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民俗传统认知程度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2018-07-28 10:00汪文颖李悦舒晨婷李林红
世界家苑 2018年5期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民俗文化

汪文颖 李悦 舒晨婷 李林红

摘 要:本项目以嘉兴学院学生为样本,对嘉兴学院学生进行了嘉兴传统民俗文化认知程度的调查。这首先需要项目成员自身对嘉兴民俗文化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网络手段及对身边同学老师、以及长辈们的口头咨询等,我们搜集整理关于嘉兴传统民俗的资料,了解到了许多嘉兴的节日及习俗。并在立项成功的半年内利用节假日,实地考察了许多民俗传统的文化形式。并作出调查问卷,对同学们的认知情况和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做出调查。统计使用软件SPSS17.0整理分析,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发现问题,最后提出建议。

关键词:民俗文化;嘉兴传统民俗;假性废物物质文化遗产;嘉兴方言;大学生群体

前言: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看似最草根、最朴素、最具内生性和最具区域性的民俗文化,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资源,也最能体现民族归属感。这种带有传统印记的文化现象的当代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体现在文化、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中西方交流日益频繁,西方文化大规模入侵,圣诞节在中国流行起来,汉堡、披萨成为许多人喜爱的食品,西装成为各种正式场合的服装,但人们却不清楚过年吃饺子这一习俗的由来,不了解唐装、汉服是什么样子。我国传统文化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作为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和中坚力量,我们大学生有义务有责任将祖国的传统文化发展起来。本项目就是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发展的认知程度,并根据现状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可行性教育建议,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1.关于嘉兴

1.1“嘉”里旧俗

嘉兴作为杭嘉湖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物产丰富。正是由于具有这样强大的物质基础,才诞生了嘉兴独有的民俗文化。以吃为例,嘉兴地处江南,南方当然是以大米为主食,在嘉兴城乡都喜吃经过加温发酵制成的大米品种—冬春米。这种经过特殊处理的大米可耐久贮藏。还可以调节配比,满足不同时节的需要,仅冬春米根据时令,就用来烹饪赤豆糯米饭、豌豆饭、咸肉豆瓣饭、咸肉菜饭、猪油菜饭等。除此之外大米在勤劳的嘉兴人手中也是外出访客不二之选。比如给长辈做寿,制做寿糕;小孩满月,上门庆贺送上满龙糕,四周放上“福禄寿喜”糕。撤了几句实用价值外更具有美好的寓意和祝福。

说完这吃,我们再来看看住,嘉兴人都喜欢住水阁,又名“吊脚楼”、“暖楼”,城乡均有此建筑。将屋的后半部一直延伸到水面上,凌空、铺地板,用杉木桩或石砌柱脚支撑。其屋下为流水。好一幅小桥流水的江南人家景象。不同地方还是有所区别的比如,一门三吊闼是嘉兴历史最久之民居式样,下为平屋,上为楼房。均临街,一门三吊窗(吊窗为木板窗)。而六戗屋则盛行于嘉善,砖木结构的平房,四壁均用圆木作柱,上有肩梁、平穿、护檐山头等,结构精密。屋脊和屋檐共有六只角向上翘起,因而得名。

既然这吃和住都这么精致,那么终身大事就更加马虎不得。南方人过的精致,都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要想娶媳妇。第一步,男方请媒人去女方家上门提亲,这一环节嘉兴人叫报吉”。假如女方同意这门亲事,就要把女儿生辰八字写在红色的纸上这个东西叫做“庚帖”,或者是“出帖”。男方拿到出贴后,要放在祖宗牌位前面的香妒下压着,这个有个称呼叫“压庚”,之后请算命先生算下命男女是不是合适,如果合适叫做“合婚”,则退回女方“当然如果不合适的话,男方就要退回女方的“庚帖”。

