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海南关系的研究

2018-07-27 11:26李茜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7期
关键词:苏轼影响

李茜

摘 要:苏轼在海南度过了自己人生最后一个辉煌的阶段,苏轼将整个海南从“蛮荒瘴炎之地”,变成了“书声琅琅,弦声四起”的文化之乡。苏轼在海南宣扬文化教育、建立书院、传播中原的农业生产方式、改变封建迷信陋习。可见苏轼对海南文化的改变是表现在多方面的,这些改变加深了海南人民对中原文化的认知,培养了本土大量的人才并以此提高了当时海南在中原的地位。苏轼来到海南后,描写海南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作品体现了苏轼在海南所作诗歌风格的改变,以苏轼贬官海南为分界线,对比贬官海南前后的作品,进而探究海南对苏轼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海南文化;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7-0-03

苏轼虽然在海南仅仅生活了3年,但是对于海南,无论是文化方面还是社会发展方面都有着巨大且深远的影响。苏轼来到海南之后,并没有因为贬谪而自暴自弃,而是在海南任职期间开创学堂、开化民风,使得海南这一蛮夷之地重新经历了文化之风的洗礼。苏轼描写海南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作品体现了苏轼在海南所作诗歌风格的改变,海南对于苏轼也有着极深的影响。

一、苏轼被贬海南

苏轼因反对新政,遭到新派的打压,被贬谪惠州后,从他把家人接到惠州可以看出他以为惠州将会作为最后的停留地,但又再一次被贬到海南。

(一)苏轼被贬海南的原因

在苏轼进入朝廷当官的时候,恰好是北宋开始发生政治动荡的时候,繁荣的景象背后隐藏着无数的危机。这个时候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但是新法的实施过程中,受到较多人的反驳,其中包括苏轼的恩师欧阳修以及许多师友,苏轼到京以后上书反对,不同意王安石的做法,苏轼的师友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苏轼也主动请求外调,于是朝廷将苏轼调到杭州担任通判。

苏轼被贬多次,经历了黄州,常州,惠州,杭州等地。第三次被贬海南,是因为新党派为了全力打压旧党派。绍圣四年,苏轼已经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了,虽然被贬在惠州,但是苏轼仍以诗酒自娱,生活还苦中作乐。特别是当地人对他很好,令他心怀感激,在诗中写道:“白发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为报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鼓钟。”这首诗传到了京城,被当朝宰相听到了,对苏轼十分不满,加上苏轼对新政的不支持,宰相章淳便结合当时的执政党们将官员对苏轼的弹劾及告发重新整理成一份新的材料,认为对苏轼现在的处罚太轻,还要再贬。据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说,章惇选择儋州这个地方,是因为苏轼字子瞻,瞻与儋形似的缘故。当时有俗语称:“琼州是何处?迹近鬼门关”。所以对于被贬的文人来说,海南无疑是一个有去难回的不知未来之地。苏轼就这样在六十二岁的老年时期被贬到了海南。在海南待了三年后,受到朝政大赦,回归中原的途中死去。

(二)苏轼刚到海南时的状态

苏轼多次被贬,从他把家人接到惠州可以看出他以为惠州将会作为最后的停留地,对于回归中原的愿望已经完全放弃,因此让家人到惠州团聚。没想到刚调试好心情的苏轼又因为自己所作的一首题为《纵笔》的诗:“白发萧萧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而再次引起朝堂政敌的不满,被贬到了比惠州还要荒凉偏僻的昌化也就是今天的海南。

在几经风霜的打击下,苏轼对于万里投荒也是做好了足够强大的心理准备。苏轼寄给弟弟苏辙一首诗中写到这样两句:“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还有苏轼在给朋友写的诗中说道“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当作墓。乃留手疏与诸子,死则葬海外。”可见在苏轼与家人朋友的书信往来中苏轼把海南当成了自己最终的归宿。

即使苏轼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但是刚到海南岛的时候,他却也是度日如年,给皇帝的书信中还表达了自己的痛苦,“臣孤老无托,瘴疠交攻。子孙恸哭于江边,己为死别;魑魅逢迎于海上,宁许生还?”苏轼在与友人的书信中可以体会出苏轼在刚到海南的时候是过着怎样艰苦的生活,以至于苏轼度日如年,“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

