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古运河段文化遗产廊道的保护构建研究

2018-07-31 05:38王晓晓嵇彩凤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210037
大众文艺 2018年14期
关键词:古运河连通性廊道

王晓晓 嵇彩凤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210037)

近年来,我国的遗产保护的对象开始逐渐从物质层面转向非物质层面,从对单体遗产对象的保护转向对区域整体遗产的保护,更加注重对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渡,将自然与人文要素进行融合考虑。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此之后“一带一路”陆续被制定为国家重大战略。

大运河沿线在江苏流经的河道最长,遍及的城市也最多,江苏古运河段沿线的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据统计,大运河总长1797公里,其中有690公里分布在江苏区域,占到了三分之一的比例。本文以遗产廊道理论为基础,分析海上丝绸之路遗产廊道构建原理与思路,在此基础下,通过分析江苏古运河文化遗产廊道的发展现状,以江苏古运河段为研究对象而对其文化遗产廊道的构建实践展开研究,以期为我国类似于江苏古运河段的线状遗产保护提供有效借鉴。

一、文化遗产廊道的相关解读

1.文化遗产廊道的概念

文化遗产廊道是原型是美国的绿道,是指将一定地域范围的文化、景观以及自然等遗产要素进行时空两个维度的有效组合,从而构建出具有特殊资源整合的一种线性景观廊道,其保护的核心要素是文化遗产元素,保护景观、宗教文化、历史人文、风俗民情等。

2.文化遗产廊道构建原理与思路

构建文化遗产廊道不仅仅只是将廊道沿线的遗产资源进行简单组合,更加注重地域之间在空间上的内在联系,将具有共同文化资源特征的一些要素进行多维构建。因此,应通过整合廊道内的各要素,以连续性与完整性为廊道的构建原则,结合遗产价值评价的分级结果,根据遗产资源的价值等级分布情况逐级构建文化遗产廊道。

文化遗产廊道构建主要是从空间布局、功能布置以及历史文化内涵三个方面出发。在空间分布上,将文化遗产廊道沿线的各个要素在地理空间上进行布局组合,主要是根据构建范围内各遗产要素之间在空间上的内在联系来进行合理布局,同时加强不同地域之间文化遗产资源的连通性,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功能布置上,由于文化遗产廊道沿线遗产资源要素的类型各异,其功能也不尽相同。在构建文化遗产廊道时应加强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资源之间的互动与组合,这些资源要素功能可以是过去传统的,也可以当前正在使用的。在历史文化内涵上,综合考虑文化遗产廊道沿线地区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以及历史建筑等来构建文化遗产廊道。

二、构建江苏古运河段文化遗产廊道的必要性分析

1.文化遗产廊道为江苏古运河的保护提供了创新的体制与机制

随着城镇的快速发展,江苏古运河段文化遗产的管理与保护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许多地区追赶着“申遗热”,以此来追求遗产的带来的经济利益。客观上来讲,遗产保护与开发二者之间确实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但是许多地方却将经济效应放在首要位置,致使遗产保护严重滞后。构建文化遗产廊道应该平衡好遗产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将一些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区域规模效应,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同时赋予遗产新的活力,反过来推进遗产的保护。

2.文化遗产廊道的保护战略是提升古运河文化价值,复苏其活力的关键所在

大运河江苏段遗产廊道具有遗产丰富、类型多样,以文化遗产为主的特点,空间上以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淮安、宿迁、徐州、为遗产聚集区即节点,以大运河为基本走向,进行整体战略上的文化遗产廊道的规划设计,共建共享江淮生态大走廊,进而提升江苏古运河文化价值,复苏其活力。

三、江苏古运河文化遗产廊道发展现状分析

1.文化遗产廊道要素构成

大运河江苏段包含着丰富的自然景观遗产资源与历史人文遗产资源,各类遗产互为依托,相辅相成,组合度较高。(见表1)