一切顺利的情况下,就该订婚了。嘉兴把订婚称为“安心”。也就是说算完八字,男女之间才能确定基本的关系。这时男家就得开始表示自己的心意。是什么呢?就是把一份“安心礼”送到女方家。这个时候平复差距就显现出来了家境宽裕的人家送“安心礼”,金块上镌刻着吉祥如意的花纹,在配上还有金锭、一对金如意,讨“决定如意”的口彩。女方家收礼叫做“受茶”,之后女方还得向男方答礼。请至亲吃完安心酒以后,公布二人喜事。之后男方就要不断去丈母娘家表示,逢年过节的的都要向女方表示一下,像粽子、月饼、鸡、鱼、猪蹄膀、糕点这些,不定期都要去送一送“送礼篮”。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要用竹篮或木篮装盛。相处一段时间后男女双方都没有问题的话,就可以确定婚期了,这个叫准日。

诸多不易以后终于可以去迎娶了,当然这亲可不是这么简单就能迎的。“謝娘篮”、“ 请坐礼”、“抢舅礼” 等这些都是迎亲前女方会索要的礼物的名字。以前出行不方便,男方娶亲得挑选已婚青壮年人帮忙抬轿或者摇船,假如男方乘船娶亲,有的地方会在船上放上两根带泥的青竹。新娘上子船以后,船得急速行驶,注意竹蒿一般是不沾水靠岸边借力,旧礼这样才吉利。船出港后,本村青年会在船上经过桥上讨要喜钱,多少随意,这个被叫做称“拦水港”。如果花轿娶亲的话,得需新郎亲迎,再由父母双全的两童男提灯引至轿前。新郎到了以后要见门作揖,女方将门一道道打开新娘出来。女方上轿前,先隔门槛由女方亲戚传递嫁妆,不过嫁妆一般少于男方礼金。海盐一带称女儿为“赔钱货”因为他们讲究嫁妆的丰盛,嫁妆马桶是一定要有大的物件,叫做“子孙桶”,漆成红色,里面放上两个染红的半熟鸡蛋以及一把花生。新娘上轿是一定要哭的。新娘小声哭泣,母亲大声哭位。当新娘上轿时,轿前要铺上芦席(或米袋),新娘踏着上轿,意为不带走娘家的泥土,有的则是舅父或兄弟抱上轿的。新娘上轿后,母亲会先喂饭,然后由兄弟扶轿杆,起轿旋三转,在鼓乐声中终于可以嫁了。到男方家以后用麻袋铺路,依次传递指导走到屋中,这叫“传代”。用五只袋,寓意是“五子登科”。新郎新娘拜天地、祖先、父母及互拜时,父母朝南坐(如有一亡故,也要虚设盅筷),新郎新娘跪着敬酒。之后新郎持红绸带牵着新娘,由两青壮年持一对花烛导入洞房。据说新娘坐床面积多,婚后怕老婆;新郎坐得多,则婚后妻子怕丈夫,故互不谦让,紧靠而坐。坐床后,新郎要用秤杆(寓称心如意)或甘蔗(寓节节高,老来甜)挑起新娘的红盖头。

中国人历来重视时令,嘉兴人同样是这样。从一年开头的元宵算起,精致的嘉兴人一年大概有这些事儿要经历。元宵看灯,灯会规模庞大,种类繁多。富有深远的意义。农历二月初二则食用年糕,称“撑腰糕”,预示农事的开始,带强健身体之意。农历二月十二日称花朝,俗称百花生日,其后依次为稻等作物生日。放风筝 正月、二月为放风筝季节,谚语“正月鹞、二月鹞,三月放只断线鹞。”建国后,风筝成为群众娱乐活动。1990年3月20日,郊区首届风筝赛在嘉兴体育场举行,最大一只“百脚鹞”有110 节、55米长。三月三时嘉兴人则在门上挂野菜花,裹以红纸,"野菜花开结牡丹”,图吉利。立夏吃麦芽饼,樱桃、海螺蛳等

端午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天中节”、“重午”。是日斗草、吃粽子、饮雄黄酒、吃咸鸭蛋,又有吃“五黄”(黄瓜、黄鱼、黄鳝、黄泥蛋即咸鸭蛋、雄黄酒)之俗。挂菖蒲、大蒜、艾叶;燃熏苍术、白芷,有消毒、驱虫的用意。小孩额头上用雄黄写王字,佩挂香囊,妇女头上插黄茧剪成的小老虎,门上贴道士所送的黄纸符,花瓶插石榴花,中堂悬钟馗画像,都为驱邪祛病之征。献灶日旧俗六月初四为“献灶日”,祭祀五月二十为“分龙日”,各地民间聚“水龙”作消防演习,又称“水龙会”

