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因素

2018-07-28 07:08王胜柃
世界家苑 2018年7期

王胜柃

摘 要:美育即是审美人生教育,在语文课程教育中占据重要位置。语文教材作为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自然也包含了众多的美育因素,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记人叙事散文为例,其中就包含了故事的悲剧之美、人物形象之美、艺术表达之美和生活哲理之美。分析和解剖语文教材里的美育因素,可以使语文教学更具诗意,更感染人心,更好地发挥语文的美育功能。

关键词:美育因素;叙事散文;中学语文教材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功能就是美育功能。美育是通过现实生活和艺术中的美来打动学生的感情,使他们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或感化,从而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只有把美育放在重要位置,才真正做到了教育的“人本位”。

语文教材中有哪些美可以被提炼出来分享给学生呢,让我们以初中语文教材中写人的叙事性散文为例,简要来谈谈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因素。

一、故事的悲剧之美

悲剧(或称“悲剧性”、“悲”)是以社会力量之间的冲突为基础,以具有正面价值的人的不幸、毁灭为特征的审美类型,它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艺术形态中(包括戏剧形式的悲剧和其它种类的悲剧艺术)。在写人的叙事类现代文中,最打动人的地方往往也是故事的悲剧性。

(1)亲人的离世之悲

体现亲人的离世之悲最典型的两篇课文,一篇是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一篇是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在《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课文中,文章以“我”带着一朵爸爸种的夹竹桃参加毕业典礼写起,用了倒叙与插叙的手法,叙述了有关爸爸和“我”的事,比如下雨天逼我上学又给我送花夹袄,让我从此再也不迟到;他让胆怯我硬着头皮给日本的陈叔叔寄钱,让我学会了勇敢去闯练;他喜欢花,他告诉“我”是个大人了……这样一位严厉又慈爱的父亲,却在“我”毕业典礼那天永远离开我们,“我”经受人生的两次离别,离开了相伴六年的同窗和学校,还永远离开了自己的爸爸,“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让人眼眶湿润,感动心扉。

《秋天的怀念》写的是哭了一辈子的母亲的离世,儿子在正当好的年纪患上尿毒症,母亲心里也是悲痛的,但眼泪和悲哀只能往心里咽,因为得小心地呵护着儿子,让他有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女儿还没成年,母亲心里挂念着,最后母亲因为肝病去世,“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读完之后无不让人悲痛和感动。这样的情感冲击,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和厚重,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2)朋友的冷漠疏遠之悲

鲁迅的《故乡》这篇课文,写小时候无话不谈、亲密无间的伙伴却在长大以后因为阶级距离产生无法逾越的隔膜。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朋友,但很有可能有一天知己就成为了陌生人,很想回到曾经的亲密但就是无法跨越当下的隔阂。这个故事能引起人的共鸣,学生在这种悲伤之中,也能够得到一种美的感化和陶冶。

二、人物形象之美

无论是美的制造者还是美的欣赏者都离不开形象,因为形象使审美具体可感,并且能够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目光投向日常生活,去发现那些普通的人和物身上散发的光和热。人物的形象更能撩拨学生美的心弦,触发审美情趣的共振,人物形象所展现出来的永恒的人格魅力,让人无限玩味和品读。

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这篇课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包括与鸡同桌吃饭、坐平板车逛王府井、看学生衣服颜色提问等,勾勒出了一个很怪,但又怪得真实、怪得童真的大学教授。

杨绛的《老王》这篇课文,老王地位卑微,因为杨绛的女儿治好了他的眼疾,他终生感激他们全家,把他们当成生命的全部,当成自己的家,在临死之前还拿着香油鸡蛋去感谢恩人,这种感恩与朴实,这种闪烁的人性的光辉无不让我们深深感动。

在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中,一个目不识丁的保姆,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满足了一个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就像火苗,点燃了作者心中求真求实的火焰,这样善良朴实的长妈妈这么能不让人尊敬和怀念呢?

《背影》中的父亲老实敦厚,《信客》中的信客任劳任怨,恪尽职守;两弹“元勋”邓稼先一生奉献。这些人身上都散发着人性的光辉。作者用精炼而独到的文字向我们刻画出了打动人心的人物形象。

三、艺术表达之美

艺术之美主要体现在语言、结构、整体的意境、修辞手法等方面。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语文教材中不少文章都是尽避免平直,有艺术感染力的经典作品往往都是曲径通幽,采用各种艺术手法达到美妙的效果。或采用欲扬先抑,或起伏多变,或用倒叙、插叙,或采用各种修辞,比如比喻、夸张、拟人、排比等等,把看似平常的人和事写得斗折弯转,引人入胜。

《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语言就十分精准深刻,比如,“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偷偷”二字写出了精致地刻画出母亲对儿子细微的关心:生怕我看见,善良、耐心、机智又有几分笨拙,忍气吞声,害怕儿子有闪失;“眼边红红地看着我”,“红红地”写出了母亲自己偷偷流泪甚至是嚎啕大哭但在儿子面前一点也不变现出来,不愿让儿子看到自己的痛苦;“挡在窗前”的“挡”字写出了目前故作聪明中的笨拙。从细节描写中,写出了母亲的辛勤付出,写出了母亲的伟大。另外,文章的结尾十分蕴藉深厚,“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他开始看到了花的颜色,也看到了生活的颜色,决定开始好好活下去,又点了题目——秋天的怀念,可谓浑然天成,意境浑圆,给人感情的冲击,给人艺术的享受。

四、生活的哲理之美

在这类文章当中总是彰显出许多人生的哲理。比如在《台阶》这篇课文中,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于是他开始了漫长的准备:“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台阶终于修好了,却并没有带来想象中的快乐,反而是诸多的不便:不能随意磕烟灰,坐着不适应,因为修台阶父亲长年劳累,留下一身病痛。目标实现了,却并没有带了幸福安康。我们从课文中可以看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实现目标并不一定就会带来快乐,还有可能成为束缚我们的东西。《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是作者胡适的自传,他受到了他母亲极大的影响,他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学得了宽恕人、体谅人。《散步》中,“我”面临家庭的选择。

还有《热爱生命》《变色龙》《散步》《羚羊木雕》等,都能引起我们对生活、对人生、对人性的思考,在思考中感受哲理之光的沐浴。

我们要时刻把美育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感化学生的心灵,使之得到性情的陶冶,情感的冲击,艺术的熏陶,培养其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其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拥有一个丰满的性灵,一种丰富的感受性,从促进其全面发展,发现更多的美,生活得更幸福完满。

参考文献

[1]薛晓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2]王慧荣.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浅谈[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8).

[3]张丙文.中学语文教学如何进行美育[J].文科教学,1996(2).

[4]项建芬.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学[J].科学教育,2001(3).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