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初期中国空军述论(1937-1938)

2018-07-27 01:05王学斌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中国空军空军日军

王学斌

(渤海大学 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空军,作为国家的重要国防力量,是一支必备的战略威慑军种。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这支颇具神秘色彩的新型部队第一次出现在战争舞台上时,就发挥出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一战”后各国争相进行空军建设。近代中国虽然面临内忧外患,但在航空建设方面却紧跟世界潮流。从清末实施新政时清政府建立南苑航空队开始,到1911年旅美华侨冯如从国外带回两架飞机零件及制造设备,再到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断经营,抗战初期中国空军渐成规模。正是这支在“摇篮”里初步成长起来的空军,在抗战初期有力地回击了日军侵略,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威风,提振了全民抗战士气。

一、近代中国空军的起源及发展

(一)中国空军的起源

中国空军的雏形形成于清末。1910年2月,清政府所派外交使团在出国考察过程中,领队载涛对国外军用气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团归国后,载涛立即向隆裕太后上书请求发展中国的航空事业,并拨款在北京南苑建筑厂棚,让曾经留学日本、学习过航空课程的一些技术人员试制航空器,同时购进1架法国样机作参观和仿制之用。辛亥革命爆发后,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下,清朝未建成空军便退出历史舞台,随之开始了各派军阀对空军建设的尝试。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但革命果实随后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在北京就职后,也曾尝试建设空军。他于1913年3月将南京政府的警卫飞行营调到北京南苑,归陆军第三师节制,作为空军建设的基础。同时,在法国顾问白里苏(G.Brissaud)的建议下,袁世凯准备实施“国防潜航”计划(即通过购买潜艇和飞机)组建中国空军。同年9月,北洋政府购买外国教练机12架,袁世凯命人在北京南苑创办航空学校,准备训练中国飞行员。“到1914年12月,第一期学员除9人被淘汰外,其余41人全部合格。”[1]1916年,在全国人民的一片声讨声中,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随后忧惧而死,南苑航校也因无经费支持暂时处于停办状态。

1917年,段祺瑞重新担任国务总理后,购得法国、意大利旧飞机10余架,在南苑航校积极培养航空人才。1919年底,在段祺瑞的干预下,南苑航校更名为航空教练所。为扩大皖系势力的影响,段祺瑞另设航空事务处,专门处理航空事务。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军阀控制了北京政府。1923年,直系军阀曹锟通过贿选成为总统后,航空教练所又被易名为国立北京航空学校。同时,曹锟对学校的人事安排作了变动,调亲信赵云鹏担任校长。到1926年张作霖攻占北京时,由于各路军阀混战、一直得不到经费和装备投入,航校已基本上处于半停办状态。直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南苑航校才最终被迫关闭。

南苑航校作为中国第一所真正的航空学校,在15年里共培养了167名飞行人员[2],这些人才对中国空军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与此同时,各地军阀也都在建立自己的航空力量,其中奉系和桂系的实力较为雄厚。

中国空军的真正发源地是广东。早在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就认识到飞机将是“未来战争之决胜武器”。他在游历英、美、日等发达国家时,耳闻目睹了这些国家在航空事业方面的快速发展,敏锐地意识到发展航空事业对革命军队建设、实现国家统一和巩固国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孙中山提出了“航空救国”①的思想。

冯如是中国设计、制造飞机并成功飞行的第一人。1909年9月,他在美国驾驶自己设计的飞机试飞成功。1911年3月,冯如谢绝美国航空部门的重金聘用,和助手带着自己设计的飞机回国。10月,武昌起义爆发,革命军组建了飞机队,冯如被委任为队长。他原计划驾机北上与清政府作战,后因清王朝灭亡放弃这一计划[1]。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军为推翻清王朝建立了四支航空队。航空队的存在对清廷起到了威慑作用。当时,北京的许多报纸就称“革命军有一支强大的空军”。清帝退位后,孙中山先生在阻止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同时,也关注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建设。1920年11月,孙中山在广州大元帅府设航空局,以朱卓文任航空局局长。1921年,孙中山在《国防计划》中,提出了包括机场兴建、飞机制造、人才培训等为内容的“发展航空建设计划”[3],形成了孙中山先生发展航空事业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在后来被陆续付诸实施。孙中山先生作为辛亥革命的奠基人,不仅和许多革命志士共同努力结束了中国的封建统治,同时也对中国航空事业作出了首创贡献,他的“航空救国”思想对后来的空军建设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