农历七月初七晚称“七夕”,又称“乞巧节”。晚上,妇女在月下穿针乞巧。七夕习俗起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喜剧演出的话一般都点演《牛郎织女).嘉善农村用西瓜祭祀牛郎织女,用脸盆接露水,谓露水为牛郎织女眼泪,用露水抹眼和手据说可使人眼目清亮,心灵手巧。

七月十五是“中元节” 又称“鬼节”。有“探亡人”、“烧阴香”等活动。民间会像清明一样进行祭祖,但是馄饨代替青团。在桐乡的东南部与海宁的西北部农村,七月半吃馄饨。

八月初八嘉兴大批农民(以中年以上妇女为多)进城烧“八寺香”、寺者:楞严寺、精严寺、祥符寺、天宁寺、报忠寺、金明寺、东塔寺、茶禅寺。另有加烧“四塔香的,四塔指:东塔、壕股塔、真如塔、三塔。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俗称“八月半”,吃月饼,赏月,全国同俗。嘉兴独特者,中秋夜有载酒游南湖之举。又据《嘉兴府志)(卷34风俗)记载:“女郎于是夜种罂粟花”。清初朱彝尊亦有诗记述:“秋灯无焰剪刀停,冷露浓浓树青。怕解罗衣种器粟,月明如水浸中庭”,观潮节旧俗八月十八为潮神诞辰,多去盐官观海潮,现代更加兴盛。重阳里用节,是日登高,用米粉栗子做糕,插三角彩旗,称“重阳糕

冬至古代为大节日,嘉兴重冬至,假这“冬至大似年”。保留古风。据《嘉兴府志)(34.风俗)记载:“”冬至祀先,冠盖相贺,如元旦仪”民国时期,冬至重祭祖。民间素尚冬至进补,有赤豆福米饭,人参汤,白木耳,核桃仁炖酒、桂圆煮鸡蛋等,

旧俗农历十二月初人称“腊八”,以果枣等物煮粥,名“腊八粥”,近时,尚有少数人家保持此习俗,精严寺等寺庙煮粥供信徒。农历十二月二十或二十四日称“送灶日”,有打扫室中灰尘之俗。民国时期,人家在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夜“送灶”,以糖糕、米粉糖馅团子或麦芽饴糖等物祀“灶君”,迷信“灶君”上天会言人家过失,用饴糖等物糊其口,俗称“醉司命”,用麻秸、芦席等做成“轿子”取出灶君像塞轿内焚烧。

农历除夕吃年夜饭,全家团聚守岁。以前的嘉善农村,年夜饭有吃“塌棵菜”习俗。“塌棵”与“脱苦”谐音。嘉兴吃年夜饭,必须吃这些蔬菜,花生称“长生不老” 黄豆芽称“如意菜”,酱蛋称“元宝”,都有美好的寓意。当然饭不能一下子吃完的,留下一部分表示年年有余,饭吃完不可说“吃完”,要说“吃好”等。剩飯盛在新饭箩,用红纸封好,称“隔年饭”,放置到年初一。到凌晨的守岁是,长辈给小辈“压岁钱”,压于枕下,有的在枕下还放荸荠、桔子、花生等果物,起源美好。

在众多节日习俗中,有一项活动是嘉兴人非常重视的,那就是南湖船拳,亦称“江南船拳”,是流行于江浙沪地区的传统武术形式。小小的船头,就是拳师们的习拳练武之地,蓑笠、蓑衣、船橹、船桨、船篙等是船拳表演的道具。在嘉兴市郊,如南湖区许家村、七星镇等,久有出船拳的风俗。每逢立夏、端午、中秋等节庆,从各村驶来的几十条拳船自发地汇集到集镇河面,向两岸成千上万踮脚围观的看客尽情表演。拳船用橹快船装饰而成,船头板是拳师献技之地,船舱两旁的“威武架”上插着各类兵器,桅杆上飘着镶有牙边的村庄武术团体标旗。船上披红挂绿,有的拳船还配有为拳师们献艺伴奏的江南丝竹乐。舱前排立着数名青年引吭高唱拳歌。观众们或燃放爆竹,或抛去点心犒赏拳师。船头刀光剑影,两岸万众齐呼,古风淳厚,民俗可爱。但船拳训练及表演从20世纪90年代逐渐式微。目前,南湖区政府已开始扶持这一项目进入校园和文化旅游领域,进行有效保护和传承、发展。

