证明,“先字后音”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便于尽早阅读、大量阅读,把汉语、汉字摆回到第一位。

2017年,全国小学统一使用部编本语文教科书,“先识汉字,后学拼音”的教学理念被正式推广写入教材。而此时,育秀小学已经走过了一条学习、引进、借鉴、发展、融合之路,充分借鉴了母语传统教学和现代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并不断完善,不断发展。

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学生的成长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本次采访中,一年级的袁黎中和袁黎允是一对双胞胎兄妹。入学检测时,两个人只认识不到200字,班级平均学前识字量是261个。而在进行了一学期的“诵读识字”实践后,一对小兄妹都能够认得将近900字。这对双胞胎还显示出了不同的阅读爱好,妹妹袁黎允最爱看《骑士城堡》,哥哥袁黎中则已经开始尝试阅读爸爸书柜里的《时间简史》。

如今,良好的閱读氛围在育秀小学中渐成风气。张立带领育秀小学依靠教育科研,遵循教育规律,扎实推进“诵读识字·自主读写”教学实践研究,积极打造书香校园,被誉为“满校书迷”。在张立看来,“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学科,言语背后是人生,言语世界的质量决定了孩子生命的精神高度与宽度。开启孩子温润智慧的言语世界,就开启了孩子温润智慧的言语人生。”

在距离“书香校园”两公里外的育秀中学小学部,特色教学也在如火如荼的展开。育秀中学小学部创造性地开发了“育秀”特色课程,包括“春、家、秋、国”必修“育”课程和七十余门“好玩”的选修“秀”课程。“好玩”的秀课程包括“玩转文字”“玩转数字”“玩转科学”“玩转色彩”“玩转音符”等九大领域,集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于一身,深受学生喜爱。

在育秀中学小学部大队辅导员赵乐的印象中,学生们总会对某些学科产生集体性兴趣缺乏,而特色课程的探索和开展则增加了这些学科的趣味性,有些课程“抢手”到几分钟就会报满。另一方面,由本校教师自主开发的秀课程也在促进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在特色课程的引导下,教师的教学自主性加强,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大幅度提升,从而促进课程的完善和升级。”

“你要培养什么人,你就规划什么样的课程。”市中区教育局局长刘绍辉表示,课程就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我们培养的人是社会的人,一定不是封闭的,不是单纯一个学校的人,他一定是为走向社会做了充分准备的人,这是市中区育人的目标。简而言之,八个字,身心两健、气质独特。

“学习共同体”的裂变能量

实际上,育秀小学与育秀中学小学部不无渊源。

依托于济南市市中区胜利教育集团,育秀小学在建校五年后“裂变”出育秀中学小学部。2015年5月,育秀中学小学部正式建校,同年9月开学。五年前筹备育秀小学的李伟又成为新校区的筹备带头人,并出任校长。

在张立的逻辑中,他认为之所以用“裂变”形容,是因为这并非一个集团旗下两座学校的物理组合,更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新生。除了财、物等要素的不断地正向流动,双方的交流支撑更在于“人”。教育的均衡根本上是师资的均衡,而实施集团化办学为区域内师资合理流动创造了足够的条件与可能,激发教师专业发展潜力,激活专业进取欲望,让教师在交流和碰撞中走向专业。

通过这一裂变过程,胜利教育集团正在打造一个学习共同体,共同体的成员既包括学生和家长,也包括教师和校长,“学生为主体,学校为主导,家庭是主力,三个方面形成立体化学习体系。”

学习共同体的优越性首先体现在老师的成长和提升上。田静、庞欢和张鑫都是育秀小学的年轻教师,也都曾在集团总校胜利大街小学参加培训。胜利大街小学的名校氛围和优良教育传统,对其日后的快速成长都产生重要作用。直到现在,他们还在汲取着总校赋予的养分:他们每周都会到总校进行学习交流,也通过竞赛等不同形式进行学习培训。年轻教师们意识到“教育不是书本上说的教育,而是实践、付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胜利教育集团的新建校并非简单地“复制、粘贴”,而是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新路。集团既要形成共同的文化特征,又要形成不同的具有自己特质的学校,多样性是集团化办学的不二特征。

这种多样性也充分给予了教师们施展的空间。教音乐的陈星炎在总校学习时跟着师父摸索建立社团的经验。回到育秀小学,他着手建立了多个社团,包括民乐、舞蹈、喜剧、合唱社团等等。还有体育教师范先军,他组建了足球队,开发学生的特长,组建了体育特长梯队。科学、按时地进行训练,在今年市中区教育系统的运动会中,作为新建学校的育秀小学已经获得了总排名第二的好成绩。

