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梅:硝烟中的“铿锵玫瑰”

2018-07-30 09:38李永飞钟福明
军营文化天地 2018年4期
关键词:实弹导弹

文/李永飞 钟福明

一头短发,眉清目秀,亲切中透着干练。这是王雪梅给人的第一印象。很多人根本想不到,这样一位亲和温柔的女性,在充满硝烟的发射场、演兵场,亦能常常看到她的身影。

今年,火箭军工程大学导弹工程学院教授王雪梅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差不多同时,在今年的“三八”国际妇女节前夕,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10位杰出女性“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称号,标兵榜上的唯一一名军人,就是王雪梅。这是她在被评为全军“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之后,获得的又一项荣誉。

“我身上的荣誉其实是大家的,功劳是集体的,而我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所以,大家在夸我,夸的其实是我们这个集体。”全国两会结束后,王雪梅教授接受笔者采访时谦逊地说。

1989年,怀揣从军梦的王雪梅从地方大学毕业后便走进军校,成为一名军校教员。29载寒来暑往,29载不懈奋斗,王雪梅思战谋战、教战研战,成长为一名执掌大国长剑的导弹专家。

“她把大半生‘嫁’给了导弹事业,情比金坚”

“我的导师忠于国防事业,心系国家安危,脚步踏在实处,全身心投入科研教育事业。”王雪梅的研究生王兴龙说起导师,满怀崇拜,“她把大半生都‘嫁’给了导弹事业,情比金坚。”

1989年,还是西安理工大学大四学生的王雪梅,经常坐两个多小时的车来到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做毕业设计。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她也找到了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虽然只是静卧的状态,但一定在孕育激荡的风雷。”王雪梅对导弹“一见钟情”。当年毕业时,她本可以出国深造、下海创业,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投笔从戎。她凭着执着和韧劲自修了导弹工程大量课程,从一个对专业一无所知的地方大学生成长为一名导弹专家。

“虽然她非专业出身,却比我们这些科班出身的还要专业。”说起王雪梅,某教研室副教授许哲打心眼里感到佩服。许哲说,有一次实弹发射演练,一位年轻学员由于紧张输错了一个参数,最后的把关环节,在屏幕上快速滚动的众多参数里,王雪梅一眼就发现了问题,马上叫停,从而避免了一次“失败”。

“王教授的可贵之处在于,她既了解部队,又了解装备,因此能更好地为部队装备需求提供服务。”某教研室教员陈世伟介绍,2010年,一名导弹旅长慕名而来,邀请王雪梅为他们部队解决武器装备信息化改造难题。王雪梅积极组织校内外专家,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耗时一年多,攻破了该课题,研究成果在火箭军部队进行了推广。

大国重器,国之长剑。在多年实践基础上,王雪梅不断探索装备技术性能确定、技术保障、技术训练的规律,不断总结实弹发射的特点,成为深受部队官兵信任的导弹专家。

“发射导弹就像嫁闺女,要让她风风光光地出嫁”

“导弹发射升空,带着我的梦想腾飞。”回忆起导弹发射成功后激动人心的那一瞬间,王雪梅说。发射现场的官兵们全都被“点燃”,她被官兵们激动地抛向空中。

2006年6月,导弹部队首次组织院校毕业学员赴高原实弹发射。在一无发射经验,二无作战数据的情况下,王雪梅欣然受命。她带领技术室骨干完成了训练计划的拟定、学员训练技术指导等任务,确保了发射圆满成功,她也因此戴上了一枚金灿灿的二等功奖章。

2010年6月,王雪梅第三次以总工程师身份参加实弹发射任务。其间,正值女儿高考,她既没有时间陪孩子参加考试,也没有机会帮她填报志愿。长剑弯弓,引而待发。承受着巨大压力,她投入到紧张的发射工作当中,认真撰写技术把关要点和应急处置预案,并对学员的训练进行跟踪指导。

在实弹发射前两天,由于连续的超负荷工作,严重的睡眠不足,加之高原缺氧,导致她头晕、头疼、呕吐、咳嗽不止。看着她憔悴不堪的样子,领导和同事们都劝她卧床休息,然而,为了不影响发射任务,她硬是咬牙坚持工作。当一枚枚导弹精准飞向目标,顺利完成任务后,她却一头倒在了病床上。

长年累月执行任务,天南地北长途奔波,王雪梅以坚韧和勇毅经受住了种种恶劣环境的考验。2013年执行任务时,王雪梅劳累至极,曾对同事说:“年纪大了,以后不来了。”然而,之后的实弹发射任务,她却从未缺席过。甚至在2016年经历亲人去世的变故后,她仍强忍悲痛,又一次扛起重任,再次以总工程师的身份远赴高原。