2.“嘉”里特色

嘉兴的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嘉兴民俗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幸的是我们了解到的许多很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逐渐的走向消亡。

2.1余新蚕猫

嘉兴市南湖区余新镇一带民间做泥塑历史悠久,泥塑作品十分有名,并代代相传,余新蚕猫就是余新泥塑的一种。

嘉兴农村自古以养蚕、种粮为主,农民养蚕、囤粮最怕鼠害。清明庙会时,一些养蚕妇女都要买泥猫放入蚕室内,以求驱鼠祛邪,一时成风,因此将泥猫称为“蚕猫”。明末清初海盐诗人彭孙贻《舟过马泾谒曹武惠王庙》诗中有“原蚕争卜茧,屠豕竞迎猫”之句。此习俗一直相传至今,现在每逢清明庙会还有不少人购买泥猫,以求桑蚕平安。然而近年来余新蚕猫由于销路不畅,传统手艺濒于失传,亟待保护和抢救。

3.余新蚕猫被列入第二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1凤桥竹刻

凤桥竹刻以留青见长,表现形式多样,作品类型有臂搁、笔筒、竹根雕、屏风、挂屏、棋钵等。凤桥竹刻的工艺流程注重选竹、断料、刻制三步:采竹在冬季,选取挺直、竿长、节稀、无斑点之竹,求其精华内敛而虫蛀少,以体硕质坚、生长三年以上的竹为佳;断料,竹子砍下后,须经两年自然晾干,按作品要求分割成竹筒或竹片,通过蒸煮处理,干透后做好坯样;刻制,先在竹筒竹片上绘制相应图案,然后用刻刀刮、刻、磨、上光,最后成品。凤桥竹刻以留青见长,表筠不可擦伤,以保证作品莹洁如玉。

凤桥竹刻系纯手工操作,工艺流程复杂,制作耗时费神,经济效益不高,竹刻艺人为数不多,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已被列入第一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2南湖采菱歌

这是常年居住在嘉兴南湖边上的许家村村民一边采菱一边唱歌,在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民间乡土歌谣。起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老人们只知道他们的长辈就已经在唱了。农历八月采菱时节,姑娘们穿红着紫,坐在菱桶内,把布满河面的菱叶小心翼翼地拨开,慢慢采摘菱角,嬉闹间飞出一首首采菱歌,声情并茂。

南湖采菱歌经多年传唱,逐渐形成了有固定唱腔的民间小调,一般四句为一首。内容由栽菱、采菱不断扩展,有代代流传的老词,也有吸收外来歌词改编的新词。老人回忆:“都是很即兴很生动的,看见什么他们就会唱起来,因而很有生活气息。”

现在的南湖经过改造,以前满湖养菱的场景不见了,采菱角已成了一代人的回忆,南湖采菱歌的曲调也随之渐行渐远。直到2005年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时,才把埋没已久的采菱歌挖掘出来。现在除了原许家村有几位老人会唱外,已很少有人能原汁原味地演唱,年轻人更无人会唱,南湖采菱歌濒临失传的境地。南湖采菱歌已被列入第二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3嘉兴黑陶烧制技艺

嘉兴黑陶的源头可以追溯至七千多年前的马家浜文化,嘉兴市南湖区雀墓桥出土的尖脚三足黑陶,是那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精湛的工艺品。

黑陶的形成机理和烧制过程相当复杂。在嘉兴市较早研制黑陶的是已故的冯国解、许明农。他们制作的黑陶工艺品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已投放国内外市场。现传承人时良俊(1931年出生)从1987年开始进行了无数次实验,终于初步掌握了黑陶烧制机理,并提出了继承传统、研发创新的新概念。