二、苏轼对海南文化的影响

苏轼来到海南后,宣扬文化教育、建立书院、传播中原的农业生产方式、改变封建迷信陋习,使得海南重新经历文化之风的洗礼。

(一)建立书院

苏轼在儋州考察之时,发现儋州的学堂房舍不修,学生学习气氛不好,连老师都无法满足温饱,学生的学习状态更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一状态有诗为证:“闻有古学舍,窃怀渊明欣。摄衣造两塾,窥户无一人。邦风方杞夷,庙貌犹殷因。先生馔已缺,弟子散未臻。忍饥坐談道,嗟我亦晚闻。”诗中描写了苏轼听说城东有一所学校,心中一阵欣喜,认为可以遇到喜欢读书的知音,于是便穿戴整齐去观看,教室里却空无一人。于是苏轼为了解决这一现状,做了很多努力。但是由于苏轼是被贬之人,很多事情没有办法做到,多亏得到军使张中的支持,张中带领苏轼拜访了儋州一些有地位的人物,说明了改变儋州当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为了实现海南的教化,想要建立书院,用来作为讲学的场所。苏轼的一首诗《和陶始春怀田舍二首并引》中反映了这一状况:“在与黎族人相谈的过程中,就有人建议‘醵钱筹建学堂,苏轼很快就答应了,并且取名为‘载酒堂”。在大家的支持下,建立起了学堂,也就是现在的东坡书院。

(二)促进农业生产方式

海南当时人口也不多,存在着大量的荒地无人使用,对于当时的海南居民来说,他们也不知道要怎么样去使用这些土地,不知道储存粮食,每到粮食不足的时候就划着船到远一点的地方拉一些粮食过来或者是以薯芋做粥。村民长期都饮用雨水、河水,饮用水的不干净导致儋州村民常年都患有疾病。

在苏轼看来,海南虽然与中原相距甚远,极度缺少物资,但是海南的自然条件极好,气候温和湿润,到处都充满了绿色食物。苏轼在《菜羹赋》序中说:“东坡先生朴居南山之下,服食器用,称家之有无。水陆之味,贫不能致……而有自然之味。盖易得而常享,乃为之赋。”由此可以看出,苏轼逐渐了解了当地的风俗习惯。

苏轼为了提高海南的生产力,将中原的生产技术,科学知识,生活经验教给了儋州人。首先是把中原的生产农具秧马介绍给人们,然后是为解除民众对于饮水的问题,苏轼亲自带领当地的居民挖了一口井。苏轼努力推行生产改造,努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当地人民不在使用刀耕火种的原始方法,学会了使用农具配合生产。他写了《和陶劝农六首》,劝诫当地人民要发展农业,通过苏轼的劝导和亲身行动的带领,海南的农业不断发展,有的地区出现了丰衣足食的现象:“霜降稻实,千箱一轨……大作尔社,一醉醇美。”《和陶劝农六首》

(三)改变守旧风俗

在苏轼来到海南之前,海南的最为典型的一个风俗就是有人生病以后不看病、不吃药,而是杀牛用来祭奠鬼神,信奉巫师。再加上当地村民长期饮用不干净的雨水、河水导致常年都有人患病。

当年苏轼居住在儋州时,发现村民长期都饮用雨水、河水,饮用水的不干净导致儋州村民常年都患有疾病。为解除民众对于饮水的问题,苏轼亲自带领当地的居民挖了一口井,以便民众取水饮用,而后儋州的乡民效仿苏轼,每家每户都挖水井饮用,后来人们纪念他的功绩,便把那口井命名为“东坡井”。

(四)丰厚文化底蕴

在宋朝时期,封建文化达到顶峰的时候,在海南目不识丁者,依然有十之八九。苏轼在被贬谪到海南之前,海南没有出过秀才以上的仕子,没有出过一任外派官员,自苏轼以后,他的学生姜唐佐成为了第一位举人,后来不断有人考上进士,跨入仕途,仅宋朝一朝,就考出了十二位进士,还有众多举人学子。在如此蛮荒之地,经苏轼三年教化就有如此成就,可见苏轼在儋州三年的教育成就之高。在后世文献的评价中,有这样一句话:“苏文忠公之谛居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胜实自公启之。”可见,海南的人文教育、文化发展真正开始兴盛,是在苏轼被贬海南之后。

海南人读书成风,诗文创作成风的现象,都是苏轼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海南在苏轼的影响下就连民间妇女都显得充满诗意。有一次,苏东坡郊外闲游,向一位老妪询问世事如何。老妇答:“翰林昔日富贵,一场春梦耳。”苏东坡听后十分佩服,为其著诗:“投梳喜有东邻女,换扇还逢春梦婆。”还有一次,他看见一位口嚼槟榔的黎族妇女正手提竹篮给丈夫送饭,便开口吟道:“头发蓬松口乌乌,天天送饭予田夫。”妇女当即接道:“是非皆因多开口,记得君王贬你乎。”令其拜服。

三、海南对苏轼的影响

苏轼谪居海南之时,已经60岁了,直到63岁朝廷大赦回归中原时,一共留下了诗文200多篇,通过对比贬谪海南前后的作品,可以看出海南的风土人情对苏轼文学创作方面的影响。

(一)到海南后创作的作品

海南拥有与内陆极大不同的热带海洋风光,并且拥有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苏轼把农家平时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游戏乐趣写得充满丰富的感情色彩,如《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一: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其二: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苏轼在海南所创作的诗歌今存124首,有《减字木兰花·海南奇宝》、《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闻》、《次韵子由浴罢》、《庚辰岁人日作时闻黄河已复北流老臣旧数论此》、《和陶拟古九首》、《和陶杂诗十一首》等等。这些诗歌内容丰富,是苏轼晚年贬居儋州时期思想感情最为美妙的艺术表现。

