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学习需求调查与分析

2018-07-31 09:20唐文璐
科教导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需求分析独立学院大学英语

唐文璐

摘 要 需求分析是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的重要依据。基于需求理论对大学英语学习需求进行的实例调查分析发现,独立学院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兴趣、能力、困难与期望等表现出了其独特性和多样性,而学生学习需求的分布在某些问题上呈分散态势。以此为参考,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从教师观念、教学条件、评价体系等方面加以改进,以更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适应社会和时代需要。

关键词 需求分析 大学英语 独立学院

1 需求分析

为实施和改进课程教学,通过一系列方式(如内省、观察、测试、问卷、访谈等)来了解和分析学生具体学什么、如何学,这一过程即需求分析(need analysis)。20世纪 80 年代起,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论述。Hutchinson 与 water[1]将需求分为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并指出不论是普通英语还是专门用途英语, 任何课程都建立在学生的某种需求之上。Robinson[2]认为全面的需求分析应包括“目前情景分析”(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和“目标情景分析”(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Richards[3]提出,一个合理的教学计划应该建立在分析学习者需求的基础上。近年来,国内也开始将需求分析运用在外语课程教学研究中。夏纪梅等[4]把需求分析理念引入外语课程设计,余卫华[5]提出通过需求分析可以改进教学质量,束定芳[6]从社会和个人角度将需求分析进行分类,陈冰冰[7]提出了大学英语需求分析模型的理论架构,杨玉兰[8] (2010)基于学生需求设计了大学英语选修课程体系,蔡基刚[9]对上海4 所重点大学学生的学术英语需求进行了调查。

教育部2007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10]规定,“各高校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为了解地方独立院校大学英语的总体学习需求,本文在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进行了一次英语学习现状与需求调查,旨在从学生需求出发,分析地方独立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为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2 研究内容

2.1 研究问题

地方院校独立学院的学生对英語学习的需求状况如何?他们的学习需求呈何种分布态势?

2.2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2014-2016级289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涵盖12个文理工科专业,性别和专业占比尽量贴近学校总体情况。调查对象为已经学完至少一年大学英语课程、对教学情况较为了解的学生,其中2016级占大多数是因为本校大学英语课程除在经管专业开设两年外,绝大多数专业仅开设一年,他们的调查结果对教学的反拨作用要强于其他年级。研究对象具体信息见下表(见表1)。

2.3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形式,首先对受试者发放问卷,然后对取其中部分学生进行访谈。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学习者基本信息,学习者英语学习现状和需求,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以及选修、后续课程的可能方向。访谈对象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中抽取,深入了解他们对学校大学英语教学的直观感受和建议;同时作为调查的有效补充,还与4位大学英语一线教师就教学现状及问题进行了交流。

2.4 调查过程

调查于2017年5月完成。共发放问卷317份,回收有效卷289份,有效回收率91.17%;访谈了来自不同专业的15名学生及4位教师。笔者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学习重要性、兴趣与动机

结果显示(表2),63.32%的受访者认为英语非常重要或重要,83.05%对英语非常感兴趣或感兴趣,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认识到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有明确的学习意愿。但他们的具体学习动机有明显差异:六成以上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源于毕业、过级、考研、求职等工具性动机,这些阶段性、功利性目标一方面提示当前外部环境竞争严峻,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提升学习的内部动力,帮助学生养成更加长远和可持续的学习行为。

3.2 学习困难与教学不足

由表3可见,受访学生在听说读写几个基本语言技能方面的困难分布相对均衡,尤其是日常使用更多的听力(25.95%)、口语(30.80%)和阅读(24.91%)。进一步的随访反映出不论是听说读写哪个环节,学生的能力发展都主要受制于词汇量。而在针对课堂教学不足的调查中,48.1%的学生表示了对于语言环境的需求,随后是对教学全过程形式多样化的需求。

3.3 对自身能力的期望(见表4)

受访学生认为自己需要掌握的技能分布最集中的分别是听懂基本日常会话(62.28%)、日常生活口头表达(51.90%)和面试、职场口头交流(49.13%)。较为集中的两项则为日常生活翻译(29.76%)和看懂日常用语标识(23.18%)。受访者主要将今后的语言使用预设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场景尤其是其中的听说情境,而对要求更高的专业或学术场景选择频次较低,这是符合独立学院学生语言学习基础和特点的,也由此可见他们的学习和职业发展要求,并根据需求选择更适合的教学内容与模式。

3.4 对教师及课堂的期望(见表5)

在希望的授课形式上,70.93%的学生愿意采用传统课堂与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10.73%和10.38%的学生分别倾向于单纯的传统授课和网络自学,还有5.19%的学生希望尝试在讲座中学习。绝大多数学生不再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学习,希望体验到更多形式,充分挖掘网络资源。