目前,南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嘉兴市吉水小学设立了黑陶工作室,由时良俊先生义务传承黑陶烧制技艺。

嘉兴黑陶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嘉”里话

嘉兴人的社会风俗具有强烈的江浙地方色彩,嘉兴的方言也是如此。嘉兴方言指的是嘉兴市城郊两区所使用的语言系统,属吴语系统。元明时期,松江、上海话均以嘉兴话为宗。近代随着两市经济文化的交流不断增加,嘉兴方言的变异加快,并向上海话语言系统靠拢。

嘉兴话属于吴语太湖片的苏沪嘉小片,本身就带有北部吴语的特征,和自身的一些特点。如嘉兴话中,次浊声母的入声字读为阴入高调促声,(如“落、麦、纳、日、肉”等。)这些字临近吴语一般都读阳入低调促声。还有部分古匣喻两母字,嘉兴话读阴调(高调值),而临近吴语一般读作阳调(低调值),因此较临近吴语来讲,嘉兴话听来更为高亢、清晰。另外,近年来入声逐渐走向消亡的迹象也值得注意。

嘉兴方言内部也存在差异,首先是地域差异:按照方言特征可将嘉兴方言分为五小片:中心片、王江泾片、王店片、新塍片和洪合片。

中心片为嘉兴方言的代表区域。声调上,阴平为高降调,阴上为高平调,古阴上送气声母字读升降调。声母中无舌尖前浊塞擦音[dz],读舌面前浊擦音 的字较少,韵母中有舌尖前圆唇元音[ч]。

王江泾片语音带有一些吴江县语音特征。声调上,阴平与阴上调值与中心片相同,古阴上送气声母字读如阴去调,即高升调,而古阴去送气声母字读升降调。声母中有[dz],无 ,相应的讀为舌尖音[z],分尖团音,韵母中无[ч],有撮口呼韵母。该片内部语音也略有差异。

王店片声调与中心片相同。声母中无[dz],韵母中无[ч],无撮口呼韵母。

新塍片在声调上阴平为高平调,阴上为高降调,古阴上送气声母字调值与王江泾片相同。声母中有[dz]有 ,韵母中无[ч],无撮口呼韵母。

洪合片口音与桐乡县濮院接近。声调上,阳上与阳去分开,阴平和阴上调值与新塍片相同,

古阴上送气声母字读如阴去调。声母中无[dz],韵母中无[ч]。

其次值得注意的是年龄差异。嘉兴方言内部存在着老派和新派的差异,老派以老年人为代表,新派以青年人为代表。新派语音向上海市区方言和普通话靠拢,词汇上也大量采用普通话词语。以城区为例,老派无舌根鼻音声母[?];新派则一部分古疑母字读[?];韵母中,新派出现简化合并韵类的现象,如老派有 韵与[?]韵之分。另,老派 韵中包括一部分在普通话中读合口呼的字,新派则将这部分字读为合口呼[u?]韵。老派读音中有 韵和 韵之分,而新派则将两韵通读为 韵。受普通话的影响,新派将一部分老派的齐齿呼[ie]读为撮口呼 ,还将一部分老派的舌尖前圆唇元音[ч]读成 。其余个别字新派受普通话影响读成接近普通话的音。在声调上,老派九个调,新派已合并为八个调。

5.以嘉兴学院为例看大学生群体对传统民俗的了解和参与程度与关于民俗传统中存在的弊病的思考

此次调查以嘉兴学院部分大学生,共366人为调查对象,以自己团队设计的网络问卷进行抽样调查,最终回收了358份,回收率符合统计学标准。通过对问卷结果的处理、汇总和分析,统计使用软件SPSS17.0整理分析,进行描述性统计。我们发现大学生对传统文学,传统节日关注较多。在本次问卷调查的样本中有63.16%的大学生关注过传统文学,68.42%的大学生关注过传统节日,另外有42.11%的大学生关注过民间工艺,44.74%的大学生关注过民风民俗。总体而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比想象中要高。