(二)中国空军的发展

1928年,在取得形式上的统一后,蒋介石开始构建他的总体性国防战略设计,发展空军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年,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在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整理军事案》,指出:“现在海军实力薄弱,空军尚无基础。今后之国防计划中,必须实事求是,发展海军,建设空军,俾国防计划归于完成。”[4]为实现这一目标,南京国民政府在军政部下设航空署,专司空军建设,并向外国购买飞机,同时开办中央航空学校,由毛邦初担任校长。蒋介石建设空军,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对抗其他地方军阀以及进攻红军,因此不惜投巨资从国外购买飞机,聘请外国教练来训练中国飞行员,并在各地修建机场和飞机修理厂,扩充地勤人员。“1929年9月18日,蒋介石、宋子文、孙科、黄秉衡、张惠长等在南京召开中华协进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做出了航空事业的若干计划”[5],为以后的空军发展创造了条件。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中国军队缺少空军支援,毫无制空权可言。此次事变既使国民政府认识到中日战争不可避免,也认识到空军对国防的重要意义。因此“国民政府一方面加强空军的领导,健全机构,兴办航校,培训空军人才;另一方面增加空军经费,建设飞机制造厂并从国外购进飞机扩充部队。”[1]蒋介石在积极筹划空军的过程中,于1936年任命宋美龄为空军“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受命后,向美国军火商购买了一批较为先进的作战飞机。1936年10月蒋介石50岁生日时,宋美龄又发起了“献机祝寿”运动,号召国民踊跃捐款,购买飞机,充实国防,这些措施客观上都促进了中国空军的发展。到1937年7月,中国空军各种机型达到600余架,其中“第一线飞机约为三百架。空中勤务人员约为一千二百人,飞机制造厂已成立者三处,而皆甫经开始工作。”[6]其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抗战前夕中国空军飞机编成情况[7]

续表1

续表1[7]

二、抗战初期中国空军的对日作战

(一)淞沪会战中的中国空军

1937年7月7日,日军进攻宛平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为期三个多月的淞沪会战打响。会战开始后,日本海军航空兵百余架飞机不断轰炸江浙两省,企图切断东南地区对上海的补给。同时,日军轰炸机不断轰炸东南沿海机场,妄图歼灭中国空军。当时,在日本“九六”式舰载战斗机生产出来之前,“侵华日军陆军飞行团主要装备的战斗机型是‘九五’式,海军航空兵装备的战斗机型主要包括‘九〇’式、‘九五’式”[8];而中国装备的战斗机有“霍克Ⅱ、霍克Ⅲ、菲亚特CR-32、寇蒂斯A-12 等”[7],其中以霍克Ⅱ和霍克Ⅲ为主。

8月13日,在张治中的指挥下,中国军队主动进攻,空军抢先出击配合行动,对长江上的日本舰队以及位于上海的各处日军目标进行大规模轰炸,给日军造成了重大损失。

8月14日中午时分,日本木更津航空队15架轰炸机从台湾新竹机场起飞,意图报复中国军队,在杭州湾上空遭到中国空军第4大队拦截。双方进行了激烈的空战,中国空军初试锋芒便大显身手,以3:0的战绩大胜②。“八·一四大捷”显示了中国空军的英勇无畏,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蒋介石得知后,喜出望外,在日记中写道:“倭寇空军技术之劣,于此可寒其胆矣。”[9]宋美龄高兴之余,建议将每年8月14日定为空军节,以纪念这一伟大的日子。

