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认同而退学的案例分析与启示

2018-07-31 09:20彭胜华
科教导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案例分析大学生

彭胜华

摘 要 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时代的到来,高校大学生在校人数日增,但大学生退学行为也显著增多。本文以高校辅导员的视角以一个入学近一学期的学生退学的案例展开分析和反思,以期为学生工作队伍处理大学生退学问题带来一定思考,探讨高校辅导员、专任教师、学校、家庭和社会如何形成合力,共同预防大学生不正常退学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 大学生 退学 案例分析

1 案例事件

A同学入学后三个月想转专业,此时新生刚开学转专业基本不可能。辅导员给其解释了学校转专业的有关规定,该同学很失望。此后辅导员告知班干部要关注A同学的日常学习、生活状况。

查找A同学背景资料,她来自农村,家境困难,父母无稳定工作且母亲有慢性疾病,仅靠父亲务农维持生计。家中尚有三姐弟读书,经济压力大。而该生的理想专业是金融、经济类,因为分数不够调剂到现在的专业,迫于父母压力才来校读书,近一学期的学习对专业不感兴趣,一直想退学,但父母坚决反对。这让该生更加坚定回去复读,重新高考的想法。

辅导员告知该生对其当前所学专业存在误解,并引导她:首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文字应用能力和一定的文学理论素养的文学专业人才,毕业后能胜任汉语运用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我们的师兄师姐毕业后找的工作范围很广,如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在编教师等。其次,目前高素质文职类人才也备受广大用人单位青睐,这就使得这个专业的毕业生有着十分广泛的就业选择,应用性强,毕业生就业没问题,且收入整体上处于中等偏上,自己学好的话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再次,我们要认识到在大学学习的是思考问题的方法,只要扎实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任何专业都可有所作为。最后,当前家庭经济较困难只是暂时的,国家现有健全的资助政策体系,有助学贷款、助学金、奖学金及勤工助学岗位等,只要努力学习,可获得奖助学金资助,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当前家庭经济困难,解决你读书的后顾之忧。

经谈话A同学的情绪有所好转,但思想上仍存在顾虑,两周后该生借回家跟父母商量退学事宜旷课离校。该生明确表示不喜欢所学专业,执意要退学,学院领导及辅导员第一时间联系其家长了解其情况,并建议可先考虑休学。次日A同学在父母的陪同下来校,领导和辅导员仍然做A同学的思想工作,建议她先休学,考虑一段时间再做决定,但该生仍坚持退学,经父母同意后最终选择退学。

2 案例分析

A同学这样的并非个案,当前大学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退学日渐增多,有文献资料显示,以下五点可能是大学生退学的主要原因:第一,没有对学校或者所选的专业产生归属感,心里不感兴趣,选择复读而退学。第二,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得精神不堪重负而退学。第三,因为自身在学习上的自主自觉性不够而导致学业荒废,学习成绩跟不上而退学。第四,因家庭问题退学。第五,急于进入社会锻炼放弃学业。而A同学退学的主要原因是对学校不满或对专业兴趣不足,加之家庭困难等因素。需要指出的是有的学生从大学退学后再复读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往往事与愿违。退学学生不可以只靠换一个高校或换一个专业就能解决其大学适应问题。有些学生即使在复读后顺利考取了自己填报的学校和专业,但入学一段时间后可能发现自己也并不适合所读专业。其实复读不重要,把个人选择与自己的兴趣、专长和个性特点等结合起来进行综合选择和规划,才是拥有充实、有意义的大学学习生涯的重要因素。

3 防止学生不正常退学的教育措施

第一,加强管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求学观。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其学习和生活是在监护人的安排和监管下的。进入大学之后,突然相对的自由导致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容易出现一些适应问题。为此,高校既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也不要放松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管理和教育,自由不是放手不管,在教育上要自由与指导相结合。对于大一新生,学校更要多加管理和引导,使大学生一入学就端正学习态度,明确读大学的意义。

第二,与学生“打成一片”。辅导员、班导师、专业课教师,都有着引导和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不少教育专家指出,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和服务应由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提供,要更多地与学生交流。师生之间一旦有较深入的交流,有利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学生也会对老师及所学专业产生进一步的认同感,从而有利于辅导员及专任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动态,有利于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压力和困惑得到及时指导和排解。

