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的《绿山墙的安妮》儿童文本研究

2018-07-31 09:20梁会莹张含笑
科教导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儿童教育核心素养

梁会莹 张含笑

摘 要 《绿山墙的安妮》中“红发安妮”的形象广受儿童读者喜爱。本文通过分析该作品中译文本中儿童安妮形象与当下核心素养发展框架中三大模块间的关系,旨在说明核心素养教育同样适用于当下儿童教育,儿童文学的译介当以发展儿童文学核心素养为目的,起到培养和准确引导儿童的教育功效。

关键词 《绿山墙的安妮》 核心素养 儿童文学译介 儿童教育

0 引言

《绿山墙的安妮》中的安妮是备受中国儿童喜爱的文学形象。这一形象的吸引力就在于她的普通性和代表性。与脱离现实的神话故事 、苍白的说教故事不同之处在于,安妮从出场到故事结尾都与现实切合,文本矛盾冲突从起因到结果都合理自然,给儿童读者强烈的现实代入感。本文通过分析安妮的成长故事,指出安妮所展现的一面符合当代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在引进外国文学的过程中选取和打磨这样的文学形象,具有培养和正确引导儿童的教育功效。因此,将核心素养教育引进儿童教育实践符合儿童的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核心素养发展现状

根据时代变化与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围绕核心价值观,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核心,制定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1]目前学术界主要研究方向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下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建构,研究中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将学生核心素养看作教育目标实施的具体化。然而,核心素养的研究不应只局限于教学课程的研究,也应从书本教学“跳”出来,鼓励学生的多方面自主学习,比如課外阅读文本也能成为传递核心素养理念的重要媒介。而在儿童文学领域,优秀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译介对中国儿童价值观的影响与塑造作用渐趋明显,译者这一引荐人在外国儿童文学作品译介中传递出的理念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儿童读者的思维走向。因此,向核心素养靠拢,翻译文本则更具有现世教育价值。从《绿山墙的安妮》翻译出的安妮形象来看,其既符合当下学生核心素养理念,又能感染儿童,成为儿童读者的喜爱,由此,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与儿童发展有相通之处,核心素养的天平也应兼顾于儿童的发展教育。

2 文本分析

《绿山墙的安妮》是加拿大著名文学作家露西Y屇聙Y屆筛缏砝拇碜鳎哂薪细呶难У匚缓脱芯考壑怠O旅娓莺诵乃匮翁庾樽钪杖妨⒌娜蠛诵乃匮?椋次幕 ⒆灾鞣⒄购蜕缁岵斡耄芯俊堵躺角降陌材荨返姆爰记珊桶材菪蜗蟮慕ü狗椒ǎü甘佣喔霾煌氡径园材菪蜗蟮乃茉旆绞剑治霭材菟从吵龅暮诵乃匮分省?

2.1 文化基础

2.1.1 人文底蕴

(1)文本翻译。透过景物描写,往往能挖掘文学作品深刻的文化背景,领略不同的人文底蕴。然而,由于不同年龄段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存在差异,翻译文本针对不同读者群体的呈现形式也不尽相同。考虑到儿童的认知环境与接受能力,儿童文学的译者对相关人文底蕴要素必须进行处理。在《绿山墙的安妮》刘海珍译本中,景物描写丰富,但译者并未过分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采用简单的修饰语和四字短语,展现出儿童视角的天真无邪。例如,对于安妮给不同景物的取名,刘译为“白色的欢乐之路”、“闪光的小湖”等简单直译,富有童趣,儿童读者接受性高,而其他译本译为“雪径通幽”,“波光湖”等,即更强调修辞。同时,“密密麻麻”、小溪“规规矩矩”、“吱吱嘎嘎”等四字叠词的使用,铿锵有韵,极富音乐感,跨越了人文因素传递中可能有的理解障碍,争取让儿童读者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应。

