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盐铁论》中的贫富观分析财政的分配职能

2018-08-06 19:35张琪
智富时代 2018年6期
关键词:国家治理分配财政

张琪

【摘 要】西汉《盐铁论》是文学贤良与御史大夫两派通过对于国家盐铁官营等问题的争论,来深入探讨国家的财政政策走向的一本书,其中在贫富问题上双方争论的焦点是富民与富国孰先孰后的问题,这一问题在经济层面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国家对待财富分配的基本态度。那么在今天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究竟如何发挥出其统筹支配的重要作用呢?本文以《盐铁论》中贫富思想的分析为起点,结合当今经济发展和贫富分化的状况,从经济分配的层面来探讨财政如何发挥出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的作用。

【关键词】财政;分配;贫富分化;国家治理;《盐铁论》

《盐铁论》是根据西汉年间著名的盐铁会议梳理而成,这部著作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内容,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这部著作中的很多思想至今都熠熠生辉,诸如义利观、本末论、贫富观等等,其中,贫富观可以说是义利观和本末论在经济分配领域的继续和集中体现,在这一问题上,文学贤良与御史大夫针锋相对,继承儒家思想的文学贤良主张富民优先,并认为贫富差距是国家公共政策作用的结果,国家应该制定合理的政策帮助民众脱贫,而具有法家思想的御史大夫等则认为民富应以国富为前提,况且民众贫富差距乃是个人能力之间的差别所致,与国家政策无关。

一、《盐铁论》中的贫富思想

(一)《盐铁论》中论述的贫富观

1.贤良文学的贫富观

作为儒家思想的典型代表,贤良文学一直秉承着“民为重,君为轻”的治国思想,他们认为国家要想富裕起来,必须首先做到藏富于民,让百姓先富裕起来,就像在“禁耕”一篇中所指出的那样:“民人藏于家,诸侯藏于国,天子藏于海内。”所以他们理想的君王应当是“王者不畜聚,下藏于民,远浮利,务民之义,义礼立则民化上”i。

因此,贤良文学极力反对盐铁官营,认为政府的这种垄断性经营是与民争利,这种做法不仅会使民众生产劳作不方便,而且也将民间的财富收于政府,在实现国富百倍的同时导致民众越来越贫困——“昔文帝之时无盐铁之利而民富,今有之而百姓困乏,未見利之所利也,而见其害也。”另一方面,盐铁官营实质上也并没有帮助国家富裕起来,反而是一批官员在其中渔翁得利。贤良文学认为当官者应当都向古人学习——“古者事业不二,利禄不兼,然后诸业不相遂,而贫富不相悬也。”但是当时西汉时期不少官员却借着盐铁官营的推行大肆购置田产,“食湖池,管山海”,即使是富商大贾也不能与之争利,而且这种“因权势以求利者,入不可胜数也”。这种风气和行为的结果不仅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富裕,而且还会助长豪强权贵的势力,致使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社会的贫富差距愈加严重。

就像贤良文学在“取下”一篇中所指出的那样:“夫高堂邃宇、广厦洞房者,不知专屋狭庐、上漏下湿者之痛也;被纨蹑韦,搏粱啮肥者,不知短褐之寒、糠糟之苦也;从容房闱之间、垂拱持案食者,不知跖耒躬耕者之勤也。”可见,当时贫、富阶层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贤良文学还进一步指出,造成民众贫富差距如此之大的根本原因就是制度因素,不合理的国家政策、贪婪残忍的当政者都会导致民众的贫苦,比如汉武帝时期的土地税是按照土地面积征收的,尽管税率较低,但实际税负却并不低:“田虽三十而以顷亩出税,乐岁粒米狼戾,而寡取之,凶年饥谨,而必求足。加之以口赋更徭之役,率一人之作,中分其功。农夫悉其所得。或假贷而益之。是以百姓疾耕力作而饥寒遂及己也。”

所以,贤良、文学认为如果要让民众富裕起来,就必须首先改革不合理的政治、经济制度,为民众营造一个公平竞争、公正合理的制度氛围。从当时来看就是他们主张的废除盐铁官营,同时要求公卿大夫退回园田,做到让利于民。

2.御史大夫的贫富观

与其说御史大夫等人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不如说他们是实用主义者,因为他们的一切主张都是为了能够实现富国强兵,富民应以富国为前提和基础,所以在二者出现矛盾冲突时,富国是被摆在优先考虑的位置。

因此,从富国的角度讲,御史大夫大力支持盐铁官营。首先,盐铁官营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御史大夫以商鞅在秦国变法图强为例:“昔商君……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因此,由国家对盐铁事业实施垄断,本来由民间获得的利润实现了收归国有,可以帮助解决国家财政资金不足的难题。故“盐铁之利……足军旅之费,务蓄积以备乏绝,所给甚众,有益于国,无害于人。ii”另一方面,盐铁官营的政策还有利于中央政府打击地方豪强,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国家的稳定。御史大夫认为:“夫权利之处,必在深山穷泽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iii”更有吴王刘濞之类的人,借着盐铁经营的巨大利润,积聚自我威望,严重威胁到了中央政府的存在。所以,必须将盐铁经营的权利收归中央,才能打击并兼之徒,减少暴强势力。

再者,对于贫富差别形成的原因,御史大夫等人与贤良文学的观点也大不相同,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各有其特性和专长,贫富全在于个人能力及其努力,即:“道悬于天,物布于地,智者以衍,愚者以困。”大夫还以自己为例进行说明:“车马衣服之用,妻子仆养之费,量入为出,俭节以居之,俸禄赏赐,一二筹策之,积浸以致富成业”,所以,在御史大夫等人看来:“分土若一,贤者能守之;分财若一,智者能筹之iv。”即:贫就是愚者,富就是智者,一切贫富之差都是个人能力施展的结果。所以,御史大夫等人认为国家无需对个人贫富负有任何责任,也不需要对民众贫富差距进行干预。

