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类博物馆馆校合作教学初探
——以南京地质博物馆“行星地球”展厅为例

2018-07-30 02:05武钰娟
镇江高专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馆内陈列展厅

武钰娟

(南京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为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少年提高思想品德、文化素养和陶冶情操服务[1]336,是所有博物馆的共同任务。作为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教育资源,在配合学校教育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博物馆与学校紧密配合,通过馆校合作,充分发挥学校和博物馆的教育资源优势,充实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养,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趋势和方向。近年来,国内的博物馆和学校分别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博物馆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

南京地质博物馆是一座以地学科普为宗旨、科学精神宣传为目的,兼顾地球科学研究的综合性地质博物馆。它的展示内容涵盖中国近现代地质发展历史、地球和生命的起源、岩石与矿物赏析、矿产资源与环境保护宣传,以及恐龙世界复原等[2],是进行地理知识教育的重要场所。然而,地质类博物馆由于其展品的特殊性质,对陈列说明文本的撰写要求高,目前陈列说明文本存在专业术语过多、不够通俗易懂、文字量过大等问题。对于目标受众青少年参观者来说,需要配合专人讲解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结合展厅的内容,与学校合作可以弥补陈列文本的不足。

1 馆内资源的教学优势

作为集科学性、知识性、观赏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地质类博物馆,其馆内的教学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展览内容贴合学校教学内容。教育部2001年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3]。从实践层面来看,目前阻碍我国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衔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博物馆教育资源与学校所授课程关联度低,博物馆教育仅能作为学生课堂教学的补充。相比之下,国外大部分博物馆都能根据教育的要求,选择展览的某些要素作为讲解内容,馆校合作比较密切。如英国博物馆被建议与国家课程挂钩;在加拿大和美国,则要求博物馆的师生团体讲解与学校课程要求相关,并契合不同年级的课程要求[4]。

以南京地质博物馆为代表的国内综合性地学博物馆,其展览体系大都沿袭地质科学的学科体系进路[5],其与学校地理学科的授课有着天然的关联性,可作为我国博物馆教育职能提升的突破口。

我国现阶段使用的高中地理教科书有山东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4种版本,其中江苏地区使用的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简称“鲁教版”)的教材,故本文仅以鲁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为例,将南京地质博物馆“行星地球”展厅陈列内容与教材大纲进行对比(见表1)。

表1 “行星地球”展厅陈列内容与必修一内容的对应关系

由表1可以看出,南京地质博物馆“行星地球”展厅的陈列内容与本地区高中使用的地理教材有着非常明确的对应关系。因此,充分开发利用该馆的课程资源,对实现地质类博物馆教育职能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2) 展品种类繁多,展示手段丰富。地质博物馆以实物标本和模型为主。标本种类繁多,馆内矿物标本取自全国各地,发育典型,矿物特征明显;模型高度仿真,比书本、图片更加真实直观。同时辅以图表展示、三维展示、影音展示等对展示内容进行补充,博物馆的展示内容更丰富、更全面、更系统。

研究表明,多种感官的参与能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增强理解力、记忆力[6]180。比起被动背诵所接受的课本知识,在博物馆中,无论是观看标本还是多媒体互动应用,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他们在过程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

教师既可以将博物馆内的实物、模型或标本作为演示道具,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认知,也可以在教授知识后以复习课的形式组织学生去博物馆进行实地参观、研究,从而在实际中巩固、验证已学知识。教师还可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独立的探索、研究活动,使学生独立或与他人一起建构知识,在学习中建立意义,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

2 学校对提升博物馆教育职能的促进作用

正如博物馆能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为学校教育提供教学标本、互动平台一样,学校也能促进博物馆的良性发展。

1) 在进行馆校合作的同时,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不但要挖掘馆内资源的教学优势,策划教学活动,还要多与学校教师沟通,根据教师的反馈,及时调整、完善活动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博物馆工作人员能够在自我提升的同时,为博物馆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除此之外,博物馆也可以吸收教师的教学形式,如录制优秀教师的授课音频,作为馆内展览的语音导览,以服务更多参观者。

2) 充分发挥博物馆职能。《博物馆条例》中所定义的博物馆,是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博物馆开展社会服务应当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肩负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使命[7]。在与学校的合作中,博物馆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所独有的教育资源优势,进一步提升其社会教育职能。

3) 优化整合资源。通过建立馆校合作教学机制,博物馆能够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改善陈列方式,最大程度地利用馆内的展品、展牌以及数字化展示手段,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整合。同时,博物馆还可以以馆内场地为基础,适当开发空余空间作为新的教学场所,实现馆藏资源和场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最优化,促进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3 对开发馆校合作课程资源的建议

地质类博物馆资源的陈列和选取,一开始并不是为高中地理教学服务的,更倾向于收藏、科普和研究,兼有社会教育功能。在利用地质博物馆资源支持高中地理教学时,需要根据所确立的教学主题对资源进行选取和重新组合。

1) 按模块布置展品。目前,博物馆展厅展品的放置存在问题,有的展柜中展品的标签不翼而飞,或标签与展品对不上号,还有展品与说明牌的内容无关。博物馆需要对展品进行调整和重组,将展品按照原有模块放置,确保展品与说明内容一一对应。

博物馆还可以选取个体较大、特征鲜明、结构完整、具有代表性的标本放置在突出位置,作为主要展品,这样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便于学生观察,提升展示效果。

2) 合理规划学习路线。尽管展厅在内容上与高中地理教学内容有着极大的对应关系,但展厅的陈列顺序与教学的安排略有不同。在馆内进行教学时,资源使用的顺序应与学生认识的顺序保持一致,这就需要事先了解教育内容,可以和教师一起研究,共同备课,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兼顾博物馆资源的空间布局,合理制订参观计划,明确参观路线,尽可能减少学生无序、复返走动。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又能减少参观时的杂乱、拥堵,保证参观学习过程的连续性。

3) 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控制活动规模。根据南京地质博物馆“行星地球”展厅与鲁教版《地理(必修一)》内容的对应关系表可以看出,地质类博物馆展厅的陈列内容非常充实,与地理教科书的不同章节均有对应关系,故可将展厅内容分为多个学习部分,鼓励教师按照教学内容使用展厅资源。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应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探究空间,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此外,还应控制教学活动的人数。目前我国高中班级的学生人数为30~60,若同时进行教学活动,由于馆内空间较小,学生站在一起较为拥挤,会有部分学生看不清展品,或者听不清教师的授课。故可以将一个班级分为若干小组,每组10~20人,每组由一位教师教授,博物馆也可以培养专人或组织志愿者讲解,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知识。

4 结束语

随着教育向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展,博物馆校外教育的功能日趋重要。我国博物馆最大的观众基础就是学生群体。教育部公布的《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的大中小学生,加上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合计有2亿4306万人,几乎占全国总人口的1/5[8]。作为展览内容贴近学校教学内容,拥有展品种类繁多、展示手段丰富等优势的地质类博物馆,更应该提高博物馆陈列内容与校内教育资源融合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校外潜力”。这不但能充分利用其馆内资源,吸纳教师的教学形式,进一步改善陈列方式,而且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探究求知的欲望,实现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发现、探究合作学习的转变,为全面培养和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素质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馆内陈列展厅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不断改变,不断进步 参观KEF展厅后随笔
BESPOKE ROMANCE展厅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GAB展厅
NORHOR成都展厅
民国时期北平古物陈列所的陈列展览
岳阳楼记
寻宝博物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