(2)人物塑造。儿童读者在家长老师的引导阅读下,能够从安妮的形象获得人文素养的启蒙。文中主要是通过安妮的视角和表述为儿童读者呈现出世外桃源般的景色,使得景物描写十分浪漫感性,富有感染力,体现了安妮对自然独特的审美情趣,有利于安妮形象的塑造。安妮形容孤儿院门前瘦得不成样子的破树为孤儿,体现了安妮在孤儿院缺乏亲情和关爱的孤独状态;欣赏月光下的一株野樱桃树,一个人晚上睡在树上也不害怕。作为孤儿,安妮对自然有强烈的依附感;给美妙的景色取名“白雪皇后”“闪光的小湖”;看到美好的景色,会感到“一阵奇异的痛苦”,“一种愉快的痛苦”。安妮的人文情怀来自儿童与生俱来的对真善美的憧憬,其不限于对自然界动植物的共情、共鸣、共通,更有着对周边群体和社会温暖积极的回应。安妮珍惜与戴安娜的友谊,在与戴安娜的交往中不断发展自己;对于曾经收养、奴役又抛弃自己的托马斯太太和哈蒙德太太,安妮尝试着理解她们生活的艰难。作品通过安妮童趣的口吻讲述和推动情节,“通过理解作品文本描摹的‘童趣引起情感的共鸣,获得情感童趣的体验,这是进一步认知作品中人文元素至为关键重要的一步。”[2]

2.1.2 科学精神

安妮是一个具有理性批判思维的小姑娘。对于人们传统保守的宗教观,安妮发表了质疑:比起在家里跪着祷告,她宁愿到田野和森林里去欣赏天空;直言牧师的布道以及贝尔先生的祷告枯燥无味,“他似乎也不怎么感兴趣”。安妮的批判是科学理智的,不是出于反叛忤逆的情感。她感恩于上帝创造的一切美好,更愿意“短小精悍”、有感染力的布道,以及有真情实感的祈祷。面对爱管闲事,爱嚼舌根的林德太太,安妮敢于挑战她的权威,表达出被人随意评头论足的不满。在一时冲动,顶撞林德太太后,安妮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感,凭理智行动。“理智和情感是生命发展的原动力,如何驾驭着两种力量为生命的健康成长服务是个体一生需要学习和探究的学问;如何让个体及早感知和认知理智与情感在成长中所起的作用,为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铺设轨道是儿童教育的职责和使命。”[3]理智与情感的博弈成为安妮理想、道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助力,这也为中国儿童在具备一定的人文基础上发展科学精神,学会批判创新提供思维上的引导。

2.2 自主发展

2.2.1 学会学习

(1)文本翻译。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提供的刘海珍译本,体现了“儿童本位”的原则,即现代教育中“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不同目标群体,因心理、智力、能力等发展的不同步性,教育也应“因群而异”。因此,儿童的学习教育应 “通过找寻儿童成长所需要的种种条件,以找寻教育的本义,从而更有效地对儿童进行帮助和指导。”[4]

该译本着实以儿童为本,将哲理性及象征性语言简易化、本土化。例如第一章中关于爱尔兰人的引语:“人是可以适应任何事的,即便被吊着,也可以习惯。”[5]对比姚锦镕版本的翻译:“即使是被吊起来,久了,也会习惯的。”[6]前一译本首先直接概括出关键词“适应性”,更贴合儿童读者的理解能力。同时,译本将外来文化中的陌生元素通过增译的方式,规避了阅读障碍。比如对书名《晨光初现:〈圣经〉学习家庭指南》的补充解释,“学习家庭指南”指明了书的用途,避免《圣经》给儿童读者带来的思维搁浅。因此,儿童文本应充当儿童学习能力的助推器,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巧助读者 “自修”之行。

(2)人物内涵。文本中的安妮是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模范形象。通过内省与反思,安妮实际上形成了自我意识,渐而走向人格独立。在道歉风波中,安妮从桀骜不驯,敢在人人敬重的林德太太面前针锋相对,到学会自我控制、道歉和尊重,并非出自外在的压迫力,而是经历了自我主动承担的心理过程。“满腔怒火”到“怒气全消”,甚至“感到抱歉”都是自我意义上的反思、学习和进步。而当下,部分成人的压迫式教育压缩了儿童对错误自我消化与反思学习的空间,无形中忽略了儿童内在的心理变化。“如果儿童的生活和世界被压制和贬抑,那么儿童到哪里找寻自己存身之所呢?儿童到哪里去表现自己的生命,到哪里实现自己的成长?”[4]自我学习是长期复杂的认知过程,因此,儿童需要保持内在自我学习的鲜活性,外界因素不宜过多占据属于他们的自我调节空间。

