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中“婵娟”看美在意象

2018-08-06 13:30鲍恒星
魅力中国 2018年23期
关键词:婵娟意象月亮

摘要:中国传统美学,一方面否定了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另一方面又否定了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那什么是“美”呢?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在意象,意象是“美”的本体。基于“美在意象”的现实来源及现实体现,用具有直观性与现实性的“月”与“婵娟”的对比展现出“美”与“意象”的特点来理解“美在意象”的内在含义,让中国传统美学中“美在意象”通俗易懂。

关键词:月亮;婵娟;意象;美

一、现实之月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早就知道月亮的真实面目。月球可能形成于约50-75亿年前,它是月球的俗称,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并且是太阳系中第五大卫星。月球表面布满了由陨石撞击形成的环形山,月球正面标记着黑暗的火山熔岩海,中间夹杂着明亮的古老的高地和显目的陨石坑。它是天空中除太阳之外最亮的天体,尽管它呈现非常明亮的白色,但其表面实际很暗。

唐朝诗人李白在《把酒问月》中所说的“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其实是月球的自转与公转。宋代诗人艾性夫在《日食》所说的“谁撤天门虎豹扃,群妖食日上青冥;一眉不及黄昏月,万目惊看白昼星。”其实是日食时月球完全遮蔽太阳而形成日全食。而且月球也是第一个人类曾经登陆过的地外星球。它是目前来说没有生命迹象、没有生机、被死寂笼罩着的一塊比较大的陨石,丝毫不存在所谓“广寒宫”等美丽之迹象。

二、由月到“婵娟”的“美”的产生

科学认知领域的物理性质之月、现实之月是人们寄托情感得以实现的基础,如果没有月亮的存在,那么也就不会有人的睹物寄情。虽说没有月亮的存在仍会有“梅”、“兰”、“竹”、“菊”代替月亮以供人寄托情感,但这都说明必须有现实存在之物,才会有相对应的人心中之物,即人寄托情感才会得以实现,即“寓情之景”,否则就会产生“虚情”。这同时也说明了人寄托情感的心中之物并不是现实存在之物的本体,是超越了现实存在之物的一种映像。

从月球到“婵娟”的过程可以得出,客体月球是既成的、实体化的,它“不为尧存,不为傑亡”,并不会因主体而变化,并不会因主体要寄托情感而改变,它是被动的,这是其特点之一。而另外一个就是寄托情感的人即具有主动性的主体才是“婵娟”出现的根本原因。既成的、实体化的月球只是“婵娟”出现的物质基础,即“寓景之情”,离开了人这个主体的景也就成了“虚景”。这也是在诗词中既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皎洁、欢乐之月,也有“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孤独、凄冷之月现象存在的原因。或者说,月亮本无情,因人而“自古多情伤离别”。

作为超越了现实存在之物的一种映像的“婵娟”,它的得以产生是以寄托情感的人也即主体和被寄托情感的月亮也即客体同时存在,并且主体对客体施行了寄托情感这一行为活动为依据的,即“情景交融”。“婵娟”的产生是一种过程,并且“婵娟”是一个动态的形式,而不是静止的,自产生之后,每出现在人脑海中一次都是它的重生。

“婵娟”是人在要寄托情感的条件下,看到实体的月亮,进行“情景交融”而产生的,所以它并不是人纯粹主观“心”中凭空臆想的“虚象”,也不是等同于物理世界中既成的,实体化的月亮。所以,“婵娟”所存在的世界是“情景交融”的世界,是人与自然融合的世界,是包含了人的期望、寄托、智慧、痛苦等情感的世界。“婵娟”在这样世界中是具有生命力的,是与人紧密相连的,它因人存在而存在,因人变化而变化,是充满情趣的,是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生活世界”也即所说的“诗意生活的世界”。

月亮因人寄托情感,具有了不同的含义,带来了不同的联想,带来了不同的感受,而这些感受就是“美”。人们寄托情感将月亮称之为“婵娟”,不仅仅是因为“婵娟”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更因为是“婵娟”作为情感寄托对象时可以带来“美”的体验,即“婵娟”就是以月亮为基础的“美”的本体。或者说,月亮本无“美”,因人而“蟾光挂空秀”、“桂露对仙娥”。以月亮为基础的“婵娟”为本体的“美”也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美学将所有的“婵娟”称为意象,即意象是“美”的本体,“美”在意象。

三、“美”与“意象”的特点

由作为产生“美”的意象的“婵娟”的特点,我们得出审美意象不是一种物理的实在,也不是一个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也就是中国美学所说的情景相融的世界。它不是一个既成的、实体化的存在,无论是外在于人的实体化的存在,还是纯粹主观的在“心”中的实体化的存在,而是在审美活动过程中生成的。柳宗元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彰”就是生成,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同时它是一个真实的世界的显现,即人与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这就是王夫之所说的“如所存而显之”、“显现真实”。它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即王夫之所谓“动人无际”,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使人产生美感。

柳宗元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不能离开人的审美活动,美是照亮,美是创造,美是生成。“美”乃是人的心灵与世界的沟通,是万象在人的自由自在的感觉里表现自己,是情景交融而创造的一个独特的是宇宙,一个显示人生的意味、情趣和价值的虚灵的世界,是心灵与自然完全合一的“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朱光潜在《论美》中说“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在《论文学》指出“文艺是根据现实世界而铸成另一超现实的意象世界”,宗白华说:“美与美术的源泉是人类最深心灵与他的环境世界接触相感时的波动。”“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这种“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的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就是美。

参考文献:

[1]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柳宗元.《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M].

作者简介:鲍恒星(1991—),男,安徽省亳州市,安徽大学哲学系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

猜你喜欢
婵娟意象月亮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天生丽质
来自林间的风
相思无限
屈原(第五幕节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亮满不在乎地发胖
与月亮来个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