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宫灯记事

2018-07-29 10:28
北京广播电视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宫灯红灯笼灯笼

说起北京宫灯,那可是北京久负盛名的特色传统手工艺品,它制作精美,用料讲究,既有照明的实用价值,又有装饰欣赏价值。每逢吉日良辰,华灯高悬,倍增欢乐吉庆的气氛。过去,每当中国民间风俗“上元灯节”到来时,干家万户张灯结彩,真是“灯市干光照,花焰万枝开”。2007年6月20日,第一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在民间美术这一项目中,北京宫灯赫然在列。2008年,又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北京宫灯您又了解多少?北京宫灯是怎样制作而成的?天安门上的大红灯笼背后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

春秋时期就有了宫灯的雏形

宫灯是挂在室内的、按一定规制制作的木制灯笼。而北京宫灯,顾名思义,就是在北京皇宫紫禁城里使用的灯,它具有鲜明的皇家制作特色,是集木艺、雕刻、漆饰、编织、绘画等多种手工技艺于一身的精湛工艺品。

关于宫灯的来历,东城区第二图书馆的副研究员李俊玲讲了这么一个传说。早年间,民间有一个以做灯为生的老人,每到过年的时候,就做几个灯挂在自己家门口来增加点儿喜庆气氛。由于他的灯做得非常好看,吸引了很多人前来观看。有一天,县太爷从老人家门口经过,看见门上挂着的灯,也很喜欢,就让老人给他做了一对儿灯笼。他心里琢磨:这物件儿挺新鲜,如果把它献给皇帝,皇帝一高兴,肯定给我升个一官半职。于是,他就把这对灯送到了宫里。皇上还真喜欢,对这个县太爷又是嘉奖又是加官,还把灯作为宫廷专用灯。时间一长,人们就把贡灯叫成宫灯了。当然这是个传说,但有文献记载,在春秋时期,鲁班营造宫殿的时候,就曾经用木条做支架,四周为帛,燃灯其中。虽然构造比较简单,但应该说它就是原始的宫灯雏形。

北京宫灯起源于明朝末期

马元良,北京市美术红灯厂第一位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位宫灯设计人员,北京市级非遗项目北京宫灯代表性传承人;翟玉良,东城区级非遗项目北京宫灯代表情传承人,他一进工厂就开始学徒制作宫灯。他们两个人一个设计、一个制作,都对北京宫灯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他们与北京宫灯感情深厚,聊起北京宫灯更是如数家珍。那么在非遗传承人口耳相传中,北京宮灯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马元良介绍,在明朝末期,南方一个叫包状元的人把自己做的灯进贡给皇上,皇上觉得不错,想挂在宫殿里,但进贡的灯不够用,便下旨找木匠仿制。“过去.廊坊头条有制作宫灯、纱灯的灯笼铺,像灯市口那一带都做宫灯。宫灯越发展个性化越强,慢慢图案也变了,逐渐就发展起来了。”很多人都知道,灯市口有盛极一时的灯市,而在清末民初时期,每逢正月十五,大栅栏地区也举办灯市,各家店铺门前各种花灯竞相点燃,大放异彩。

马元良说,起初,宫灯只在皇宫里使用,后来,皇上把宫灯赏赐给了一些大臣,于是宫灯得以走出宫墙来到民间,并在灯彩艺人们的手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种类也变得丰富多样起来。“开始,流传到民间的灯不许在上面画龙,图案都是花卉,甚至什么花都没有就是素的。到清朝逐渐就繁琐了。快解放的时候,出现龙头凤尾这些图案,再加上云彩、花卉,民间彩灯的制作也越来越精美。”

用料讲究,有百余道制作工序

北京宫灯种类多,样式纷繁。翟玉良说,宫灯分挂灯、落地灯、壁灯、戳灯等大类。造型方面有盆形、六方形、双柱形、球形等等,细分少说得有几百种。“最具代表性,也是我最喜欢的还是六方宫灯。因为六方宫灯是传统的宫灯,非常耐看,什么场合都适合,包括故宫等比较庄重的场合都挂这种灯。”

