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窗口点燃城市大爱

2018-08-01 05:43徐以立
至爱 2018年7期
关键词:善款市民慈善

文、图|徐以立

01 基金会副理事长谢玲丽(中)、品牌宣传及众筹部处长陈晨(左)与“智诚岗”民警代表合影

上海是一座具有公益慈善文化底蕴的友善之城。徐汇区淮海中路1253号是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的捐款窗口,也是申城慈善地标,更被许多爱心市民亲昵地称作“爱心窗口”。在这里,爱心故事每天都在上演,爱心暖流每日都在涌动。

虽说是申城慈善地标,但是爱心窗口其实只是老洋房的一个门厅,一张办公桌、两台电脑、几把椅子而已。小小一方天地,却充满人间真情。

刘虹美是爱心窗口的第一位爱心义工,从1994年2月开始,已经在基金会服务整整24个年头了。“我是基金会的第一名员工呢!”她语带骄傲。

02 刘虹美(右)

时光荏苒,变的是苍苍白发,不变的是慈善之心。每天,她都要处理爱心市民的现场捐款、电话咨询和来信,几乎一刻也闲不下来,“一边给他们(爱心市民)开慈善收据和写捐赠证书,一边跟他们聊 天”。

刘虹美常说,爱心窗口是基金会的窗口,因为无论是对爱心市民,还是对求助群众都要有良好的服务精神。因此,在接待市民时,她总是会给对方倒上一杯水,面带微笑地倾听他们的诉求或是和他们聊聊天,时不时地还要安抚情绪,就像对家人一样。“要让他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她补充道。

每次证书写好了,刘虹美也收获了一个爱心故事和一位爱心朋友。

吴国芬阿婆是基金会的“老面孔”,也是刘虹美的老朋友了。感恩身患重病时社会各方所给予的帮助,2004年起,她把医保报销的1000元全部捐给基金会,那是第一次捐款。此后,她每天从微薄的买菜钱里省下1元钱,一年攒下365元,在过年前夕送到爱心窗口,用于帮助困难家庭过年。2008年汶川地震当天,从电视里看到伤亡情况后,她又从微薄的家用中挤出365元,立马送到基金会。就这样从2009年起,她开始每天节约两元钱,每年准时分两次颤颤巍巍地亲自赶来捐款。

但是今年,一向准时的吴阿婆来晚了。因为老伴生病住院了,身体孱弱的她一直在照顾老伴。得空的一天,她从医院里赶来爱心窗口,践行自己的爱心承诺。捐款结束后,72岁的她又匆匆赶去其他医院为自己配药,然后再赶去看护老伴。

“要知道,吴阿婆因为身患肝硬化以及其他并发症,自己每月光医药费就要1000多元,这就占了她绝大部分退休金。其实来爱心窗口捐款的很多人家境并不宽裕,却把积攒下的钱捐到基金会,实在是令人感动。”刘虹美说。

除了在爱心窗口负责接待,繁忙工作外,她也曾代表基金会去走访许多困难家庭,并去核实相关情况,送上善款。有一天,一位面色愁苦的中年妇女来爱心窗口求助。原来她的儿子患上癌症,正在进行化疗。为了照顾儿子,她辞去了钟点工的工作,但没有任何经济收入的家庭更无法负担起高昂的医药费。

闻讯后,刘虹美及时上门核实,并向基金会报告情况。她记得,当她拿着善款再次踏入那一家时,一直隐忍的母亲情绪一下就爆发了,当场泪如雨下,不断地说着谢谢。在床上休养的儿子虽然也泣不成声,但本来黯淡绝望的眼神却燃起了星星点点的生存渴望。

刘虹美说:“表面看起来,我们只是去送善款,但其实是扛起了一个家庭的希望。”这件事让她对爱心市民捐善款的举动更加肃然起敬。

2018年2月,她服从组织安排,第三次从基金会退休。时年,她71岁了。虽然从爱心窗口退了下来,但是她的公益脚步并未就此停下—闲不住的她毅然放弃了晚年的清闲生活,忙不迭地当上了志愿者,扎根社区开展志愿服务,继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我的年龄还小呢,能为大家继续服务好多年。前几天,我和几个老年社区志愿者一起,带着社区里一群高龄老人参观北外滩。大家都开开心心的,我看着也高兴呢!”聊起自己“老年社区志愿者”的新身份,刘虹美眉眼带笑地说,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是老年人参与社会的重要渠道和体现。相较忙碌的年轻人,退休的老年人往往更愿意投入更多时间参与志愿服务,而且服务时也会更耐心、更细心。

2018年6月19日,爱心窗口来了几位些穿着制服的民警,原来他们是边检总站上海机场边检一队党总支部“智诚岗”的民警们。在“七一”主题建党日活动,他们委派代表前来捐款。一位笑容可掬的女士接待了他们,她就是现在负责爱心窗口的张世英。

从1996年起,张世英开始在基金会工作,迄今已经22年。虽然在爱心窗口工作不久,但是她经常被好心人的善举深深感动。“每月,我们平均要接待40多位爱心群众,他们的爱心故事能让人学到很多。”张世英说。

在基金会工作的20多年里,张世英对公益的理解有了质的改变。本来在她心里,公益只是一个平面概念,“就是捐捐款、帮帮困难群众”;而现在,她告诉记者:“社会要面对种种难题与矛盾:贫困、失学、疾病、老无所依……政府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因此民间力量服务公共利益、人与人之间互助,变得越来越重要。这种政府行为之外的互助,便被称之为‘公益’。人人随手可做的‘平民慈善’不仅更接地气,还能喷涌出更大的社会正能量。”

2018年6月1日,她“过”了一个难忘的六一国际儿童节。当天下午,她接待了十几个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的职工子女。这些10岁左右的小朋友将压岁钱、零用钱、平时义卖书籍的公益筹款捐出,总计5497元,用于帮助家庭困难的同龄小伙 伴。

“我希望捐给贫困小朋友,让他们可以上学,和我们一样每天学习知识。”“我希望帮助患病的小朋友,只有治好病才能好好学习。”……孩子们纯洁稚气的话语、善良真挚的祝福让张世英很是动容,这也坚定了她要服务好热心群众的信念。

“行虽微,善乃大”,每个平凡人展现出的善意,正是美好明天的火种,不仅照亮他人,更温暖你我。普通人坚持不懈的爱心善举不仅能影响更多人从善,也能夯实公益事业的基石。对于现实社会而言,具有特殊的引导意义。

“非常感谢这么多年好心人的爱心举动,正是因为他们,上海变得更加温暖。”采访结尾,刘虹美和张世英都不约而同地这样表示着。

03 “智诚岗”民警代表(左)和张世英(右)

猜你喜欢
善款市民慈善
慈善之路
慈善义卖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见证(2)
市民关心的就是策划关注的——以东楚晚报为例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
公开善款去向才能拉直问号
“意义”的问题所在
2013年全球奢华精品酒店帮助慈善基金筹款共计一百万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