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悟意境之美,让学生爱上古诗词

2018-07-30 10:59荀秋蕾
关键词:关键句品味

荀秋蕾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2-0185-02

古诗短小精悍,形象生动,音韵和谐,节奏分明,是语言领域中的一个辉煌的殿堂。“床前的月光窗外的雪,高飞的白鹭浮水的鹅。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是祖先在向我诉说”这首旋律优美的《读唐诗》,贴切地诠释了古诗词优美的意境。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感悟古诗所蕴含的意境美,让学生爱上古诗词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读为主线、以读为本,感受古诗文的意境美

读为先、教次之。“好诗不厌百遍读”,先要让学生读好,然后才可解决教的问题。不让学生读好就实施教学,往往会出现许多令老师尴尬的情况。要么学生咬音不清、读不成句;要么因读得少导致思得浅,对课文无任何感触。所以要先读后教,读是教的前提和基础。如教学李白的《望天门山》一诗,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二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三读,读出诗情和画意;四读,感情朗读,读中成诵。通过反复诵读,层层深入,步步提升,强化对文字的记忆,而且诗的形象也逐渐浸润于学生的脑海中。

二、意想画面、创作简图,感受古诗文的意境美

宋代著名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古人讲究诗画统一。不少写景状物的诗文就是一幅幅色彩明丽、栩栩如生的图画。教学这类古诗,不妨引导学生意想诗中的画面,运用手中的水彩笔,将读到的东西勾画下来,我们就能嗅到诗人的气息,就能感悟到诗人的情怀。

如教学杨万里《小池》一诗,短短的28个字,让人看到了一幅初夏的美景图。一池清清的泉水上,覆盖着浓密的树阴,泉水中尖尖的荷叶在微风中摇曳,一群调皮的蜻蜓早已立在荷叶上。多美的景色、多美的画面。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请学生找找每一句里都写了一种什么景物,相机板画。寥寥数笔,简洁明快,惟妙惟肖的板画展现了一个小池的整体风貌,在找找画画中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在头脑中一一浮现诗中描写的形象和景象,再现逼真的情景。眼中的画面,心中的景色,使学生和作者融为一体,从而进入诗的意境。

三、抓住词句、扩充想象,感受古诗文的意境美

古诗词言简意丰,用字凝练。教学中,要抓住诗词最能表达意境、传递情感的关键字、关键词、关键句,引导学生扩充想象,丰富词句的揣摩、品味,丰厚词句的感性理解。

如《春晓》诗中“处处闻啼鸟”一句的“处处”,渲染出户外的无限春光。怎么让“处处”二字转化成可知可感的画面和情境呢?我们看一个教学片段:

师:孟浩然被这么多鸟叫声吵醒,他起床来到窗边,听到哪儿有鸟叫?

师:听一听,找一找,近处的在——

生:花园里

师:往上瞧——

生:屋顶上

师:再高一点——

生1:树枝上生2:天空中

师:想想,还有远处的——

生1:小河边。生2:山林间。生3:田野上……

师:远处、近处、上面、下面、左边、右边,到处都听到鸟的叫声,这就叫——(出示词卡:处处)

“处处闻啼鸟”是无限风光的具体意象,教师抓住“处处”二字,引导学生把它变成可感可知的“花园里”、“屋顶上”、“天空中”、“小河边”……,把学生带入了无限春光竞鸟鸣的灵动意境中。

四、整合资料、有效链接,感受古诗文的意境美

古诗文教学的“链接”就像写作中的“引用”,贴切的“引用”能让一篇短文生动形象、意蕴丰富;适当的“链接”能够解开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疑难,缩短学生与作者的心距,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古诗短小精炼,意蕴丰富,为链接留下了巨大的空间。比如:作者的生平身世以及兴趣喜好,作者的写作背景,当时的社会背景,同一作者的其他诗作,与文本内容、思想、表达有密切联系的诗句、诗文等。

如《送元二使安西》的“伤别离”,学生是较难领悟到的。于是教学时,我用课件展示“古地图”,补充“从渭城现陕西咸阳市至阳关现甘肃敦煌县,到安西,现新疆库车县,此行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马车,要走半年多”的资料,引导学生感受“远”;课件配乐展示“荒凉戈壁图”,补充“安西地处荒远,茫茫沙漠,土地瘠薄,人烟稀少。文化、风物远落后于中原,是中原人眼中的蛮荒之地”,引导学生感受“荒凉”。适时的知识和资料链接,学生很快悟到朋友“一去不知何时归”的离别愁。借助链接,把学生带到作者生活的年代。再现诗文的情境,能加深学生对诗情的领悟。

五、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感受古诗文的意境美

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多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意义深刻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语言文字的理解。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首送别诗,诗人与故人的离情别绪,完全寓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在教学中,我选用了与所教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那舒緩、轻悠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他们仿佛看到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后,一直伫立江边,虽然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间。再如教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可让学生欣常歌曲《九月九的酒》,利用饱含思念之情的乐曲将学生不知不觉带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境。

以古诗词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母体,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凝炼,魅力无穷,我们需要她的滋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走进古代艺术殿堂,去体会古诗的语言美,感受古诗的画面美,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猜你喜欢
关键句品味
品课 品味
品味桂峰
浅谈初中语文教材整合
也谈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阅读技巧
品味四季
诗意型材料作文解题导引
品味“翻译六步法”
新课改下提高学生政治科学习效率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