淞沪会战中,除陆军中涌现的悲壮英雄事迹外,空军也有许多年轻的飞行员为保卫自己的祖国和亲人,在气焰嚣张的侵略者面前展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空军四大队队长高志航,先后毕业于东北陆军军官学校、法国莫拉那(Morano)高等航空学校,在“八·一四”空战中,驾驶霍克Ⅲ驱逐机仅用3分钟击落敌机两架,自己完好无损,被传为佳话。飞行员乐以琴于8月15日的空战中,在落单掉队、油料不足的情况下独自击落4架日军的重型爱知轰炸机,创造了新纪录,并且在后来的战斗中刷新了这一纪录,成为百姓心中的“空中赵子龙”。8月17日,飞行员阎海文驾机轰炸日本海军,返航途中被日军高射炮击中座机,被迫跳伞后落入日军阵地,阎海文誓死不降,在连续击毙数名敌军后自杀。阎海文牺牲后,日军为其精神所感服,还专门举行公展,将其遗物在东京展出。8月19日上午,中国飞行员沈崇海随队轰炸黄浦江上的日军军舰,在座机突发故障之下,毅然驾机撞向日本一艘巡洋舰,与其同归于尽,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换来了日军一艘驱逐舰旳沉没[10]。

中国空军视死如归的勇气让日军十分敬服,第3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大将在召集部下训话时说:“过去在日清战争和日俄战争中,我大和民族不怕死的精神何在?已被中国的勇士沈崇海、阎海文夺走了!”[11]

中国空军在淞沪会战中不怕牺牲、勇敢战斗的事迹震动了全国,震惊了世界。他们的英勇精神鼓舞着前线将士奋力杀敌,他们以实际行动有力地配合了地面部队作战,狠狠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二)武汉会战中的中国空军

日军占领南京伊始,就开始研究针对武汉的作战计划。1938年,日军攻占徐州。在这种危急情况下,国民政府打响了武汉保卫战。

1937年12月,军委会拟定了“第三期作战计划”,提出了“保卫武汉、与敌作长久抗争以夺取最后之胜利”的战略思想,同时确定了在武汉外围阻击敌人,节节抵抗与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在新阵地与敌决战的作战方针。军事委员会派人实地侦察后,将空军主力部署于汉口、南昌,并命令空军“奇袭敌空军根据地,轰炸敌舰船,并担任重要城市之防空”[12],同时掩护政府和普通平民,支援陆海军。

但淞沪会战中中国空军损失过半,因此急需补充。由于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同盟”的形成,德国停止了对华军贸,美国当时也处于观望状态。因此,蒋介石于1938年初向苏联贷款,相继购买了一批驱逐机和轰炸机,包括I-15和I-16型驱逐机,SB型快速双发轰炸机和DB-3重型轰炸机等机型。斯大林也秘密派遣一批志愿飞行人员来华参战。通过对空军进行补充,“中国空军和苏联志愿航空队的飞机数量达到230余架(其中侦察机5架、战斗机161架、轰炸机64架)”[13]。但中苏空军的作战能力与日军相比,仍相去甚远。由于前期作战中牺牲了许多优秀的飞行员,空军战斗人员无法进行及时补充,导致武汉会战中中国防空力量非常分散。1938年,军事委员会进一步完善了保卫武汉的作战计划,同时在苏联的帮助下,对新引进的各类机型和飞行员进行培训。经过苏联的帮助和各项艰苦的工作,中国空军战力得到一定恢复,并且做好了对敌作战准备。

1938年春,作为进攻武汉的先期准备,日军开始对武汉地区进行重点空袭,意图摧毁空中防御力量,给武汉军民造成了大量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国空军为保卫武汉,与敌进行了英勇战斗。在武汉空战中共爆发了四次激烈的战斗,分别为:“‘二·一八’、‘四·二九’、‘五·三一’及‘八·三’空战”[14]。“‘二·一八’空战中,日军入侵飞机38架、中国迎战飞机29架,击毁日军飞机11架,中国自损飞机5架;‘四·二九’空战中,依次为54架、64架、21架和12架[15];‘五·三一’空战中依次为54架、49架、14架和2架;‘八·三’空战中依次为71架、52架、11架和6架”[16]。

在“二·一八”空战中,中国空军“在12分钟内以平均每分钟击落一架敌机的战绩载入抗日战争史册”[17]。此战是国民政府在南京失陷后取得的首次空中胜利。除“二·一八”空战外,其它三次空战也取得了辉煌战绩,尤其在4月29日,中国空军大败企图以轰炸武汉作为天皇寿礼的日本航空兵,令日军颜面尽失。此外,苏联援华空军在与中国空军并肩作战的同时,也付出了重大牺牲。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将这些英雄安葬在汉口的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中,以此纪念他们为保卫武汉所做的贡献。