表1 江苏古运河文化遗产廊道要素构成

2.江苏古运河文化遗产廊道发展面临的困境

从古运河文化遗产资源发展质量上来讲,随着全球化,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沿线居民思想观念、传统文化都发生了改变,直接影响了一些民俗风情等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延续。此外生活公路、铁路以及航空等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普及,使得古运河的传统功能退居其次,逐渐衰落。其次,气象变更、自然灾害导致江苏古运河沿线的传统风貌也被逐渐侵蚀,其历史原貌和文化特征留存越来越少。

此外,在古运河文化遗产廊道的连通性上,目前江苏古运河沿线的苏州古城、无锡清明桥、常州运河5号、镇江西津渡、扬州双东历史街区、淮安古城、宿迁项王故里等一些较为成熟的旅游集聚区。这些旅游集聚区通常是以单个城市为发展对象,区域的集合度不高,与运河沿线其他一些旅游发展比较成熟的省份相比,各个地区独立成点开发,相互之间的联系不紧密,没有形成江苏古运河旅游的整体框架,运河文化遗产廊道的连通性并不强,缺少统一的线路规划。因此,覆盖和完善对古运河的整体保护,不应只停留在对某一知名遗产点的重点保护,应将其视为一项完整体系,而构建文化遗产廊道这一举措正好可以搭建起一套完整的保护习题,构建起完整的发展框架。

四、江苏古运河文化遗产廊道构建实践研究

当前,城市扩张和城市化发展越来越迅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城市历史遗产和传统习俗的保护与延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江苏古运河的地理范围内,构建文化遗产廊道是突破古运河保护困境、提升古运河文化价值,复苏其活力的重要举措,同时也为江苏古运河的保护提供创新的体制与机制。基于江苏古运河文化遗产廊道发展现状,本文对江苏古运河文化遗产廊道的构建提出以下一些对策与建议:

首先,江苏古运河并不是个别历史文化古迹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条跨地区的文化线路,流经了江苏省8个地级市,承载着珍贵的运河文化遗产资源。对此为了打破行政界线带来的约束,应建立一种统一的跨行政区协调合作管理机制。江苏古运河文化遗产分布在不同的行政区,每个行政区在构建文化遗产廊道时的原则存在着差异,利益标杆也不同,由此带来了利益纠纷,这时候统一的跨行政区协调合作管理机制就有利于处理生态廊道、旅游系统以及交通路线布置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推动江苏古运河沿线城市经济规模效益的形成,以及促进文化遗产廊道系统内各资源要素的有效利用。

其次,增强古运河文化遗产廊道的连通性,构建跨区域交通系统。构建文化遗产廊道的重点在于廊道的连通性,目前古运河的发展依然停留在各个历史街区与名城的开发,集合度依然不够,因此应考虑在现有的交通线路上来进行开发,同时根据运河各段的发展需要来补充完善其交通路线,形成集铁路、运河水系交通、绿道、旅游步道以及自行车道等为一体的跨区域大交通网络系统,从而加强廊道系统内各运河段之间通达性和连通性。

此外,增强运河沿线各文化遗产要素之间的联系。大运河江苏段包含着丰富的自然景观与历史人文遗产资源,因此在构建运河文化遗产廊道时必须综合考虑文化遗产要素的保护以及水系的整体设计,加强文化遗产与运河水域以及古运河周边景观绿地之间的联系,协同建设绿色开放空间和游憩空间,从而强化水系、文化遗产、滨水绿地等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构建成稳定的江苏古运河文化遗产廊道生态系统。

猜你喜欢
古运河连通性廊道
植被覆盖度和降雨侵蚀力变化对小流域泥沙连通性的影响
超越视野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中国自然保护地连通性的重要意义与关键议题
改进连通性保持的二阶多智能体编队控制
扬州市古运河滨水景观的设计研究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大运河镇江段文化旅游建设研究
城市滨水空间环境设施设计研究
古运河旁的江北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