授课语言方面,66.44%的学生选择为大部分英语,24.91%选择大部分中文,5.54%希望全英文上课,而选择全中文上课的学生占比仅为3.11%。绝大多数学生希望能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浸入目的语,但学生专业基础不一,语言的输入程度需要因班而异,因人而定。

对于所使用的教材,48.1%的学生希望不拘泥于课文本身,共计30.79%的学生表达出了部分或主要自学的期望,而21.11%的学生则希望由老师全程讲授。

对于喜爱的课堂活动,49.13%的学生选择了看电影或视频,其次为角色扮演(15.57%)和游戏(9%)等趣味性较高的多人活动。而在考核方式上,除14.88%的学生认同目前的闭卷考试外,其他学生则选择了更具开放性的口试、开卷、项目、论文等。

上述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肯定教师在教学中的参与指导作用,但同时也明确表现出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更多学生期待通过课堂进入语言环境、通过英语了解教材之外的信息;他们有利用网络发掘信息的能力和习惯,对各种富于趣味性和实践性的学习形式充满热情,并希望更好地与学习相结合。

3.5 书面与访谈反馈

在回收的289 份问卷中,有107 份问卷填写了书面反馈,笔者对问卷中反映相对集中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访谈,归纳起来主要为以下方面:

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和传统。许多学生认为课堂上缺乏足够的表达机会,且知识范围往往局限于课本,“老师满堂讲,学生低头记,感觉跟中学一样,没有新意”。他们希望课堂变得更生动、实用,加强师生、生生交流,创造语言环境。对此,受访教师表示在大学英语课时整体削减的背景下,为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加快进度甚至略过某些环节,而许多学生在互动中想说却不敢说、说不出,课堂常常面临冷场的尴尬。这一矛盾值得我们深思。

教学条件有待加强。访谈师生一致认为教学辅助设备对英语学习有极大促进作用,同时,受访学生也表达了与外教交流、参加英语讲座的希望。

考核评价方式需完善。有学生主张替代或取消卷面考试,认为大学应摆脱应试教育,考试形式可以更开明和多元化;受访教师也认为现有的卷面考试不足以真实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学习情况。

4 对教学的启示

4.1 教师的观念转变与角色转变

教师必须明确学生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给予他们思考、表达和试错空间以及适当的引导、建议和帮助;其次,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和技术,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和需求提供相关学习材料,突出实用性和趣味性,满足非英语专业学生对于大学英语课的期待。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办学定位决定了英语教师必须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加強相关领域实践,以满足具体行业对学生英语能力的需求,为ESP 英语教学做好准备。

4.2 英语教学条件的保障与改善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条件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需求。调查中,学生集中表达了加强听说能力训练的强烈愿望,对此学校可通过增加(视)听说设备、更新教学资源、延长语音实训教室开放时间等改善教学硬件条件,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引入双语或外教授课。当然,在办学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学校应积极开展第二课堂,通过英语专题讲座、英语角、读书会、演讲比赛等形式将学习延伸到课下,并充分利用网络、计算机和手机搭建立体的学习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无缝衔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4.3 考核方式的多样化

本次调查反映出学生有考查形式灵活多样化的需求。传统的卷面考试主要测试书面理论知识,是相对静态和强调结果的,并不能反映学生的应用能力高低,也没有体现转型要求和职业导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10]指出,要对学生“开展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形成性评估可以采用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记录、网上自学记录、学习档案记录、访谈和座谈等多种形式”。只有真正关注学习的动态过程,学习成效才能得到保证。

5 结语

结果表明,学生的课程需求是多元的、个性化的,地方院校独立学院的学生有其特有的语言水平、学习动机、兴趣领域、课程期望乃至欠缺。只有将学生的学习需求、社会需求与教学大纲紧密结合,才能实施科学有效的、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调查旨在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实证支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本校的大学英语学习需求和教学实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调查对象限于一所大学的部分学生,问卷内容也相对有限,有待今后优化调查,推广到更大范围,并对结果深入分析,以更科学、全面地说明问题。

参考文献

[1] Hutchinson,T&A.Water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 Robinson, P. ESP Today: A Practitioners Guide[M]. London: Prentice Hall, 1991.

[3] Richards, J. Languag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J].RELC Journal,1984(15):129.

[4] 夏纪梅,孔宪辉.外语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初探[J].外语界,1999(1):26-31.

[5] 余卫华.需求分析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8):20-23.

[6] 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7] 陈冰冰.大学英语需求分析模型的理论构建[J].外语学刊,2010(2):120.

[8] 杨玉兰.学生需求对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的启示[J].外国语文,2010(6):131-134.

[9] 蔡基刚.“学术英语”课程需求分析和教学方法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2(2):30-35.

[10]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需求分析独立学院大学英语
大学师生需求发展分析
基于UML技术的高校贫困生管理系统建模分析
指挥信息系统模拟训练评估需求分析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及其发展研究
以微课教学促进独立学院国际经济学应用性教学转型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