“导弹是有生命的。要达到人剑合一,就必须对导弹投入感情。”王雪梅常常这么说。每次导弹发射前,她都要去库房摸一摸导弹,说上几句心里话。在她看来,导弹上凝聚着设计人员和发射号手的智慧与心血。导弹上有了一丝灰尘,她都要细细擦拭干净。她说:“发射导弹就像嫁闺女,要让她风风光光地出嫁。”

十几年来,王雪梅6次仗剑赴天疆,参加实弹发射任务,5次担任技术总把关,参与了3种型号导弹的测试和发射,成功将16枚导弹送上了蓝天,且准确命中目标。

“服务军队,能打胜仗,是我永远的信仰与追求”

火箭军工程大学图书馆前,一座长方形的石碑上刻着该校的校训:博学笃志,砺剑图强。这种校训精神,在王雪梅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她常常深入操作一线、发射现场开展调查研究,收集整理装备操作和实弹发射中的技术故障和问题,带领团队开展科研攻关,不断突破制约部队战斗力生成的“瓶颈”。十年如一日地执着钻研,王雪梅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为国防和科研事业献上累累硕果。由她编写的技术把关要点、应急处置预案等技术手册,成为指导部队实弹发射的教科书。“仗剑卫国,能打胜仗,是我永远的信仰与追求。”王雪梅说。

如同手枪射击报靶一样,导弹发射后也存在末区毁伤效果的测量问题。之前测量导弹末区落点,基本靠人工,费时费力,且存在安全问题。为解决这一测量难题,王雪梅决心研制一套类似手枪自动报靶器的导弹报靶系统。5年间,她每年数十次往返于靶场,设计了上百张电路图纸,推算了上万组公式数据,反复推演、试验、改进,终于研制出一套智能化报靶系统。目前,该成果已应用到部队,为火箭军靶场落点检测进入自动化时代奠定了基础。

两会连线

笔者:作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的新成员,首次参会您有什么感受?

王雪梅(以下简称王):政协委员履职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新面孔,我从其他委员们身上看到了他们具有敏锐的思维、深刻的洞察力、分析问题的方法、务实的工作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知识,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我将努力向他们学习,做到从公心出发,以热心履职,为推动社会发展、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贡献力量,成为一名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的政协委员。

笔者:您会重点关注哪一方面的问题作为下次参会的提案?

王:建设世界一流的军队,需要一流的人才;培养一流的人才,需要一流的师资队伍,军校教师队伍建设十分重要。因此,我想下一步对如何开展军校教师职业规划、如何更加科学地完善现有的教师评价体系,开展调查和研究,期望能为军校教师队伍建设做点事情,为国防教育事业出点力。

笔者:习主席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加强国防科技创新,大力提高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您在这方面有怎样的思考?

王:科技兴军也好,科技强国也好,关键还是人才,人才掌握了高技术,能够运用武器,对我们军队来说才有强军。所以,作为军队院校的一名教员,我觉得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才能促进科技创新质量水平的提高,为强军贡献力量。

笔者:如今,军民融合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王:这是坚持富国与强军相统一而确立的兴国之举、强军之策,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坚强的动力和战略支撑,是我国向大国向强国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体会较深的有两点:一个是军转民、民参军、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步伐明显加速。北斗系统、量子通信、大飞机等研发应用充分体现了军民共同攻关、科技成果共享、资源力量协同的优势,是我们能够在科技发展上赶上世界强国的强有力的手段。二是部队能够以更好的状态备战打仗。国家对国防、军队、军人及其家属出台了一系列法律、规定和措施,就是利用国家实力、社会保障,让军队一心研究战争、一心研究部队发展、一心研究作战、一心研究训练,这也是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必须要有的状态。

笔者:没有科学技术一打就垮,没有精神和文化不打自垮。火箭军是一个高技术军种,而火箭军工程大学特别注重文化育人,您对军事文化有何见解?

王:文化是一种积淀,往往凝聚着共同的价值追求,能滋生更自觉的动力、更持久的力量,它包含着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也包含着先进的世界文化。就拿我们火箭军工程大学来说,在几十年培育导弹人才的过程中,形成了“精忠铸剑、精心砺剑、精准亮剑”的大学精神,“博学笃志、砺剑图强”的校训,“崇德尊贤、崇文尚武、崇严求实”的校风,在文化的熏陶感染下,学生对我们国家的导弹事业充满了骄傲、自信和热爱,到部队有干劲,不论何时何地他们精神上都打上了砺剑的烙印、导弹的烙印,我想这就是以文化人吧。★

猜你喜欢
实弹导弹
实弹!
2021年6月14日,美国密西西比州国民警卫队正在使用M109圣骑士榴弹炮进行实弹训练
瞄准未来战争的小型导弹
导弹燃料知多少
神奇的纸飞机(四)
正在发射的岸舰导弹
中国空军“红旗”—6型地空导弹实弹发射
国产防空导弹实弹发射训练
发射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