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观察

2018-08-07 08:45李红萍
中国民间疗法 2018年7期
关键词:补阳中风缺血性

李红萍

(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中医院,山西 临汾 041600)

中风又称为卒中,在西医中属于急性脑血管疾病,根据病理分型可分为出血性中风与缺血性中风两种[1],其中多数患者的病理分型为缺血性中风。中风患者不仅自身生活质量显著降低,也会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与精神压力,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效果较好。笔者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脱水、降颅压、抗血小板聚集、营养脑神经等内科常规治疗。对于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患者控制血压与血糖。2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组方:生黄芪30 g,川芎、当归尾、桂枝各10 g,桑寄生、赤芍各15 g,鸡血藤20 g,地龙20 g。每日1剂,早晚分服。2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基本痊愈:病残程度0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显著进步:病残程度1~3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评分减少或增加<17%。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23 9,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672 5,P<0.05)。见表1。

表1 两组缺血性中风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64 7,P<0.05)。见表2。

表2 两组缺血性中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讨论

中医认为中风发病与机体内伤积损、情志不遂、外邪入侵等因素有关,脏腑阴阳失调、肝阳暴张、静脉横逆引发患者出现卒然昏仆、半身不遂等症状。临床研究提示,中风常见于中老年患者,由于老年患者机体免疫力低、气血双亏、脏腑功能大幅度衰减,当外界气候出现突然变化时,特别是秋冬季节,患者易受风邪入侵,气血阻滞脑络,引发半身不遂[2]。

补阳还五汤是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代表方,方中生黄芪为君药,可补气祛瘀通络;当归尾为臣药,可活血养血,化瘀补血;佐药为川芎、赤芍,辅助当归尾达活血祛瘀之功;地龙、鸡血藤通经活络;桑寄生补益肝肾;桂枝通经活络。诸药共用,共奏化瘀补血、通经活络之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3],黄芪可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对细胞凋亡具有抑制作用,当归对血小板聚集具有抑制作用,对纤维蛋白的溶解具有促进作用,黄芪当归配伍使用时可逆转患者脑内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保护神经细胞。川芎具有血管扩张、抗血小板集聚的作用,对血栓形成有阻抗作用,有效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抵抗作用。补阳还五汤可使脑梗死病灶有效缩小,对缺血性脑损伤所造成的神经细胞凋亡有抑制作用,可促进神经细胞增殖,从而改善患者预后康复[4-5]。

本研究中,观察组在应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治疗,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应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补阳中风缺血性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Study on 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 profile of serum exosom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PFNA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老年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的临床研究
神奇T恤助力防止中风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偏头痛68例临床疗效观察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
补阳还五汤治疗老年性水肿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