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脾补肾方联合西药治疗支气管哮喘非急性发作期临床观察

2018-08-01 06:45孙燕蔡怡航张忠德
新中医 2018年8期
关键词:证候支气管哮喘

孙燕,蔡怡航,张忠德

1.广州市越秀区中医医院,广东 广州 5100302.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3.广东省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

支气管哮喘是气道的一种慢性过敏反应炎症性疾病,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部分患者可成为终身痼疾,造成患者家庭及社会的一个沉重负担,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张忠德教授在临床中运用从脾肾论治的方法治疗哮喘非急性发作期患者,临床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3月广东省中医院门诊治疗的54例哮喘非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7例。其中试验组3例治疗过程中不愿继续服用中药,中途退出,最终24例患者完成治疗。男13例,女11例;年龄18~65岁,平均(34.95±12.04)岁;病程1~30年,平均(8.72±7.71)年。对照组男14例,女13例;年龄18~62岁,平均(35.05±12.06)岁;病程1.5~32年,平均(9.84±8.40)年。2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2009年全国哮喘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①反复发作的喘息、胸闷、气急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②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弥漫或散在、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③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④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⑤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a.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b.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且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增加≥12%、FEV1增加绝对值≥200 mL;c.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变异率≥20%。符合上述①~④条或④⑤条者,可以诊断为哮喘。

1.3 辨证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脾肾两虚证的辨证标准。主症:喘息,胸闷气短,咳嗽;次症:平素易疲乏、动则喘甚,纳差,腰膝酸软;舌脉:舌质淡或暗淡、苔白或白厚腻,脉沉细弱。主症必备加次症2项,结合舌脉可以辨证。

1.4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辨证标准;年龄18~65岁;受试者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对药物研究意义有正确认识,对研究人员的观察和评价有良好的依从性。

1.5 排除标准 外感发热的患者;有严重肺系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肺结核等;年龄大于65岁或小于18岁者;对本研究处方中药物组成有过敏史者;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或准备妊娠的妇女;精神病患者;本研究前1月参加过其他新药临床试验,或正在参加其他新药临床试验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茶碱缓释片(广州迈特兴华制药厂有限公司),每12 h口服1次,每次0.2 g;孟鲁司特钠咀嚼片(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每晚口服1次,每次10 mg;沙美特罗替卡松气雾剂(葛兰素史克公司),每天吸入2次,每次1吸。

2.2 试验组 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服调脾补肾方,处方:苦杏仁、紫苏叶、白术、党参、山茱萸、桑椹各15 g,炙麻黄、桔梗、法半夏各10 g,补骨脂20 g。每天1剂,水煎服,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确定服用药量。

2组均用药2月,治疗结束时进行疗效评价。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指标 ①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进行评分。②对比2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拟定。临床控制: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中医证候积分减少<95%;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30%≤中医证候减少<7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

4.2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见表1。治疗前,2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 分

表1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 分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n 组 别试验组对照组2427治疗前11.57±1.8311.51±1.87治疗后3.03± 2.12①②8.51± 2.43①

4.3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试验组总有效率95.83%,对照组总有效率40.7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5 讨论

中医学认为,哮喘病是一种有“宿根”的疾病,其病位在肺,病理产物为痰,痰的产生除了与肺有关,与脾肾的关系也很密切。《医方集解》云:“哮虽为肺病,然肺金以脾土为母,故肺中之痰浊亦以脾中之湿为母。”并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明代医家王节斋云:“痰之本,水也,原动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景岳全书》云:“五脏之病虽惧能生痰,然无不由脾肾。”即指出脾肾两脏在痰生成方面的作用。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的呼吸功能需要肾的纳气作用来协助,肾虚无以纳气,则生喘促。《类证治裁》曰:“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入升降失常,斯喘作焉。”阐明了哮喘发病与肺肾的密切关系。蔡友敬[3]认为哮喘病机关键在于气之盛衰,根据“肺为气之主,脾为气之源,肾为气之根”的理论,在哮喘症状缓解期注重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陈寿春[4]认为,本病内因肺、脾、肾三脏不足,藩篱不固,痰湿内盛,尤小儿脾常不足,易生痰是湿为首要。饮食因素所致哮喘多与脾有关,脾失健运,津液代谢障碍,水液停滞,则聚而生痰成饮,多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周悦[5]认为,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近年来张忠德教授在临床中运用从脾肾论治的方法治疗哮喘缓解期患者,提出了“培土生金、补肾纳气、止咳平喘”为主的治疗大法。调脾补肾方由炙麻黄、苦杏仁、桔梗、白术、法半夏、党参、山茱萸、桑椹、紫苏叶、补骨脂组成。本方药物主归脾、肾、肺经,其中白术、山萸肉为方中主药,共奏健脾益气、补肾纳气之效,体现组方之旨;法半夏既能燥湿健脾,又能和胃化痰,肺、脾同调;党参主归脾胃经,健脾功效卓著;法半夏、党参、白术三药合用,则脾胃得健,气机得调,生痰之源得以阻断;山萸肉、补骨脂补肾纳气,使平喘的力量增强;炙麻黄、苦杏仁、紫苏叶宣肺降气、止咳润肺平喘,药味轻,起调节气机、兼具佐使的作用。

目前激素加支气管舒张药治疗支气管哮喘具有明确的疗效,但副作用难以避免。例如非急性发作期长期激素治疗,会削弱患者的免疫功能,易造成口腔黏膜真菌感染;茶碱制剂有导致心律失常或加重原有心律失常的风险;孟鲁司特钠长期服用易导致消化功能紊乱。而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支气管哮喘非急性发作期患者,从整体观念出发,扶正祛邪,调理全身机能状态,既能达到治疗该病的目的,又能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具有单纯西药治疗无法取代的优势。因此,今后运用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支气管哮喘非急性发作期患者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猜你喜欢
证候支气管哮喘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了解并远离支气管哮喘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下)
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治疗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期哮喘32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37例
支气管扩张CT与中药治疗34例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与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