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不良言行成因及解决方法浅析

2018-07-30 11:01郑娟
关键词:言行小学生对策

郑娟

【摘要】针对小学生不良言行的不利影响,本文从社会因素、学校教育、家庭环境、学生自身等方面探讨了其成因,提出了多方合力的转化对策:转变人才观、认可多样化英才,让言行不良的后进生重拾信心;转变教育方式,从过严和放纵两种极端中解放出来,管中有放,放中带管;耐心把握批评教育的好时机。文章还强调了班主任的重要性,强调社会、家庭、学校多方面要协作,共同采取措施才能培养小学生良好品质。

【关键词】小学生 言行 原因 对策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6-0231-02

常言道:“十只指头有长短。”每所小学存在一定优秀生的同时,总是伴随着一些言行不良、学习成绩欠佳的后进生。他们人数不一定多,但转化难度较大,容易发展成问题学生,且具有较强的煽动力,往往一两个就带坏一群学生,严重影响到班风、校风建设。然而,一般学生退步成后进生往往是从不良言行开始的。因此,分析后进生不良言行的成因,对症下药,才能加大转化力度,对后进生个人发展、班风和校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成因

小学生不良言行是指其违反公共生活行为规范或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给社会、他人及其本人造成不良影响或者危害的错误言行。具体表现为:一是举止往往偏激,常违反纪律、惹事生非、出口成脏,个别甚至随意缺课逃学;二是反叛心理较强,常与学校、老师、家长对着干;三是喜欢与社会上游手好闲之徒混在一起,在校内外形成小团体,善于在普通小学生面前表现出“英雄气概”、充当“大哥”,欺负、恐吓、引诱普通小学生,影响较为恶劣。其成因与其活动的社会、学校、家庭等客观环境密切相关,也存在学生个人的主观因素。

(一)社会价值因素

1.社会上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大行其道是其产生的温床

我国社会风气总体积极向上,但市场经济大潮中鱼龙混杂,社会价值观出现急功近利的趋势,一切向钱看,法制观念淡薄。赌、骗、偷、抢等各种可快捷地取得钱物的方式对一些年轻人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一方面这样的生活方式吸引了部分缺乏社会阅历、心地单纯的小学生,这些小学生好奇心、模仿性很强,很容易受到这种急功近利的不良物质观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部分传媒和商家为了经济效益,不负责任地引进了许多品位不高的境外影片、图书,助长了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在小学生中的传播,进一步刺激了小学生不良言行的滋生。

2.社会人才观的扭曲导致学生的分化

高考恢复40年以来,其指挥棒作用日益突显。高考一方面为国家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强化了片面追求考试成绩的社会人才观。在扭曲的社会人才观下,层层施压,导致小学也同样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论英雄。随着年级的上升,学习成绩往往逐步分化,学习成绩靠后的学生长期得不到认可,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鼓励,有的后进生进而自暴自弃,通过不良言行找存在感,扭曲地突出自我、表现自我。

(二)学校教育因素

中小学的教育观、德育观深受社会人才观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大方面。一是影响了教育理念。尽管党中央和国务院早已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基层相当一部分领导仍然观念陈旧,思想僵化,口头上大说特说素质教育,实际上搞的始终是应试教育,仍以学生考试分数奖惩师生,没有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对学生言行教育重视不足,流于形式,有人將此做法概括为:“口号新、方法旧”。二是影响教育方式方法。一些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单调乏味,对学生缺乏理解,简单粗暴,动不动就是批评训斥,责令学生写检讨、作保证,甚至以罚代教,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失去上进心。有些教师不结合学生存在个体差异的实际因材施教,忽视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不同需要,对全体学生提出同一高度的奋斗目标,使一些后进生因长期难以实现目标而缺乏成功的体验。三是影响教师激励机制。现行的教师激励机制设置不够科学、发展空间小,倾向平均主义。一般教师只要不是严重不称职,就业十多年后一般就能获得小教一级职称,但以后却深受指标限制,能进升提拔的极少。许多教师特别是小教一级职称教师难以看到自己的发展前程,个别人成了“老油条”,不思进取提高自身素质,不注重为人师表,言行随便、消极,树立了坏榜样,不但影响年轻教师,也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家庭环境因素

