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晋三的“印太战略”:现实与虚幻之间

2018-08-02 04:28毕世鸿
世界知识 2018年14期
关键词:印太战略印度洋印太

毕世鸿

“印度洋—太平洋战略”是近来地区安全形势变化中的一个热词,在美国特朗普政府提出“印太战略”的刺激下,印度、日本和一些东盟国家也纷纷形成自己的“印太”概念,力求在地区安全秩序变动的趋势中不陷入被动。事实上,早在2007年,安倍晋三在其第一个首相任期内访问印度期间,就曾在印度国会发表的演说中提出“印太”概念。2013年2月,进入第二个首相任期的安倍在訪美期间于华盛顿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发表演讲时再次提及“印太”概念。2016年8月,安倍在肯尼亚举行的非洲发展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战略”概念,更加明确地显示出把亚太和印度洋地区作为整体性地理空间加以战略统筹的意识。

三大支柱与多重战略考虑

表面上看,日本的“印太”概念由三大支柱撑起:一是普及“法治”,维护航行自由和自由贸易;二是通过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高质量基础设施”,加强互联互通,促进各国经济繁荣;三是支持相关国家海上执法能力,加强反海盗和防灾减灾及核不扩散领域的国际合作,确保“印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深层次看,日本的“印太”概念有着多重战略考虑。首先是经济上的。在日本看来,“印太”地区集中了全球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区。日本石油消费量的约85%来自中东,其大宗产品贸易运输严重依赖印度洋至西太平洋的海上航线。如何维护“印太”海上运输通道安全,进而支撑日本对外经济活动的正常开展,成为安倍政府对外战略的重要考量。

安倍政府也认为,“印太”地区在经贸上整合发展成为一个更具规模的经济圈的可能性在提高。日本高度重视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作为新兴国家的经济发展潜力,极欲通过主动推动扩大区域经济合作外延增强日本的“印太”新兴市场的利益,支持东亚国家通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实现与印度合作构建新型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加强东亚和南亚地区的互联互通。

安倍到处宣扬“印太”概念,更是为了在军事安全上加强自身因应中国崛起的能力,实质是针对中国在印度洋地区影响力的不断增长提供平衡甚至替代方案。近年来,中国国防建设成就显著,海上前出战略的实施取得诸多效果,使得日本倍感压力。安倍政府极力突出日本与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和部分东盟国家在安全领域的“共同课题”,尤其注重与美国加强战略协调,积极配合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在更名为印太司令部后加强两洋军力的协调联动。

安倍政权极力突出“自由开放”在其“印太”概念中的作用,不断强调相关国家应在地区和国际秩序、法治、民主主义、人权等方面拥有“共同的价值观”,以把中国和地区多数国家区分开来,企图在构建新的地区秩序方面不为人后,这符合安倍早在2006年就提出的“自由与繁荣之弧”构想。

打造排他性联盟属一厢情愿

然而,安倍政府想要将其“印太”战略付诸实施,面临诸多变数。一是如何吸引印度积极参与。日本迫切希望与印度共同构建“印太地区新秩序”,继而将印度纳入以美主日从的西方阵营,但这绝非易事。印度对“印太”概念的理解与日方并不一致,虽对中国崛起也持警惕立场,但基于其不结盟的外交传统以及与中国的重要关系,并不希望同日本联手刺激中国,对构建所谓“美日印澳菱形防务合作”的主张更采取回避态度。

二是如何加强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合作。印度尼西亚在地理上位于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位置,在全球海洋经济中拥有一定影响力。近年,印尼开始关注“印太”概念。2014年11月,印尼总统佐科在东亚峰会上倡导“海洋主义”,声称印尼是连接印度洋地区国家和太平洋地区国家的“关键节点”。佐科的这番阐述显然是为了突出印尼自身的地位和利益,并非基于制衡中国的设想。同样,其他东盟国家和南亚国家对“印太”概念的理解也比安倍政府包容得多。东盟担心其主导下的东亚峰会、东盟防长扩大会议等地区多边对话合作机制会被美日主导的“印太战略”冲淡、埋没,更不愿被裹挟进大国战略竞争和对抗从而丧失外交主动性和灵活性。

目前,日本的“印太战略”更多局限于安保领域,尚处于逐渐完善和向经济领域拓展的阶段,打造排他性的政治安全联盟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一厢情愿,尚存诸多变数。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安倍本人正积极将这一概念向世界推广,日本主导下的涉及太平洋地区与南亚、非洲之间的互联互通开发项目也已纷纷被纳入。

(作者为云南大学周边外交研究中心、国际关系研究院、“一带一路”研究院教授)

猜你喜欢
印太战略印度洋印太
“印太”概念视野下的印度对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认知及应对
澳大利亚国防战略的调整及对印太安全形势的影响
与南亚高压相联的欧亚大陆-印度洋经向环流
警惕印太战略“实心化”
参不参与“印太战略”?韩国一天三改口
安倍要拿“印太战略”遏制中国?
印度洋上接“嫦娥”回家:远望3号船精确测控探月三期试验返回器顺利再入返回侧记
从策略性介入到战略性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