对于传统节日,大多数的人偶尔会与他人讨论,但大家关于传统节日的讨论多数是可能出于对假期的关心,并没有想过深入地了解传统节日背后的意义。大多数的大学生关注到民俗传统文化是因为人们的口耳相传,也就是说大家并不是主动地去了解这些民俗文化知识的;也有一部分大学生通过书籍杂志、教师的课堂讲授了解了一些民俗文化知识,而只有39.47%的学生是亲身接触这些民俗文化,从而了解民俗文化的。

大部分关于民俗文化的研究都是在论述民俗文化的精华部分,在此不过多赘述。日本现代民俗学家后藤兴善曾经说,民俗研究最重要问题是透过是事像、民间传承的表面,来探索隐藏在它们最深处的内涵。那么这些独特的地域文化,反映出的独特的风俗和民情,又有何弊病呢?

以嘉兴为例,在封建礼教占统治地位的旧时代,农民生活十分贫困,无以依靠,所以封建迷信十分盛行。在婚姻嫁娶方面存在很多陋习,其中绝大多数在新中国已被慢慢废除或自行消失,但是仍有个别陋习至今尚未绝迹。之前在嘉善农村就有抢亲的习俗:穷困的普通人家已经订婚,但没有钱迎娶新娘,所以就抢亲完婚。一般来说,都是事先由媒人通知女方,往往在庙会上由媒人领着新郎及其亲友抢新娘回家成亲。这种习俗有可能导源于原始社会抢亲习俗,建国后已消失。还有大家经常在电视剧中看到的冲喜,这也是婚礼的陋习。冲喜就是订婚后如果遇到未婚夫身患重疾,男方家会提出结婚冲喜,以为婚礼可冲去疾病之“晦气”,于是赶忙举行婚礼。如果未婚夫病重不能拜堂,就由其姐妹代替拜堂;如果未婚夫冲喜无效病故,大家则觉得是新娘克夫,任其成为寡妇。而守寡,在旧时被视为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如果再嫁,称为“再醮”,会受到别人的冷眼辱骂。入赘寡妇家的男人,俗称“拜孤孀”,“钻火井”、“滚车轴”、“垫郎头”还有,“垫黄泥膀”、“接黄泥膀”(都是担任寡妇家重劳动之意)等。一般由男方差人说,合得同意后,男方买一只猪头,备上香烛爆竹,约一些亲朋好友,黄昏后去寡妇家烧猪头祭祖,先放炮竹,大家吃一餐,就是极为简单的婚礼,寡妇按照惯例,要大哭一场,假装不同意,寡妇走出夫家另嫁的,俗称“二婚头”。女方往往会低人一等,寡妇改嫁都不拜天地,也不受礼。

既然我们对这些婚嫁陋俗还有所耳闻,那么说明他们没有完全消失。我们可以由这些我们熟知的婚礼陋俗,看到人的内心的民俗信仰,敏锐的发现,民俗文化不仅是一个历史概念,而是对当代社会文化都有重要含义的现实话语。民俗有着传承性和延续性,与此同时也有很强的时代特征。这就意味着,民俗不光是反映过去的镜子,也隐射着当今社会的一些问题。我们大学生更应该从时代的进程中,发展,去探索他们的发展轨迹,趋利避害的发展,优秀的民族文化,使得民族文化的发展充满时代精神。

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各种传播媒介的手段也在不断进步并普及,因此中华民族民俗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实际上还是非常有潜力的。作为建设未来社会的主力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和关注情况,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治家阿道夫·希特勒说:“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要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要消灭承载它的语言;要消灭这种语言,就要从他们的学校里下手。”我们至少应该有所警觉,给予传统文化应有的、甚至更多的关注,而不是只喊着蜻蜓点水式的宣传口号,扛着传统文化的宣传大旗,而行商业利益之实。在这次走访活动中,我们发现一些商贩,打着民俗手工传统的名号,做出一些粗制滥造的手工艺品,设定不合理的价格,用不正当手段吸引游客购买,从中获取利益。这种行为不仅仅是对民俗传统文化声誉的诋毁,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亵渎与玷污。我们希望网络,影视等媒体对中国民俗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自己应有的作用,可以通过现代传媒手段,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对民俗文化的传播做出实质性的进展。另外,学校作为培育祖国人才的聚集地更应该重视起传统文化在整体教育中的重要性,增多相关课程的设置,支持相关社团活动的开展,学校的支持会给传统文化爱好者带来有力的支持和希望。

