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疫苗焦虑

2018-08-07 08:00
人人健康 2018年15期
关键词:预防接种效价狂犬病

■本刊记者 常 晓

7月,一篇名为《疫苗之王》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迅速疯传。一时间,又把疫苗安全问题推到风口浪尖。

长春长生、武汉生物落入眼帘,狂犬疫苗、百白破疫苗上了头条。尤其这个百白破疫苗,在全国家长中炸开了锅。

百白破是一类免费疫苗,用来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3种比较危重的疾病,必须接种,而被查出有问题的批次高达65万支,数量众多,触目惊心。于是,公众对疫苗安全的信任又一次遭遇了塌方。家长们纷纷翻起了小孩的疫苗接种本,看看注射的是哪家企业的疫苗。

确实,用脊背发冷4个字,已经不足以形容人们的全部感受。众所周知,药品安全举足轻重,而疫苗又是特殊药品,人命关天,更何况是给“祖国花朵”接种,自然引发民众对疫苗安全的恐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相继就疫苗事件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要求:“要一查到底严肃问责,始终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坚决守住安全底线。”“此次疫苗事件突破人的道德底线,必须给全国人民一个明明白白的交代。”

没有真相,就难有信任;没有信任,就没有中国疫苗的未来。本期“头条”,就让我们一起来直击疫苗焦虑,重树中国疫苗的“公信”。

疫苗安全之殇何时休

众所周知,这并不是第一次因疫苗事件而引发的全社会的关注和担忧。事实上,近些年来每隔两三年就会爆发一次疫苗公信力的危机,一再拨动公众的神经。

2013 年年底,连续发生7起新生儿在接受康泰公司的乙肝疫苗注射后的死亡事件,此事件最终被官方认定为“偶合症”,不属于疫苗质量问题。

2016 年,山东庞卫红母女销售问题疫苗案被曝光,震惊全国。此案共批准逮捕涉嫌非法经营等犯罪嫌疑人297人,起诉68人,立案侦查涉及的职务犯罪100人。

这些疫苗事件还都殷鉴未远,这次长春长生疫苗事件甚至还顺带拔出武汉生物制品的疫苗问题,可以说是非常密集了。

目前,长生生物违法违规生产狂犬病疫苗的事实已基本查清。

真相:为降低成本、提高狂犬病疫苗生产率,该企业违反批准的生产工艺组织生产,包括使用不同批次原液勾兑进行产品分装,对原液勾兑后进行二次浓缩和纯化处理,个别批次产品使用超过规定有效期的原液生产成品制剂,虚假标注制剂产品生产日期,生产结束后的小鼠攻毒试验改为在原液生产阶段进行。而为掩盖违法违规行为,企业还有系统地编造生产、检验记录,开具填写虚假日期的小鼠购买发票,以应付监管部门检查。

疫苗,特别是涉及婴幼儿的疫苗,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早前有免疫学家直接称,未经冷藏的疫苗流通“是在杀人”,因为无效免疫可能让那些接种了疫苗后误以为对病毒有了抵抗力的人失去性命。

而这次出事的狂犬疫苗针对的狂犬病发病死亡率近乎100%。对于另一款疫苗百白破而言,主要面向3月龄至6周岁儿童接种,质量安全红线更应守住。只可惜,现实很骨感。

这次幸运不等于下次也幸运

据报道,此次疫苗事件,涉事的狂犬病疫苗和百白破疫苗,前者属于二类疫苗,后者属于一类疫苗。所幸,所有涉事批次狂犬病疫苗尚未出厂和上市销售,全部产品得到有效控制。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不良反应监测数据也显示,近几年注射狂犬病疫苗不良反应未见异常。

据相关发布,此次涉事方长春长生公司生产的狂犬病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万分之0.2,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而涉事百白破疫苗,实际上是去年年底的问题。官方数据显示,被查出有问题的疫苗批次高达65万支,长春产的主要流通到山东,武汉产的主要销往重庆市、河北省。正因如此,许多家长对此非常焦虑,并对孩子已经接种过的疫苗产生质疑。

那么,此次“疫苗事件”接种的人怎么办?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疫苗。

疫苗,是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预防性生物制品。目前,我国疫苗分为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

其中一类疫苗是免费的,家长可以在预防接种单位免费接种。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当前,适龄儿童可免费接种的疫苗即一类疫苗共11种,包括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麻风疫苗、A群流脑疫苗、乙脑疫苗、甲肝疫苗等。接种后,预防的传染病可达12种,包括结核病、乙型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甲型病毒性肝炎等。

二类疫苗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含一类疫苗成分的二类疫苗,比如进口乙肝疫苗、乙脑灭活疫苗、五联疫苗等;另一种是其他二类疫苗,比如狂犬病疫苗、水痘疫苗、流感疫苗等。

此次事件中让家长们炸开锅的百白破,正是一类免费疫苗。国家药监局公告显示,百白破疫苗的主要问题是检验时发现“效价测定”项不符合规定。

有专家介绍,和其他药品一样,有效性和安全性也是疫苗的两大基础。“效价指标不合格,带来的后果是,可能影响免疫保护效果,但对人体没有危害。”