(二)评析《盐铁论》中的贫富观

在盐铁会议上,辩论双方不仅就富民与富国孰先孰后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而且还分析了造成贫富差别的原因以及相应的政策主张。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双方在盐铁会议上对贫富问题的争论,归根结底都是对于国家财富如何分配进行的探讨。

对于国富、民富问题的讨论,自古有之,国富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实现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而民富则更侧重于提高普通民众的生活质量,缩小贫富差距。理论上来说,国富和民富并不矛盾,恰当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可以实现二者共赢的,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偏差,比如单纯强调富国优先会导致财富过度集中于少数人之手,忽视大多数民众的利益,出现财富差距扩大的危险;一味强调富民优先也会出现财富过度平均,带来平均主义的风险。所以盐铁会议上辩论双方对于富国与富民问题的争论,都有适当之处和不足之处。为了既实现一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又保障社会的公平稳定,一国财政当局必须审慎地运用财政职能。不仅在西汉时期,即使是在现代,国家财富的分配仍然是各国财政领域中的关键性问题。

二、财政的新定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对财政进行了新的历史定位:“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这个定位将财政的作用上升到了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也预示着财政制度的优化转型。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财政制度大体有建设财政、国家财政、公共财政、民生财政这几个称谓。建设财政和国家财政是与国家发展水平较低的现实相适应的,在经济建设的初步阶段,建设财政,尤其是国家财政的确能够较好地发挥财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的大踏步前进,诸如贫富分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一系列社会和民生问题日益严重地摆在面前,于是公共财政、民生财政应运而生。

可以看出,不同的财政制度通常与不同的国家治理制度相联系,并意味着不同的国家治理水平。如今,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适应的财政制度应当使财政在一个公开透明的民主环境下实现高效运行,既承担起提供公共物品的公共责任,又担负起国家治理、社会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使命。简而言之,现代财政制度要以增进财政活动效率,贯彻公平正义为基本目标。

所以,从分配层面来说,今后财政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帮助实现初次分配中的机会公平,但不直接干预财富的初次分配;同时强化其再分配的职能,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和社会保障支出的稳定作用,以更有效地促进结果公平、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财政在解决贫富问题上应当发挥的作用

收入分配职能不是财政所特有的职能,市场本身也具有收入分配职能。市场实施的分配是在社会产品的初次分配過程中,实行遵循经济公平的分配原则,强调付出与回报的对等。而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不单纯体现在对社会产品的初次分配上,更重要的是在初次分配造成社会收入差距的基础上进行再分配,对初次分配形成的不平衡通过一定的财政手段加以调节,使社会的收入分配差距尽可能缩小。

财政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主要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等方式实现。首先,财政可以通过税收手段对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再调节。税收不仅能为国家筹集财政收入资金,还能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和高效的征管手段调节纳税人之间的收入,实现纵向和横向的税收公平。

其次,财政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将筹集的财政资金补贴给那些需要鼓励或需要照顾的人群。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把筹集到的财政资金按照尽可能满足社会公平的思路,对一些需要鼓励和照顾的人群地区或项目进行经济上的扶持,以此来调节实际存在的收入不平衡,这种分配方式不是对初次分配结果的否定,而是对初次分配的调节和补充,在保证市场经济公平的基础上,控制贫富差距,保证和扶持相对贫弱人群的基本生活。

再者,财政还可以通过转移性支出,为社会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财政的转移性支出不直接形成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是单方面的无偿的资金转移。通过这种资金的无偿转移,使一部分资金用于那些生活能力比较弱的,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人群,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水平,保证他们的生活稳定。

另外,对于地区和行业差距,财政还能够通过政府投资的方式来予以调节。将筹集的财政资金投向具有宏观调控效果的行业和项目,能够调节产业结构、行业结构以及地区经济结构,使得全社会的经济朝着健康、有序、均衡的方向发展,给社会收入分配创造均衡的可能。

但应该注意的是,一方面财政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更多地在事后调节,即对初次分配中出现的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予以调节和补充,有一定的时滞性和不充分性,还有可能引起资源配置的损失,对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造成消极影响。另一方面,财政要想充分发挥再分配职能,必须要有稳定充足的财政资金做后盾,因此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以及高效可行的财政收入筹集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

注释:

i陈桐生译注:《盐铁论﹒禁耕》,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53页。

ii陈桐生译注:《盐铁论﹒非鞅》,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69页。

iii陈桐生译注:《盐铁论﹒禁耕》,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51页。

iv陈桐生译注:《盐铁论﹒贫富》,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171页。

【参考文献】

[1]朱义明.《盐铁论》的经济及政治问题辨析[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0(2):132-136.

[2]李兴.《盐铁论》经济伦理思想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3]李一花.财政在国家治理中基础和支柱地位的理论分析[J].公共财政研究,2015(1):49-60.

[4]高培勇.论国家治理现代化框架下的财政基础理论建设[J].中国社会科学,2014(12):102-207.

[5]段龙龙,叶子荣.财政本质“新国家分配论”与国家治理体系下的财政功能转型[J].管理学刊,2016(3):6-12.

[6]戴毅.促进收入公平分配必须强化财政分配职能[J].经济问题探索,2011(4):186-190.

[7]白彦峰,张静.国家治理与我国现代财政制度构建[J].河北大学学报,2016(1):111-118.

[8]陈桐生.盐铁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4.

猜你喜欢
国家治理分配财政
应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级探讨
遗产的分配
一种分配十分不均的财富
绩效考核分配的实践与思考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
县财政吃紧 很担忧钱从哪里来
增强“五种”意识打造“五型”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