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的举措

2018-08-06 13:45李龙兵
魅力中国 2018年25期
关键词:阅读阅读教学

李龙兵

摘要: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文学作品始终是阅读教学的重点。陶冶了一代代人精神的经典的文学作品,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丰富的精神粮食。对于中学生来说,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接受文化传承,与大师进行精神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经典的文学作品,使其明白阅读经典文学的必要性,并对学生的阅读给予指导,让学生真正走进经典,获取精神的营养品,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经典文学;阅读;阅读教学

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博大精深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上的产品。时下的中学生由于繁重的学科任务以及考试升学等的压力,沒有太多的课外阅读时间,因此,中学生与文学作品产生了一定的隔阂,尤其是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鉴于此,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经典作品成了当前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这里所讲的经典,即经典的文学作品。

经典的文学作品是智慧的结晶,是前人对社会的探索、对人生的思考,是精神的营养品。走进它,就如同走进一方精神的圣地,在阅读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走进这片精神的圣地,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并在此精神营养品的滋补之下,健康地成长。中学是人的一个重要过渡时期,中学生有着很强的创造性、可塑造性,阅读教学中,用优秀的精神营养品给学生的精神上带来必要的滋补,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进步,同时让经典的文学作品发挥出育人的功能。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呢?

一、激发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

文学经典由于其年代久远,和学生有着一定的距离。距离产生美,但同时又增加了学生对作品的隔阂。通过老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引导,学生自然慢慢向经典靠近。而此刻,即可向学生推荐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征的经典的文学作品。而学生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疑问和情绪,不能熟视无睹、置之不理,要及时进行释疑,或交流,或疏导,或激励。这样,学生才会愿读、乐读经典作品。

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营造平等、尊重、理解、合作的和谐人际关系氛围,以学生为友,尊重学生的感受、理解和宽容他们知识的缺乏。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有利条件,鼓励学生自读自悟、大胆提问,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自己个性与才能的机会,促进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参与、主动表现,以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二、给学生的阅读以必要的点拨引导

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形象和创造的意象,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个人情感和主观情绪。在其特定的写作年代有着特别的含义。如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短短的两句,却寓意深刻。诗人的情感是复杂的,不进行必要的背景分析的点拨,又有多少学生能读懂诗歌,与诗人的心灵相碰撞呢?

在课文《背影》中,作者描写了他的四次流泪。阅读教学中,让学生领会作者丰富的感情是很关键的。第一次,“(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第二次,“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第三次,“我的眼泪又来了”。第四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文章虽然连写四次流泪,但文字并不重复雷同,而是同中有变,多彩多姿。在学生的阅读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对作者感情进行分析,理解作者每一次流泪的原因。第一次是作者在徐州见到父亲。看见凄惨的家境,祖母去世,父亲失业,于是一股凄凉感涌上心头,难过得流下了眼泪。第二次是望父买桔。这是感情的高潮,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儿子买来桔子,父亲因年岁大而行动不便,爱子的一片真情显露了出来,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流下了感激的泪水。第三次是车站别离,父亲的背影消失了。想起父亲的老态龙钟,一种忧伤的情怀顿时喷发,留下了辛酸的泪水。第四次是作者接到父亲的来信,想到颓唐的父亲,凄凉的晚景,一种负罪感涌上心头,于是流下了愧疚的泪水。

作者的“四次流泪”,感情是丰富真挚的,语言是波澜跌宕的。诚挚的感情,纯真的心,是人间最美的东西。学生的阅历大都不深,对人生的悲喜也无太多的感悟,对于作者丰富感情的流露,不一定能完全领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就要着重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思想的碰撞。

三、阅读作品之后进行必要的检测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现代阅读理论认为,作品是一个开放结构,只是一种意义的可能性,读者的参与才意味着意义的生成及作品的最终完成。文学作品以其模糊性,多意性,给学生的阅读提供了很大的空间。阅读经典作品的过程是一个极富想象力、创造力的过程。因而,在阅读中应当充分激发学生去想象,进行小组阅读交流和学习,把学生的创造力不断引向新的高度。

如果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走马观花的一读了之,则无一点益处。进行读后检测,可通过测验(包括自测)来检查和巩固读的情况。具体方法是将说、写与读结合起来检测。以《三国演义》为例,罗贯中在书中描写了一个个生动而精彩的场景,在学生阅读之后,要求学生以讲故事的口吻,把书中的精彩画面用语言描绘出来。

读完一部作品,可就写作方面让学生模仿,如《陋室铭》,如今就被学生以其特定的音律和格式来描写不同的事物而仿写了多次。除此之外,还可让学生写读后的感想,人物形象分析,故事改编等,如作品《孔乙己》不管学生读后对他的命运持何种态度,而对他的后来的情况却是很期待的,是死了?还是……面对这个悬念,可让学生进行小说的续写。

朱熹讲,读书是改变气质的,假如每个人的气质变化了,一代人的气质变化了,就影响了社会风气。腹有诗书气自华,让中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一些高品位的文学作品,其产生的效用是综合的,不但有利于扩展他们的视野,锻炼他们的眼力,也有利于发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净化他们的审美情趣。从教育的最高目标——育人的角度看,为中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鉴赏性阅读教材,其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带领学生走进经典,走近大师,与大师对话,让精神升华,培育一种大气,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对人类命运的人文关怀。

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便是引领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尤其是读经典的文学作品,在阅读经典作品中进步、成长。不应带着功利目的来阅读,须抱着平和的心态,以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体验作品的内涵。这样才真正受到优秀作品的人文精神的熏陶。

猜你喜欢
阅读阅读教学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