武汉会战中,在布置军队保卫武汉三镇的同时,蒋介石决定以空军现有的力量对日本进行一次“空袭”,通过这种方式来表明中国政府有能力轰炸东京,表达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蒋介石曾在其所著《国民与航空》一书中,提出空军远征的设想”[18],这一设想终于在武汉会战中得到初步实践。1938年5月19日,中国空军在徐焕升、佟彦博的率领下驾驶两架“MARTIN-139WC”中型轰炸机,远征日本。飞机携带数十万份“纸质炸弹”自宁波起飞,途经日本长崎、福冈等5个城市并从空中投下传单。中国空军在执行任务的整个过程中,日本防空火力竟然没有对空发出一发炮弹,日机也没有一架来得及起飞拦截。中国政府实施的这次“政治空袭”被称为“人道飞行”,它打破了“大日本神圣领空”不可入袭的妄语,使日本全国上下感到震惊和恐慌。这是日本有史以来第一次遭到外国飞机入侵,被形容为“中国空军威压三岛万仞黑空之上”[19]。

三、中国空军在抗战初期的历史地位

从1937年淞沪会战开始,到1938年武汉会战结束,中国空军在抗战初期所展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所取得的战绩令国人振奋,让日本侵略者胆寒,也让世界各国刮目相看。在装备数量和质量总体上不及日本空军的情况下,他们以一当十,以鲜血和壮志捍卫了中国领空,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之歌。中国空军在1937-1938年竭尽全力的战斗,在初期抗战具有重要历史作用。

第一,中国空军对日军挑衅给予有力还击,打破了日本空军认为“中国空军没有作战能力”的谬论。抗战初期,中国空军以劣势装备与敌抗衡,不仅连续出动大批战机轰炸日军的军事设施、指挥机构、军用舰船,而且积极抗击敌军空袭。淞沪会战中,开战仅短短一周之内,“日军即损失战机30余架”[20],日军最精锐的木更津和鹿屋两个航空队几乎被消耗殆尽。这一辉煌战果增强了中国人民抗击日军侵略的决心。

第二,增援陆军作战,极大地鼓舞了陆军的士气。日本帝国主义为迅速灭亡中国,大力推动国内飞机制造业的发展,至抗战爆发前夕,“日本的作战飞机已达到2700余架,用在中国战场的有800余架,而且飞行人员训练时间较长,经验充足,战术素养较高。”[6]日本凭借其强大的空中力量,企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中国空军虽然力量弱小,但在民族精神的感召下,身负全国人民的期望,不仅担任空中警戒任务,而且在各大会战中配合地面部队作战,给陆军空投给养,有效地阻止了日军的进攻势头,提高了陆军的作战勇气。

第三,中国空军在抗战初期形成的“空军精神”,对以后的持久抗战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这种精神是勇于战斗、不怕牺牲的决心,是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更是对抗战必胜的信心。在淞沪会战、武汉会战期间,涌现出了像高志航、阎海文、沈崇海这样的民族英雄。这些年轻的飞行员平均年龄不过20岁左右,身负国仇家恨,面对日本空军的嚣张气焰,怀着满腔怒火和复仇雪耻之心,抱定杀身成仁之心,与敌人浴血奋战。他们为了保卫自己的祖国,为了使祖国免受奴役而奋起抗争,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书写了中国空军辉煌、壮丽的历史篇章。

四、余论

抗日战争距今已将近一个世纪,但中国人民所受的苦难仍历历在目。在这场战争初期,中国空军给予骄横的日军迎头痛击,并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但不可忽略的是,中国空军虽然在抗战初期给予日军大量杀伤,但却未能长期阻止其进攻,在三个多月内就失去了制空权,内地也未能避免日军的狂轰滥炸。以史为鉴,回顾这段历史,对今天的空军建设和发展具有一定启示。

首先,空军是捍卫一个国家领空的主要力量,没有空军,国家的国防是不完整的,国家的领空也会时刻处于危险之中。国民政府在抗战爆发前,虽然也对空军进行了调整和扩充,但对运用空军与陆军协同作战的战略战术不能正确把握,对空军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不能给予足够重视。中国的航空工业缺乏整体研究和规划,空军建设始终处于初创水平,未能得到正常发展。抗战爆发后,纵然中国空军勇猛作战,但由于航空工业基础落后,飞机补充能力差,后勤保障不足,一些官员贪污腐败,飞行人员缺乏训练,导致抗战初期所取得的战果迅速化为乌有。