成长的不止是年轻教师。市中区教育打造了大培训体系,身处其中,每一位老师、校长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能在这个培训体系内找到一条行进的路线。同时,他们可以在不同的荣誉和平台进行竞争,比如成为首席教师、首席班主任,十佳教师、十佳班主任。再之后,等到他们成长为骨干教师,还会有一个名师、名班主任以及名校长的三年培训工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们的视野和持续发展也将为孩子们带来新的生命能量。

目睹“教育的发生”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感觉到,集团化办学所追求的,不是千校一面,而是倡导百花齐放、各具特色;不是简单挂牌,而是学校、师资和课程的深度合作;不是削峰填谷,而是联合体内每一所学校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

以育秀中学为例,在拥有15万居民的领秀城社区,育秀中学一直是家长心中的“升学名校”。育秀中学有一个响亮的口号:“育天下英才而秀之”。

2010年,育秀中学建校,作为育英中学在领秀城设立的新校區,其备受社会关注。

“与其他新建学校不同,领秀城社区庞大,学校的生源来自不同的城市和区县,新生的小学教育基础迥异,素质也良莠不齐。这是新建校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育秀中学教育处主任王立鹏自2011年建校初期便加入育秀中学,可以说全程见证了学校的快速崛起。

据其介绍,在集团化办学的优势下,依托于育英中学的名校基因,育秀中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建校之初、育秀中学开学时仅有2个班,一共有70名学生,教师队伍不足10人,但全部是育英中学的“精兵强将”。六年之后的今天,育秀中学已经成长为一所设施逐步完善、队伍优良、质量一流、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学校。

师资一直是育秀中学的优势之一。在教学方面,育秀中学的老师们始终参与育英中学的集体大教研,分享着教研成果。每周,育秀中学的教师都要到育英中学进行集体备课,若是受某些条件限制去不了,教师们也会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集体实时备课。实现教师课案的资源共享,育英教育集团有一整套完善的制度。备课中,每个教师都会负责各自擅长的部分,再通过网络平台与备课组进行资源共享,最后汇总,由总校备课组长进行资源的整合与打包。就连印刷的学案,都是每天同步的。“由总校印刷,每天清晨的班车送过来。”

一位在教务处工作的老师打了个比方:“育秀中学就像是一个从小被育英中学牵手引领的手足兄弟,虽然表面是两个学校,却拥有同样的基因。”

从最初2个班到现在的14个班,学生数从70人扩大到600余人,专任教师由最初的不到10人壮大到43人,由最初的借地上课到现代化教育设施一应俱全,人们亲眼见证了育秀中学教育的成长与蝶变。

在硬件设施上,育秀中学越来越趋于完善:层高8米的风雨操场、300米田径跑道、6个标准室外篮球场、2300平方米的标准游泳馆,理化生实验室、微机室、3D打印室、音乐教室、舞蹈室、美术书法室、科技教室、阅览室等专用教室设施一应俱全。记者采访时,校园南侧的综合教学楼也已经施工完毕,马上可以投入使用。

育秀中学的成长并非只是规模上的 扩大,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实践和成 长。近年来,其在教育教学上正在逐步 形成自己的“特色项目”,比如每隔一段 时间就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爬山,每学年 组织一次远足,广泛开展诗歌诵读、课本 剧表演、实践考察、行业体验、感恩实践日、趣味运动会等校园文体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着力建设人文校园、 书香校园,健康校园,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实践能力。学校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举办的艺术教育活动异彩纷呈,校合唱队、班级合唱活动等多次在市区比赛中获奖;学校的科技创新活动也是喜讯频传,2017年3D社团的小创客们在省、市、区各级比赛中获得14个奖项,多位学生在全国书画、舞蹈大赛中获得金奖。

曾经在胜利大街小学上学的赵乐,如今也成为了育秀中学小学部的一名教师。现在的校长李伟就是赵乐曾经的小学老师,大学毕业后赵乐考入胜利教育集团,后跟随李伟参与了育秀小学、育秀中学小学部的筹建工作。这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教育基因的“裂变”。

“在集团化办学的进程中,育秀中学是获益者,更是传播者。把优质的教学、教育资源引入新建校,切实地帮助了新建校快速成长。而另一方面,新建校的活力与老牌教育资源达成了一种平衡。”育秀中学校长张咏梅表示。

市中区教育局运用名校带动战略,以集团化办学模式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逐步实现优质资源从优质学校向新建学校的流动,让大多数孩子能在家门口“随名师”“读名校”。对这些新建校教育者来说,集团化办学将“高起点、高品位打造优质学校”变成现实,也将教育的“裂变”变成现实。

猜你喜欢
建校市中区小学部
我们班里的奇遇记
主编寄语
——庆祝南京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
我做了一次“小陀螺”
春天来了
我校举行建校70 周年校庆活动
神秘的包裹
福州大学喜迎建校60周年
意料之外
加强和改进党风廉洁宣教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以乐山市中区为例
关于深入推进区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以乐山市中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