北京宫灯用料讲究,框架多用竹子、红木、檀木、花梨木等进行捆扎。外绷彩绘纱绢,下垂流苏,口饰金边,十分艳丽端庄。而制作出一盏精美的北京宫灯,要经过开料、锼活儿、磨工、上漆、画片儿、编流苏等等大概有一百多道工序,而且基本上全部要手工完成,每道工序都要特别精细,一点不能马虎,否则前功尽弃。

“那会儿我们一个组有二十多人,一个车间好几个组。我们锼起活儿来,站一排,吱吱拉拉就跟奏乐似的,特别震撼。”翟玉良说。锼活儿就是手工掏制龙头和花牙子上面的镂空窟窿,使用的工具叫锼弓子,其实就是一种钢丝锯,外形很像弓。

如今的北京宫灯既忠于传统又有所创新,复杂的制作工序对于从没接触过宫灯的人来说是很难的,而更难的是还要画图设计宫灯,马元良都是靠自己一点点琢磨探究,直到成功设计出自己的宫灯作品。“我的老师里没有画图的。”马元良回忆说,他曾在车间里实习过一段时间,后来开始自己设计自己做,把所有工序都搞明白了,“这样画图就方便多了。”马元良直言,“宫灯厂踏踏实实画图设计的就我一个人,其他人都没干长,因为觉得枯燥。”马元良能够成为北京市美术红灯厂宫灯设计第一人,这里面有他对事业的执着和坚持,更多的是他把自己的乐趣融入到了工作当中。

马元良设计宫灯既忠于传统但也不墨守成规。他会根据客户的要求和现场的要求,对宫灯进行一些必要的改进,“把宫灯从很简单的单层灯、双层灯,发展到现在子母灯、花盆灯……”除了造型上的改变,马元良还对宫灯的材质进行了改革,比如他用金属做骨架,外面再贴上一层木质材料,“这样从外面看还是木头的,但是骨架比较轻,解决了灯笼的整体重量问题,而且防火。”

天安门城楼上的大红灯笼由扎灯老艺人制作

几十年来,由马元良设计、翟玉良制作的北京宫灯那可多了去了,很多都是优秀的作品。但让他们难以忘怀的,还是开国大典由前辈匠人制作的天安门城楼上的大红灯笼。

“(扎灯老艺人)之前没做过那么大的灯笼,挺犯难的,但这是政治任务,大家伙儿就想尽一切办法要把灯笼做好。”翟玉良说,当时做灯笼没有场地,最后是在天安门底下的门洞子里做的。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几位艺人整整三天三夜没离开城楼,离开国大典只差一天的时间,8个大红灯笼终于做好了。之后调来十几名战士,把灯笼抬到天安门城楼上,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挂了起来。

据记载,8个灯笼都是用毛竹、不褪色的红士林布和松木制作的,上下部贴有金黄色的云朵,底部配有黄色流苏,十分庄重、大方、美观。每个灯笼高3米、直径5米、重80公斤,3个战士手拉手才能环抱,堪称有史以来最大的宫灯。

国产电影《天安门》为我们还原了当年为开国大典扎制天安门城楼大红灯笼的情景。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讲,这种大红灯笼不能算是宫灯,它应该归于宫灯的近亲——纱灯的一种。

宫灯制作后继乏人,技艺面临失传

曾经盛极一时的北京宫灯,目前暂时处于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一方面掌握宫灯工艺的技师年龄偏大,另外又很少有人愿意学习这门技艺。对此,马元良、翟玉良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们不爱干,所以一直没有徒弟。”“如果宫灯从我们这一代手里失传了,真是不甘心。”现在,马元良、翟玉良他们正想尽办法宣传北京宫灯,“现在不是非遗进课堂吗,有时候我们到学校去讲课,手把手地教学生们宫灯怎么做。”他们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宫灯,为传承北京宫灯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猜你喜欢
宫灯红灯笼灯笼
长信宫灯
元宵节话宫灯
一盏灯的绚烂
糊灯笼
红灯笼
鸟与灯笼
挂灯笼
挂灯笼
大红灯笼高高挂
纸制宫灯高高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