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基层学生党建工作路径初探

2018-07-31 09:20邹叶荟
科教导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工作路径困境新时期

邹叶荟

摘 要 在全球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日新月异发展和相互渗透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在新的时期面临着新形势和新变化。高校基层学生党建是高校学生党建的基础,也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一环。另外,基层学生党建工作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基层学生党建必须认真思考工作中面临的困境,探索新的工作路径,不断适应新的局面,为高校学生党建打下扎实的基础,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 新时期 高校基层学生党建 困境 工作路径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青年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会逐渐进入各行各业,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习近平主席曾强调,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2]高校学生党建是培养党的接班人的摇篮,其建设水平对接班人的质量有直接影响。高校学生党员对优化党的队伍结构,提升整个党员队伍的素质,增强党组织活力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学生党建在整个高校党建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基层学生党建是高校学生党建的基础,是培养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一环。现今,高校大学生多为“95后”,作为在互联网中成长的一代,他们思想更为开放、活跃,接受能力更强,接触新鲜事物多,但也伴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以及大学生自我约束力较差等问题,使得基层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时期,创新高校基层学生党建的工作路径,加强高校基层学生党建工作建设,促进基层学生党建工作的发展,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

1 新时期高校基层学生党建面临的困境

1.1党建基础工作不够扎实,组织缺乏活力

由于基层专职党务工作者缺乏,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程度不高,大多基层学生党支部书记由辅导员老师兼任,其本职工作较为繁杂,投入到党务工作的时间精力有限,加上学生党务工作者更替频繁,使得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可持续性极差,不利于党支部科学发展。对党务工作者缺乏系统培训,导致部分党务工作者的理论水平不足,业务能力有待提高,业务落实不到位。另外,部分学生党支部和学生党员对组织生活重视不足,一直采用传统组织生活模式,导致在组织生活开展方面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安排,整体在开展支部活动、结合专业特色、大学生特点方面的创新思考不够,个别支部“三会一课”记录存在不规范、不全面等问题,组织生活效果欠佳。还有,当今高校学生大部分都是“95”后,他们主张随性发展,强调“个性”,[3]集体意识较为淡薄,经常忽略党员的集体意识和服务精神,党员意识容易淡化,这导致学生党支部存在没有完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凝聚力和战斗力缺乏,组织较为涣散,缺乏活力等问题,学生党员个人呈现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的现象。

1.2教育管理形式单一,创新性不够

虽然很多高校非常重视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的选拔和考核体系的建设,但党员教育形式与内容较为单一,党建内容大部分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党建培训模式,主要以集中学习、理论学习为主,教育效果不够理想。大部分时候,组织生活仍旧采用座谈会、学习会、研讨会等传统方式,沿袭传统的学习文件,传达上级党组织指示精神或者讨论党员发展等,缺乏创新性,甚至主题党日组织活动出现娱乐化、庸俗化的现象。此外,在新时期创新学生党支部教育工作模式探索不足,工作中仍沿用传统的思路和办法,在开展适合青年学生党员特点和实际的形式多样的教育管理方面的工作创新的方式和载体少,落实力度不够,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青年学生党员的实际要求。

1.3理想信念教育不足,政治敏感度不高

有学者通过“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调查发现,新时期的“95后”大学生大部分表示“如今价值观和思想多到不知道如何选择”“信马克思但是更信自己”,大学生群体理想信念弱化,出现个人主义盛行的风气。[3]部分高校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理想信念教育不够,加上受到不良社会思想和风气影响,个别学生入党动机不纯,入党是出于就业求职、评奖评优、虚荣心等原因,再因为入党前考察期不够长,个别学生入党前后表现不一,党支部对学生党员的思想状况掌握不够,学生入党后容易出现放松的心态,甚至出现对党员形象有负面影响的行为。另外,部分学生党员甚至党务工作人员对党的基础理论知识不熟悉,自我教育观念淡薄,党员意识和党性观念不强,政治觉悟不高,需要加强党的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党性修养。还有,由于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的“95后”大学生们获取相关的时政信息渠道多样、速度快捷,但是很多大学生对主流思想和主流媒体的关注度不高,多倾向于关注娱乐八卦新闻,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客观认识不够,政治敏感度较低。

2 新时期高校基层学生党建工作相關建议

2.1夯实党建工作基础,注重组织建设

高校基层学生党建工作能否较好地落实组织建设是保证,党务人员建设是关键。做好党务人员队伍的配备工作,建设完善党务人员流动机制,保证党务人员队伍的稳定性。加强党务人员工作的系统培训工作,打造党务人员职业化专业化队伍,提高党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为扎实推进基层学生党建的基础工作打下良好基础。配齐配强教工党支部委员会,将科研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一线教师补充到教工党支部队伍中,坚持立德树人的原则,以教工党员的“示范性”带动学生党员的“向师性”。此外,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结合学生特点和专业特色,积极开展和创新组织生活,提高学生党员集体主义意识,树立正面的党员和党支部形象,使得学生党支部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吸引更多的优秀学子向党组织靠拢,不断加强学生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学生党支部的活力。

2.2丰富教育管理形式,完善长效教育机制

完善制度建设,优化教育管理。推进党员管理制度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学生党员发展实施细则》和《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实施指南》,在平时的工作中切实落实管理制度。完善学生党员学习制度,与地方共建党建基地,[4]加强主题教育活动建设,建立学生党建教育管理工作特色项目,使得学生党建工作向品牌化和精品化发展。以政治时事和社会热点问题为教育内容,采取多种学习形式,开展书记上讲台、专家报告、外出学习调研、志愿服务、知识竞赛等多种交流与学习活动,利用基层学生党建微信群和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进一步创新学生党建教育管理工作新载体、新渠道。探索学生党建量化管理新途径,形成涵盖学生党员教育、发展、管理以及服务全覆盖的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体系,构建学生党建服务中心,完善长效教育机制。

2.3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政治觉悟

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坚持借助课堂、组织生活等传统载体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正面教育为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外,加强学生基层党建“两微一端”建设,将“互联网+”新技术应用到宣传中,建立网络宣传阵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做好各项宣传工作,不断引导学生关注主流媒体和正确分析时事政治和热点问题,提高意识新形态建设水平,提高政治觉悟。建立健全入党全程跟踪和监督机制,对学生党员入党前后的思想、学习和行为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激励学生党员保持较高的思想意识和政治热情。采用知识竞赛、参观教育基地、演讲比赛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加强学生党员对于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提高学生党员的理论素养和党性修养。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十九大全文. https://www.sohu.com/a/203748590_744711

[2] 石博,王亮成.新形势下提高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的思考[J].财富论坛,2015(4):263-264.

[3] 唐雯,章懿,陈琛.“95后”大学生思想政治特征与学生党建工作创新探析[J].北京教育,2015(4):32-34.

[4] 徐朝科.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研究——创建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党建品牌[J].社会工作于管理,2017(17):91-96.

猜你喜欢
工作路径困境新时期
跟踪导练(一)
城市化进程中群众文化工作路径优化探讨
企业政工师工作路径的探析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优化考务管理工作的路径分析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A Boy and His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