苏轼贬谪海南前期创作的作品风格最为丰富多彩,有的雄健壮阔的,有的是婉转曲折的,有的是极度自然的,有的又是工整巧妙的,有的是随心所欲但是又严谨诙谐,有的是潇洒豪气但又张弛有道。在苏轼贬谪到海南以后,诗歌风格感觉较为明朗、凛然。苏轼在海南的这一时期,其作品多为记录生活,在苏轼看来,普通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充满着诗情画意和哲理,每一件事都可以用美丽的诗歌来展现出其独特的一面。在描写生活的诗歌中,苏轼擅长于将描写、叙事、议论等创作手法融合为一体。充分地表现出了场面描写的生动,也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精致。

(二)海南对苏轼的影响

海南的蓝天白云让苏轼忘记了自己所经历的困难挫折,张开双手去就接受大海波澜壮阔的洗礼。苏轼的创作不再是大江东去的豪放豁达,也不再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而是在海南质朴的农家生活中,作品中有了怡然自得、隐逸田园的诗情画意。

在海南,苏轼最终完成了“和陶诗”的创作。海南的独特地域文化让苏轼获得了新的人生感悟。在苏轼感悟陶诗的同时,也完全将自己的身心交给了海南特有的风土人情景物风光之中。从苏轼的《和陶拟古九首》中的第四首“少年好远游,荡志隘八荒。九夷为藩篱,四海环我堂。卢生与若士,何足期渺茫。稍喜海南州,自古无战场。奇峰望黎母,何异嵩与邙。飞泉泻万仞,舞鹤双低昂。分流未入海,膏泽弥此方。芋魁倘可饱,无肉亦奚傷。”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因为海南的独特风土人情让苏轼越来越喜欢海南,从一开始的抱怨“食无肉”到现在“无肉亦奚伤”。由于海南景色壮观,人们热爱和平,相处融洽幸福,给了苏轼极深的感悟。

苏轼被贬儋州之前曾作《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其中“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描写了快哉亭的壮阔山水,以抒发苏轼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一句看似写奇峰突起的景色,实则展现一位奋力搏击风涛的老翁来象征自己的形象。体现了苏轼在这种逆境中仍然保持浩荡旷达之气,体现了苏轼诗雄奇奔放的特点。由于自己过去的境遇,一直推崇杜甫的苏轼在被贬儋州后,则把陶渊明看作自己最好的精神伴侣,《入寺》一诗很好的表现了苏轼这一心态:“闲看树转午,坐到钟鸣昏。敛收平生心,耿耿聊自温。”

儋州岁月是苏轼一生中重要的一个时期。在海南,本土人民以自己最大的热情去和极大的包容心去接纳这位由中原多次被贬到此地的文豪大家。因为有了贬谪海南的这一部分生活,才让苏轼超脱自然,豁达明朗的精神得以发挥到极致。苏轼被贬儋州前期的诗词风格大气磅、豪放豁达、奔腾不息,体现的是苏轼积极进仕的向上心态,贬谪儋州以后的诗词风格则是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多描写地方风土人情、写景抒怀、隐逸田园。

以诗言志的传统由古至今仍在传播,苏轼写碧海蓝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展现自己的心境。通过对海南的风光景物感受,苏轼迎来自己人生的最后一个顶峰,苏轼也以自己的才华给了海南人民极大的回报。

结论:

在海南谪居三年,苏轼兴办教学、指导农桑,将中原的文化传入这个偏远僻陋的岛上,也将海南岛的文化与特色传入中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海南的奇异风光和风土人情。苏轼与海南关系是互相依存的,苏轼在海南度过了人生中最后的一个重要阶段,苏轼在海南感受到了他在中原见不到也感受不到了风土人情。海南也在苏轼到来之后变得开化,使得人们眼中的这一蛮夷之地重新经历了文化之风的洗礼。也将海南的本土文化传播到中原文化的繁华地带,让广大人民重新认识了海南这个远离政治中心偏远地方。

参考文献:

[1]马宪臣.苏东坡传记故事[M].辽宁: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

[2]苏轼.王文浩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882.

[3]任晓凡.论苏轼儋州散文的创作成就[J].山西师范大学,2012(03).

[4]曹艳春,周和军.苏轼谪居海南诗文中的海南形象研究[J].时代文学,2011(04).

[5]周奎生.论苏轼贬谪岭南时期的文化意义[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4(05).

[6]蔡兴科.苏轼谪儋诗的民本思想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7.

[7]朱玉书.苏东坡在海南岛[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8]林冠群.新编东坡海外集:附录[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2.

[9]李景新.苏轼海南期间诗歌创作之综论[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09).

猜你喜欢
苏轼影响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