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层次的师生党支部共建模式实践探索

2018-07-30 11:43刘笑张玮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党支部研究生

刘笑 张玮

[摘 要] 教工与学生党支部共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是新形势下对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既可以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也能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建设文化交流平台。此文从研究生党员特点入手,提出师生党支部共建迎合研究生党员特点,具有可行性,并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工程学院为例证明其优势。

[关键词] 研究生;师生共建;党支部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8) 06-0062-02

从数量上,研究生学生党员比本科生、专科生党员人数多;并且,研究生党员分散性和流动性较大,研究生以培养其科研能力为目标,生活范围局限在课题组,跟随课题组安排而流动。这为研究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挑战。质量上,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走向精英化教育,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的精英成果,涌现出大批典型研究生党员。这为研究生的党建工作提供了机遇。并且研究生较本科生相比,具备客观地、冷静分析事情的能力,有思考的独立性,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可塑性较强,自我意识也较强,为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管理模式提供了基础。

一 研究生层次教工与学生党支部共建的可行性

创新需要一定的理论技术支持,否则就像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困难面前只能踟蹰不前,无从解决。同样,教工与学生党支部共建的探索和实践也是与此。党的十七大指出:“基层党组织要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因此,对于教工与学生党支部共建的探索必须分析其可行性和遵循的原则,既不能空想,也不能脱离实际和群众。

(一)教工与学生党支部共建的可行性

首先,从客观条件来看,共建的教工与学生党支部一般属于同一学院组织,在科研与课外实践方面具有共性,既包括活动组织方便,活动时间与地点容易安排,又包括专业对口,教师能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辅导和帮助,学生也能在实践中耳濡目染,受到教师的熏陶。

其次,就主观能动性来看,教工党支部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和丰富社会阅历,支部成员中老党员具有很高的党性修养,乐于传授给学生科研与文化知识,愿意与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而高校研究生正值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时期,具有很高的工作热情,有肩负着创新科研的重要使命,这恰巧跟教师形成优势互补,学生的求知欲望带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师又能将科研、社会经验传授给学生,如此看来,教工与学生党支部共建可行。

(二)共建基本原则

为充分发挥教工与学生党支部共建,需要借鉴科学发展观的思想,首先要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党的基层党支部建设说到底还是要服务于人,把握好以人为本的原则,使组织生活切实关心到支部成员,自然不会使活动流于形式,同时也能激发支部成员的积极性。其次,支部共建要符合研究生特点,切忌急功近利,要把握持续发展原则,考虑到研究生个体差异性,共建模式探索不在朝夕,将支部共建模式坚持下去,及時总结经验,做到有始有终。

(三)共建工作方式

党建工作确实应该抱有严肃认真的态度,但是并不等同于教条化、模式化,形成一种优良的工作特色不仅活跃组织生活氛围,也能提高工作效率。教工与学生党支部共建工作不只是一项任务,更是一种生活,在保证共建基层组织生活有严肃认真且有内涵同时,应该注重人文情怀,以党支部为家,让支部成员感觉到“家”的感觉,当每一位成员都能融入组织生活中,成为组织生活的主角时,构建和谐的基层党支部不再遥远。

二 教工与学生党支部共建模式的实践探索

1978 年,《光明日报》发表文章,文中提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引起一场真理标准大讨论,最终形成今天为人所熟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由此可知,支部共建模式合适与否不仅取决于理论上的可行性,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检验教工与学生党支部共建模式是否能在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中应用自如。

(一)创建教工与学生服务型共建

21世纪以来,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产生,对党基层组织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已经迫在眉睫。高校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需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健全支部共建工作机制,把提高服务水平、满足师生需求作为共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师生的政治追求、发展成长、情感交流、生活帮助等需求纳入工作范畴。建立良好的基层党支部量化考评制度,营造高质量服务型基层党建氛围,依托基层党支部量化考核,推进基层党支部共建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

(二)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结对共建”

