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对夏志清“纯文学”研究观念的误读

2018-07-28 07:08郜丽媛
世界家苑 2018年7期
关键词:误读纯文学

摘 要: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作为西方第一部研究中国现代小说的英文专著,因其独特的艺术视野以及西方文学理论的学术背景形成了与传统文学史不同的研究视角而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其中,夏志清“对优美作品之发现与评审”这一文学批评宗旨被我国学者解读为“纯文学”立场。但细究会发现,夏志清的文学批评观念与“纯文学”观和中国式的马列主义文学观的距离同样遥远。本文要挖掘出夏志清“唯美纯文学”立场背后的“为人生”内质,使得其文学批评内涵在接受中得到相应的澄清。

关键词:夏志清;“纯文学”;误读;为人生;文学批评观

长久以来,我们对夏志清的理解中过多强调其反对沦为政治附庸的一面而简约化地认为夏志清秉持唯美“纯文学”观念。1978年《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译本序言中,夏志清再次重申其作为文学史家的首要任务就是“对优美作品的发现与评审”,其这一文学研究观念我国学者被解读为“纯文学”立场,即重视文学的艺术价值而忽略现实的因素,其文学史书写也是以“纯文学”为理论基础,对左翼文学史的叙事进行激烈的反抗。但细究起来,这里的“纯文学”概念非常模糊,夏志清究竟在何种境况下表露或阐述过“纯”文学研究立场?

一、为圣灵的超越性写作

1、文学批评的宗教向度

夏志清认为大多数中国现代小说的心理描写过于贫乏,对现实无法进行清醒深刻的挖掘,产生这一切的根源在于中国文学缺乏宗教意识,这里的宗教并非指向某一种单一的宗教信仰,追求的是宗教当中超越现实的精神和境界。夏志清毫不犹豫地得出中国现代文学过于肤浅的论断的原因就在于中国传统文学性里并没有一个正视人生的宗教观,中国文人对“原罪”之说或阐释罪恶的宗教论说不感兴趣。夏志清从宗教意识角度对中国现代文学做出十分严厉的评价,虽稍有不适,自己也对此进行反思,认为拿富有宗教意义的西方名著尺度衡量现代文学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必要的,但他提出的宗教意识在中国文人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上的短缺还是颇为准确并值得警醒的。

他非常欣赏沈从文对于道教纯朴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善良淳朴人性的书写,认为宗教意识不但影响了沈从文的文学思想,还影响了他的文体语言。夏志清认为许地山的宗教思想其实是得到了多次的融合。不同于大陆文学史对于许地山宗教意识的浅尝辄止和谈及作品大多为《缀网劳蛛》《命命鸟》等写作方式,《小说史》高高赞扬了并未被发掘的《玉官》,并赞赏许地山慈悲与爱的宗教经验。许地山这种从中国本土文化出发,谱写对人生悲悯与爱的观照正是夏志清“为圣灵写作”所强调的宗教向度。

2.文学批评的道德向度

《小说史》里有许多以“道德”为中心的词语“道德意识”、“道德视景”、“道德感”、“道德冲突”等,字里行间都充满着作者对道德问题的思考和敏感。夏志清常常从道德视角评论人物和作家、批评作品的缺陷、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他认为五四时期的作品着实浅露,作者写作技巧幼稚,心理描写也不够细致,对现实认识不够深刻,对人心人性与无法深层细致挖掘。夏志清对许多现代作家作品都进行了道德向度的文学批评,关于道德的批评话语可谓比比皆是。夏志清赞赏张天翼能够围绕人性道德问题展开丰富的想象,这使其小说不是简单的宣传说教作品,而是超越时代观念束缚的道德戏剧。

3.文学批评的人性向度

“为圣灵写作”的宗教视景虽然被夏志清所强调,但对于那些充满同情和怜悯的作家,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展露完整人性的作家,夏志清依然给予相当高的评价。对于人性的洞察一方面表现在这些作家对于人性的完整描写,另一方面是对残缺人性的同情和怜悯。夏志清认为张爱玲能够显现出悲剧的张力,归功于她那细腻的心理描写。在《金锁记》中对于最初及其厌恶上流社会到之后不由自主融入腐化世界并戕害自己儿女幸福的曹七巧并不是一棒子打死,而是将支撑曹七巧欲望和虚荣心的物质环境抽离,她也曾是一个普通的渴望拥有爱与生活的女人,这也是她最初本真的人性。正是这种刻画人物人性的复杂与活力让悲剧在瞬间产生,读者的怜悯与爱不自觉地给予到阅读过程中,这与夏志清“为圣灵写作”不谋而合。