第三,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詢机构,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开设心理健康有关课程等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指导,学校要采用多种形式去指导,比如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与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向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辅导员、班导师要及时了解、发现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尽早帮助学生排除心理困惑。

第四,鼓励学生从校园文体集体活动中提升自我,减少上网时间。真正实现“走出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学生工作队伍可以多组织学生参加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以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和高尚的情操。

第五,家校合力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家长要及时提升教育、就业观念,适时对孩子进行引导,推动孩子形成与时俱进的就业、择业观念。学校将缺乏学习动力、适应学校生活困难、没有未来目标的学生情况适时向学生家长沟通,让家长们第一时间了解子女在校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状况。学校与家庭紧密联系,双管齐下,分析问题可能更全面并透彻、准确,解决问题就能又快又好地找到切入点,事半功倍。

4 案例启示

第一,追求高效课堂,避免大学生厌学情绪。对于厌学的学生,高校应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要加强课程改革的步伐,使开设的课程适合市场需要、适合学生需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感受到课程的兴趣及该课程对自己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第二,加强专业引导,消除误解。对于大学新生,许多大学新生初来乍到,一方面没有充分了解自己的专业,仅按照字面上来片面理解专业,另一方面由于听信他人的误导,看偏自己的专业。因此在大学新生入校时,利用专业介绍、专家报告会和本专业事业有成的校友分享会等多种活动,及时让同学们消除缓解、消除对所学专业的疑虑,为他们树立专业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三,加强学业指导,帮扶学业困难生。对于学业困难学生,要加强学业预警制度的实施,及时帮助学业困难学生,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大学的学业指导工作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建立适合各专业的学业指导长效机制,真正达到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指导个人规划,找对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效,最终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第四,合理引导复读退学,预防冲动退学。对于对专业不认同而退学复读的学生,建议大一新生在选择自己的专业应提早做准备工作,对学校的情况、专业性质、就业方向等进行充分的了解。最重要的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比选择“最好”的专业更重要,要考虑自己的兴趣和个人专长。而专业兴趣则需要在读大学生通过对所学专业全面和深入的学习和了解来逐渐培养。很多大一新生听从父母、他人的建议而选择了某个热门专业,如果这些学生到大学后仍旧对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感到困惑、迷茫,那就不如静下心来全面且深入地学习、了解自己的专业。当一个人对所学专业越来越熟悉,越来越变得得心应手,也就越来越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总之,判断自己是否适合某一个专业,靠的是对它的了解,而不是第一感觉。人生是马拉松比赛,需要不断的努力和积累,而大学学习或专业选择只是其中的一个路段,只要自身不断努力,哪怕是所谓的冷门专业或冷门学校同样可以造就伟大的成功者。

A同学退学复读存在很大风险,很多学生复读未必能实现自己原先的期望,甚至复读后虚度光阴,给自己和父母都带来了重担。本科四年是综合能力培养的四年,也是自我塑造的四年,专业的确重要,但是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辅修第二学位或者课下自学、考研等多种途径,来圆自己的专业梦。对于对學校不满意者可以建议其先踏实地在本校学习,未来可通过考研,争取考到自己心仪的大学。通过认真努力的大学四年专业学习,也许毕业时的收获会超乎你想象。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件件都是大事。身为思政工作辅导员,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除了要给他们摆事实、讲道理,更重要的,还要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和立场上考虑和解决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只有耐心地、细心地去帮助、观察学生,合理科学地引导他们,才能够在师生之间产生深厚的友谊及感情,辅导员的工作才能得到学生、家长及学校的认可。全体学生工作队伍务必要践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要求,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育人的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熊青平.大学生退学原因分析及对策[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3(3):79-83.

[2] 赵世平.关于大学生退学现象的思考[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0.29(4):124-126.

[3] 王莉,郑海祥,刘金旺.论高校大学生退学原因及对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3):128-129.

[4] 张倩,李宁.浅析军校大学生退学原因及对策[J].校园心理,2015(4):255-257.

猜你喜欢
案例分析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互联网+”下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冷库建筑火灾特点及调查方法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让语文课堂评价语绽放异彩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