采用“1+1”或“1+X”结对互助的形式,共建双方签订协议,将共建目标、项目以及活动写入协议内容,并结合共建双方实际,完善相关措施制度。同时,建立《XX支部共建手册》,不仅写入共建的活动内容,也要及时对共建实施过程进行总结,积累经验,修订后的共建手册可以作为未来党支部共建的参考。结对共建模式可以保持共建的长效性、专业性和目的性,达到优势互补、互帮互促、互利共赢的效果。

(三)丰富共建形式,提升共建主题

不再将支部建设局限在读书看报上,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的积极性和教工党支部的成熟性,把活动形式扩展到志愿活动、暑期实践、课题研究、心理辅导以及职业规划、专业拓展等多方面,给予学生全方位指导,全方面提高支部共建生活的品位,促进党员思想水平提高。

(四)依托科研方向,建设纵向党支部

长期以来,高校本科和研究生党支部一直以横向建立,具有入学时间相同、支部人员类似的特点。但是也是因为学生在校时间一般只有三四年,横向党支部初期是还一个陌生团体,需要进一步磨合,支部建设效率比较低,等到党支部初步成型又会随学生毕业而解散,导致党支部稳定性不足,党建工作开展缓慢。而纵向党支部是按照相同或者相近学术团队(学科)组建了研究生纵向支部集体,支部成员涵盖本科一年级到四年级、硕士一年级到博士三年级、普通教师到学术带头人,这样提高了基层组织覆盖面,增强基层凝聚力,将党建工作同科研项目联合起来,提高党建效率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科研积极性。

三 研究生层次教工与学生党支部共建的意义

(一)切实迎合研究生特点,人性化开展研究生基层党建工作

研究生与本科生不同,具有鲜明的独立性和分散性,其分散性、差异性、流动性给研究生党建工作带来了挑战。以传统的“将支部建在班上”的方式开展研究生党建工作,难以调动研究生支部成员的积极性,降低支部组织功能,容易出现“尾大不掉”和“人到用时方恨少”的局面。支部不能照顾到每位成员的心理需求,难以提高每位成员的思想高度。教工与学生党支部共建,迎合了研究生以科研为主要目标的培养方式,利用相同课题组导师与研究生易于交流的优势,可加强导师与研究生的沟通,便于及时解决研究生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高每个研究生的素质。

(二)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如此反复论述说明了完善和巩固基层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而教工與学生党支部共建模式探索,正是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发展的创新,也是新机遇和新挑战下的必然要求。联合教工与学生支部,能够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动作的覆盖面,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支部的共建活动,促进了支部成员理论提升和实践学习,有利于支部成员了解国情,提升党性修养。支部共建显著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一定程度地提高基层组织党建工作的效率。

(三)整合多种可用资源,提供活动交流平台

共建模式可以整合校内优势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搭建稳定有力的交流平台,一方面依托平台优势,增进师生交流;另一方面,教工党支部可以充分利用其对外联系广、社会资源深的优势,带动学生党支部成员“走出去”校园,开阔眼界,给学生支部成员提供更多实践学习机会,磨砺社会经验,优化高校人才资源的对外输出。此外,学生在组织丰富多彩课余活动时,可以征求共建教工支部老师的意见,以及邀请他们参加自己的活动,为自己的活动提升品位,升华主题。

教工与学生党支部共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是新形势下对研究生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当然更有实现的可行性,把握共建活动的基本原则,依据研究生特点,坚持自己的工作特色,实现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整合多种可用资源和提供活动交流平台的目的,不断探索教工与学生党支部共建的途径,才能使得支部共建真正为基层党建服务,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郑彩莲.论以“四优”为切入点的新时期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

[3]陶莉,沈洁.关于高校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共建的探索[J].社会纵横,2013(6).

[4]张云,曹艳,徐满.以教工党支部带动学生党支部在高校基层党建中的作用分析[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2(4).

[5]万红慧,左征军.以高校党建为中心推进和谐校园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

猜你喜欢
党支部研究生
研究生美术作品欣赏
实施“结对共建”开创党建新格局
简析团结群众对党支部工作的重要性
石油企业建设学习型党支部的实践与思考应用
企业工会与党支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结合探析
关于做好离退休党总支部建设的思考
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