二、为人生的写实性写作

1、寫实基础上的纯文学

夏志清认为优秀的作家始终要保持对人生的忠诚态度,要对社会风俗习惯和伦理道德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交往有较为彻底的洞察,从而构建中国现代文学小说具有人道主义的讽刺写实主义的文学传统。不同于大部分作家从政治角度处理农村题材的写作方法,叶绍钧将自己熟悉的农村生活作为切入点,没有抛弃自己的生活经验而紧跟潮流,用内敛的同情描绘农民困苦的图景,将中国社会的丑恶和盘托出。

2.“感时忧国”的批评情怀

夏志清认为中国现代小说“为人生写作”的讽刺的写实的文学特征有历史根源,因为中国文学传统一直是积极入世,关注人生现实,富有仁爱的儒家精神。十九世纪中国进入近代史以来,外国列强入侵,民族陷入危亡,当权者昏庸无能,人民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却麻木不自醒,这激发了众多文人知识分子的悲愤之情,用他们手中的笔做武器,对黑暗时局进行无情的揭露与批判。夏志清将中国文人的这种写作情怀总结为“感时忧国”说,并在《小说史》附录二中列专章进行论述,英文题目为“Obsession with China:The Moral burden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直接翻译为“中国的焦虑:中国现代文学的道德重担”,隐含着中国文人在社会现实中勇于承担责任的情怀。

夏志清本人是否也显示出了一种‘感时忧国的心态?第一,从夏志清的生命历程来看,出生于1921年的他1947年才赴美国留学他的青年时期是在五四文化浪潮和抗战爱国背景下度过的,对中国现实社会和文学有着深刻的认识,而一个成年人从一个文化圈转入另一个文化圈,无论他如何投入其中,都不可能彻底摆脱原有文化的影响,因而也才能发现中国现代小说家“感时忧国”的表面下身怀的道德使命感和对民族的责任感。夏志清认为中国现代作家如果不将中国命运与整个现代世界连接,这种“姑息”心理慢慢会变质为狭窄的爱国主义,这将使得他们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关怀难以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

三、文学在为艺术和为人生间的倾斜

艺术的精妙技巧和对世道人心的彻悟是小说家必须铭记的不可忽视的两端,伟大的作家总能在这两者间保持微妙的平衡。在夏志清的文学批评体系中,艺术才能和洞察人生是伟大文学的两个重要品质。夏志清鲜明的反共立场使得国内论者倾向于认为夏志清对左翼作家采取了政治阅读的方式而对他的批评予以否定。然而夏志清提倡的是作家不成为任何一种信仰的附庸,注重的文学的独立性,而与政治、社会等人生发生意识是其提倡的,在其读出的“文坛四家”就有一位当红左翼作家——张天翼夏志清意在指出,一个作家的本职或道德在于忠实于作家的“写实”职能,而这一注重写实的文学传统有别于中国大陆文学史从特定视角梳理出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脉络。因此,片面强调夏志清的这些政治、道德批判将有失公允,他始终立足文本研读,发表审美评论。

总之,夏志清无论是“为圣灵写作”还是“为人生写作”,无论是从道德视景来关注现实生活还是从宗教范畴进行人性超越,究其根本最为关注真实的人生和永恒的人性,其批评体系就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批评基础上的多角度考察人性道德,剖析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以实现“优美作品之发现与评审”。

参考文献

[1]汤振纲.夏志清文学批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2]汤振纲.论夏志清纯文学批评的特征及其复杂内涵[J].理论学刊,2009(02):123-126.

作者简介

郜丽媛(1993—),女,汉族,河北省张家口市人,汉语言文学硕士,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现当代专业硕士201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误读纯文学
为什么当代人都不喜欢看纯文学?
关于《摩罗诗力说》之批判性解读
接受理论与村上春树的文学创作
“误读”理论对解构主义的继承与利用
还原真实
影响的焦虑与“误读”
亲子阅读,别变成“误读”
被曲解与被损害的——评麦克白夫人
纯文学杂志的读者呢
关于纯文学的论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