6以嘉兴学院文法学院为例设计一个关于弘扬民俗传统文化的活动

活动主题:文法学院传统民俗文化演绎大赛

活动单位:嘉兴学院文法学院学生会

活动目的:为弘扬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发扬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认识,孕育学生的文化底蕴,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热忱,全面发展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与校园文化,推进我院民俗文化的发展和建设。通过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演绎活动,让师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深刻体会到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演绎中来。

活动时间:待定

活动地点:嘉兴学院梁林校区

主办单位:嘉兴学院文法学院学生会

赞助单位:待定

参与人员:嘉兴学院文法学院全体学生

活动流程及安排:

第一阶段:活动宣传

(1)网络宣传:在QQ空间及朋友圈转发宣传等。

(2)海报、展板、横幅宣传:根据活动具体时间在特定的位置和时间安排以上物品的摆放。

(3)工作人员选点宣传:文法学院学生会工作人员向文法学院各班下发通知,到班对活动进行宣传。

第二阶段:准备工作

整理报名信息,邀请比赛观众,在正式比赛之前所有工作人员进行一次彩排,尽量确保比赛过程中不会有意外发生。

第三阶段:比赛流程

(1)、参赛团体在赛前通过抽签来确定要表现的某个传统节日的民俗,并留有一周的准备时间。

(2)、“你问我答”环节。由主持人向参赛者提出关于所准备的传统民俗的五题相关问题,共四十分,得分前五名者进入第三环节。

(3)、“你做我猜”环节。一个团队挑选一名选手上台,由主持人告诉他一个与所准备节日有关的民俗,选手需通过肢体语言告诉搭档,若搭档猜到后并能准确说出典故则得全分十分,否则得半分。此环节共三十分,与前一环节得分相加总分前三名者进入第四环节。

(4)、表演环节。能够围绕比赛主题,表演传统民俗文化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表演,如民族舞蹈、乐器、歌曲、朗诵等。由观众投票打分,与前两轮比分相加,按总分高低确定冠亚季军。

注意事项:

(1)、工作人员在与老师同学合作过程中,必须耐心,细心与对方沟通。

(2)、在进行宣传工作时,要做到不打扰,不冒失,充分尊重学生意愿。

(3)、在活动期间做的任何关于其他组织或个人的事情必须得到相关负责人的允许才能进行。

(4)、必须在比赛前一天发短信温馨提醒才赛队伍,叮嘱其准备充分并确保到场,以免临场变故。

(5)、在比赛前确认好各机械能否正常运行,包括话筒音响等。

(6)、主持人确保对整个比赛流程的熟悉。

(7)、参赛选手,嘉宾及观众的位置安排。

活动经费:

7.总结

通过该项目的调查研究,我们能够对大学生群体对民俗传统文化认知程度现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从调查研究中,我们能够发现一些问题,如当代大学生在对民俗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方面的问题,希望能引起大学生对民俗传统文化的重视。大多数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十分了解。传统文化是否能传承下去还是个未知数,何谈弘扬传统文化,使其发扬光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相关教育长时间的忽视和别国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使对传统文化认识不深,感情不真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渐渐地淡漠。针对这种现状,国家、社会、学校、还有我们大学生自身,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同心协力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并且发挥创造力,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让它历久弥新,充满活力,彪炳史册。

参考文献

[1]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J].蔡志荣.西北民族研究.2012年01期

[2]嘉興市志[G].中国书籍出版社.嘉兴市志编纂委员会.1997

[3] 论浙东乡土作家群笔下的婚俗陋习[J].高邦旭.名作欣赏.2015年30期

项目名称

嘉兴学院2017年度校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SRT),项目编号:SRT2017C008,项目资助:嘉兴学院一般SRT资助项目

指导老师:马腾飞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学院)

猜你喜欢
大学生群体民俗文化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城市化进程中的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对策分析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人文关怀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搭建思政教育网络平台 提升思政教育实效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大学生微博使用动机实证研究
网络心理咨询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运用探析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