2.2.2 健康生活

风一样的活泼女孩——安妮,性格乐观。“安妮拥有两种极其宝贵的财富,一是对生活的惊奇感,二是充满乐观精神的想象力。”她对养母角色的马瑞拉说,“期待本身就是一种快乐”,“谁也无法阻挡你期待的乐趣”。正处于儿童年龄的她此般通透的感悟令人惊愕。实际上,安妮所言只是内在情感的大胆、直接和自然的流露,并非有意去总结那些隐匿或沉淀在内心深处的情愫。她的单纯与乐观会激起儿童读者的共鸣,增加读者对安妮形象的认同感,进而对比自我,这就凸显出“安妮”传递的教育价值。

“红头发”安妮一直恼火自己不漂亮的头发,有意想改变它,最终却在染发事件吃了苦头。然而,在流淌的岁月里,她渐渐喜欢那卷卷的栗色,也因独特的才华被人称赞为“六月的白色百合花”。文本中这个“提香的头发”的生理蜕变其实也是安妮对于自身缺陷从排斥到喜爱的心理接受过程。当代核心素养教育所强调的不仅仅是儿童的生理健康,也包括心理的发展与健全。“红头发”的成长故事正是通过放大安妮的生理缺陷,对比她的性格模式,表现出心理与生理的互补性,突出儿童成长的身心平衡性。因此,安妮的形象在感染儿童读者的同时,也让社会大环境不断反思和改进教育的走向。

2.3 社会参与

2.3.1 责任担当

安妮具有勇于担当的特质。不忍伙伴戴安娜背负“罪行”,她主动承认错误,向约瑟芬姑奶奶的道歉,却意外得到约瑟芬姑奶奶的宠爱;长大后因家庭的责任感,她宁愿牺牲自己的前途,放弃去雷德蒙德上大学,只一心陪伴绿山墙和马瑞拉。这样的心理转向正是儿童责任心的发展表现。“儿童的责任心是从外在的责任要求开始,逐渐内化为一种自身的内在品质”,[7]因此,这必然是一个需要渐进引导的过程。陈会昌[8]在研究儿童责任心的发展时也将其划分为3 个阶段,分别为强制性责任水平、半理解责任水平和原则的责任水平,而最后阶段就是儿童在认知和判断基础上的独立责任担当。安妮的责任表现一方面是儿童读者学习的榜样,另一方面也启示社会应结合儿童的发展特点,构建儿童的责任教育培养体系。

2.3.2 实践创新

“大救星”在救人事件中表现出的沉着和领导力是生活閱历经验的写照;抢救哮喘的孩子,可见安妮并非情感丰富,而实践能力匮乏;小船自救事件中,安妮遇到危险没有惊慌失措,而是抓住时机,跳上树桩逃生。翻译的文本通过细致的动作与语言刻画,将安妮的形象描绘贴于生活,拉近与现实儿童读者的距离。从当前儿童教育现状来看,核心素养框架中所强调的社会实践能力未能得到强调与重视。因此,需要安妮这样的文学形象协助儿童打破心理屏障,从儿童内部寻找突破口,通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感染力,初步实现儿童的自我教育与成长。

3 结论

“教育的重建是以儿童生活和儿童的生活世界为前提的。”[9]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自主发展、文化基础和社会参与三方面要求来看,儿童安妮是传递正确成长观念的教育形象,这让核心素养走进儿童教育实践成为可能。但在对接儿童教育与学生核心素养理念的过程中,也应以儿童具体的现实情况为前提,结合儿童生活特点。在外国儿童文学译介过程中,翻译者应在当代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内,优选有助于儿童学习的文学形象,儿童教育者亦应在实践中结合核心素养教育的各方面要求,注重儿童的个体生活和发展,具体科学地引导儿童教育。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7(1):68-73.

[2] 程雯,程瑞.基于儿童文学阅读教学的小学生人文素养培养[J].蚌埠学院学报,2015(1):144-148.

[3] 张志敏.儿童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两种模式[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5(1):13-21.

[4] 刘晓东.论儿童本位[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5):25-28.

[5] 露西·莫德·蒙哥马利.绿山墙的安妮[M].刘海珍译.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5.

[6] 露西·蒙哥马利.绿山墙的安妮[M].姚锦镕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15.

[7] 金芳,杨丽珠.儿童责任心研究述评[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7(3):40-43.

[8] 庞丽娟,姜勇.幼儿责任心发展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

[9] 侯莉敏.儿童生活与儿童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6.

猜你喜欢
儿童教育核心素养
鲁迅儿童教育思想背景研究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浅谈动画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卢梭自然教育观及其对儿童教育的启迪
关于低学龄儿童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