一是培养目标的偏差,片面重视学习成绩而忽略言行教育。一些急于改变现状的父母寄望于孩子来改变未来处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认为孩子将来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正确面对孩子的品德,甚至将孩子的不良行为也视为个性而忽视、迁就,未能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引导。二是家庭教育缺位。有的父母为了生活而四处奔波,或长期外出打工,或忙于经商赚钱,没时间管教孩子,只能把孩子寄养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是亲戚朋友家,把孩子的家庭教育也推给了留守老人或他人,对自身责任缺乏正确全面的认识,与孩子往往缺乏正常的沟通和交流,对孩子的培养不问不管,以为孩子有饭吃、有衣穿、有学上、没病没痛、身体健康就已尽做父母的义务了。还有个别父母离异成了单亲家庭,父母对孩子要么不想管,要么不敢管。三是教育方式不当。有的家长不懂得履行教育责任,只知过分的溺爱、袒护,特别是部分独生子女家庭无原则的娇生惯养,导致孩子身份错位,我行我素,为所欲为,成了家庭的小皇帝;而有的家长对孩子管教苛刻,每天都将孩子的课余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不漏分秒,除了弹琴、画画,还有写字、英语等等大量超负荷的补习和所谓的“兴趣班”,不考虑孩子的承受能力和个性发展需要给予适当的帮扶引导,美其名“严师出高徒”;还有个别家长不注重孩子的感受和逆反心理,对孩子不是打就是骂,简单粗暴,还美其名“打是亲,骂是爱”。四是树立了坏榜样。部分学生家长文化素质不高,说话粗俗,整天脏话满口,潜移默化之下,小孩子容易有样学样;部分家长的生活方式欠健康,常常出入社交应酬场所并将不良习气带回家,孩子极易受沾染而扭曲个性。五是认同读书无用论。目前大部分学生都是进不了一流的重点大学的,这部分大学生有的就业难度较大,个别人毕业后找的工作还不如职校毕业生。所以,有的家长就武断地认为孩子花一大笔钱和几年时间读完大学没价值,是浪费时间和金钱,读不读书都一个样。受此观念的影响,这部分家长在实际行动上往往表现为过早地放弃了孩子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四)学生自身因素

一是上进心问题。小学生自我认识水平较低,缺乏积极的自我体验,很容易产生“唯我独尊”和“己不如人”的极端之见,不是自视甚高就是怀疑自我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小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特别是有的学生智力欠佳,头脑反应较慢,学习成绩、活动能力都比不上别的同学,对自己更是失去信心和上进心,于是破罐子破摔,往往随着成绩的下降而从后进生向问题生方向发展。二是自我约束问题。小学生有大量的课余时间,后进生自我约束往往较差,多未能合理安排好课余时间,喜欢消磨在电视、电子游戏中,或到处闲逛,个别连课外作业也经常不完成,久而久之很容易与社会上的不良分子混在一起而自甘堕落。

二、教育转化对策

(一)要转变教育观

我们要从过严和放纵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方法中解放出来,管中有放,放中带管。要善于抓大放小,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孩子的人生态度、理想志向、学习方法、生活习惯等人生重要的事情上,而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排名进退、兴趣爱好、玩耍娱乐等有更多的“容忍”和接受,放手让孩子自主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多谈心、多交流、多引导劝喻,少主导、少包办、少训斥孤立。这样,不但师长轻松,孩子也愿意亲近师长。

(二)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

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频密的人,对学生影响最大,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转变后进生的关键。班主任应努力克服困难,积极、主动、灵活地开展工作。要深入到学生当中去,通过组织主题班会、学科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放手发动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唤发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独立意识;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明白将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现在该怎么办,树雄心立壮志,鼓足学习信心与勇气;要充分發挥班干部和榜样的作用,利用“一帮一”“结对子”等帮扶活动,让后进生既得到帮助又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

(三)家长要理解支持和配合

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在家的时间比在学校的时间早得多,长得多,他们接触得最早、最多的人一般是父母,受家庭的影响不亚于老师的教育。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应重视与学生家庭的协调与联动,做好家访,及时反馈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动态,让学生家长转变观念,认清社会形势,明确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理解、支持和协助学校的工作;要开好学生家长会,让家长间交流教育方式,优化教育方法,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做到家校合力。

(四)还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

后进生一般自尊心特别强、特别敏感。由于文化基础差,学习较为吃力,很易被冷落,有时难免产生厌学情绪,但他们也有各自的兴趣和爱好,尤其对课外活动一般有较高的热情,而且更需要在活动中表现自己。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开展课外活动,适时给予表扬、鼓励,让孩子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有机会得到充分施展,让后进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激起成就感和群体意识,燃起希望之火。

总之,矫正学生的不良言行,既要学校、家庭、社会转变观念,形成合力,不断的优化教育环境,更新教育手段,又要注意学生的特点,适时进行因材施教,持之以恒,才能打开他们的心扉,最终实现学生的成才梦。

参考文献:

[1]陈家麟著的《学校心理教育》,教育出版社1995年4月.

猜你喜欢
言行小学生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请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妙语连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