其次,中国的空中作战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呈明显的阶段性。抗战初期,中国空军对日军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而后期对日作战则主要以国际援华志愿航空队和盟国空军为主。与地面战场不同,抗日战争中空军作战共分为敌攻我防、日军独霸空中、敌我相持、全面反攻四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中国空军“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独立作战,虽然英勇,但终因差距悬殊,飞机和飞行员无法得到快速补充,几乎导致全军覆没,虽有苏联志愿航空队来华助战,但此时总体仍处于敌强我弱的阶段。

第二阶段,从1940年开始,日军新装备“零”式战斗机,这时战场发生根本性逆转,中、苏空军的飞机在数量和质量上已完全处于劣势,再加之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导致苏联撤回援华航空队,使中国空军更是雪上加霜,制空权完全被日军掌握。

第三阶段,1941年美国“飞虎”队参战后,空中战场进入敌我相持的新阶段,中美空军采取“空中游击战”的作战方法,灵活打击敌人,而日军随着战线不断拉长以及太平洋战争的需要,用于中国战场的飞机不断减少,使中日双方呈相持态势。

第四阶段,从1943年起,空中优势逐渐转向中方,日军逐渐失去制空权,这时空军的主要任务转向支援地面作战,从而为抗战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中国空军虽然作战顽强,但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外国的飞机和空军支援,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的航空工业基础过于薄弱。因此,必须重视航空工业发展,加强陆空协调能力,同时保持空军强大的机动能力,这样才能掌握制空权,才能保障中国的空中安全和人民的生命财产,才能支援其他军种作战并有效地打击敌人。

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空中力量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既能配合其他军种,又能独力承担作战任务。在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中,正是由于空中力量的恰当使用,才使得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付出较少伤亡的同时能在短期内迅速取得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空军建设飞速发展,并不断取得新成绩。邓小平在1979年曾指出:“将来打起仗来,没有空军是不行的,没有制空权是不行的。”[21]进入新时代,中国要想建设一支全天候、信息化的空军,必须集中力量大力发展中国航空工业,加大科研开发力度,不断改进我国现有飞机的质量和性能,使我国的航空工业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迅速发展,从而在新形势下建立一支“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战略性军种。

在发展航空工业的同时,必须重视飞行人才的培养。抗战初期,虽然中国空军的飞机性能无法与日军相比,但正是由于空军飞行员对飞机的娴熟操作,才使得日军无法立刻消灭中国空军。因此,要使空军建设日益完善,应该努力形成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打造适应空军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队伍。除此之外,广泛吸收各个领域的航空专业人员,使新时代的中国空军不断发展壮大。

以史为鉴,只有脚踏实地地进行空军建设,才能让其成为一支攻守兼备的现代化国防力量,从而更好地履行保卫国家安全和人民和平生活的职责。

注释:

①近年来有关孙中山“航空救国”思想的文章很多,如彭谦的《航空救国与振兴中华》(《航空史研究》1987年第15期);毕居正的《孙中山的航空救国思想及其影响》(《军事历史》1993年第3期);程薇薇的《孙中山与航空救国》(《档案建设》2016年第10期);吴亮,董继超,郑倩的《航空救国思想的产生与历史沿革》(《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等论文中均有论述,本文兹不赘述。

②关于8·14空战的说法,学术界各有争议,王德中经过考证,在《对八·一四空战战绩的商榷》(《抗日战争研究》1994年第3期)一文中认为3:0更加确切,故本文采取3:0的说法。

猜你喜欢
中国空军空军日军
载入史册的中国空军英雄
中国空军发展史
岁末话“空军”
法国大使馆旧址 为避免日军轰炸迁建于南山
在日军南京大屠杀中拯救生命的“华小姐”
中国空军最新主力战机亮相珠海航展
张明堂救“仇敌”战日军
美空军又一退役气象卫星在轨解体
中国空军歼10战斗机涂装集锦
日军的“败退”与“转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