疫苗效价指标代表疫苗的有效性,无菌等指标代表疫苗的安全性。效价指标不合格是指疫苗中有效抗原成分的含量低于标准范围,表明疫苗的保护效果不够,与安全性是不同的两个方面。

效价指标不合格不会增加安全性风险。疫苗效价降低,不意味着就失去保护作用。每个人对疫苗抗原的反应并不一致,有些人即使对少量的疫苗效价也能产生足够的免疫应答。此外,由于百白破联合疫苗每人需在不同时间连续接种4剂,1次疫苗效价不足并不代表保护作用丧失。

一般来讲,疫苗在出厂时,其保护系数都要高于正常标准。儿童家长或监护人可以查看儿童预防接种证上的百白破疫苗接种记录,与公布的疫苗生产企业和批号进行对照,判断是否接种了相应批号的不合格百白破疫苗。如果确定,可以结合孩子接种的次数和批次情况,向当地疾控部门或接种单位咨询,看是否要继续补种。

至于家长们担心的接种问题疫苗后,会不会给孩子身体带来什么危害,疾控专家表示:

实际上,疫苗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局部的红肿,热痛、发热、过敏等,一般都比较轻微。疫苗产生不良反应,多发生在接种后的24~48小时内,后期再发,或者产生后遗症的可能性很小。

打捞疫苗公信,就要绝杀“妖怪们”!

“现在最担心的是这种焦虑和对疫苗的不信任无限蔓延,事实上,如果家长拒绝给孩子接种,其比接种低效价疫苗的危害要大的多得多。”

在调查采访过程中,很多专家学者向记者反复强调了他们的担心。

确实,没有疫苗的日子,是人类健康史上黑暗的一段时间,瘟疫横行,很多流行病致残致死。

公元6世纪、14世纪和19世纪末,曾爆发过3次鼠疫大流行,死亡1.4亿人,大大超过一二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在18世纪,欧洲天花蔓延,死亡人数高达1.5亿人以上。

正是由于疫苗的出现,全球每年有数百万可能发生的病例得到预防。

1980 年天花被消灭之前,全世界有60%的人口遭受天花的威胁;在天花患者中,超过1/4的人因病死亡。1988年以后,全球脊髓灰质炎感染下降99%,据估计,约500万人免于瘫痪。2000~2007年,全世界麻疹死亡率下降了74%。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没有哪一种预防性卫生干预措施会比免疫更具成本效益。预防接种自发明以来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是目前公认的最成功、最具成本效益的卫生干预措施之一,安全性也优于治疗用的药品。

不过,安全不等于没有不良反应。疫苗以极小的剂量作用于人体,其产生的不良反应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发热以及接种局部皮肤的红肿热痛等;

第二类是与免疫机制有关的过敏反应;

第三类是减活疫苗中活细菌或病毒造成的感染。

前两种不良反应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就像感冒发热一样是机体在抵御细菌或病毒,多数无需处理或可以对症处理即可自愈。第三类不良反应因疫苗性质不同而不同。

不可否认,预防接种确实存在风险。不过,我们不能因为小概率的风险,就忽视预防接种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巨大健康收益。毕竟这是个别企业的不自律行为,不宜把整个行业一棒子打死。

目前国家之所以能将百日咳、白喉和新生儿破伤风控制在较低水平,靠的就是极高接种率。另外,国家药监局的监测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国家药品抽检计划共抽检疫苗产品944批次,合格率99.6%,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疫苗非常安全。所以,大家没有必要过分恐慌,更不应拒绝一切接种。

疫苗是人类对抗传染性疾病最有利的武器,足够多的人接种疫苗,才能够形成广泛的、有力的防御。

事情发展至今,并不意味着此事画上了句点。如今,长生生物股价接连下跌,市值蒸发近百亿,这是民众对其信誉和形象的“投票”。在此,我们也希望职能部门能看懂民意基石:中国疫苗要靠质量说话,违规者要付出他们付不起的代价,“妖怪”们必须被赶出疫苗这个关涉天地良心的市场,疫苗监督必须事事有详细的交待……这些要求应该是国家疫苗安全的底线。

7月22 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一查到底,方可纾解疫苗焦虑》。评论称:对于问题疫苗,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每次事件中找到问题根源。要看在疫苗的生产、销售过程中,是不是还存在监管漏洞?如何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链条监管,形成疫苗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如何加强处罚力度,让企业不想、不能、不敢有违法行为?不仅要严肃追责涉事药企,更要规范市场秩序,完善监管制度,避免类似事件再次上演。

关于疫苗,您或许还关心这些——

★进口疫苗与国产疫苗有什么区别?

答:无论国产疫苗还是进口疫苗,都严格按照国家食品药物管理局的要求,进行严格的上市前临床研究,每批疫苗经过严格批签发检验合格后才能上市使用。国产和进口的同种疫苗,在质量标准、安全性和使用上没有明显差别。有些疫苗只有进口的没有国产的,或只有国产没有进口的,可以互通有无。

★近年来,国外很多地方出现误解、质疑甚至拒绝疫苗的“疫苗犹豫”现象,如何看待?

答:疫苗犹豫就是在疫苗服务可及的情况下拒绝或延迟接种,其发生原因有多种。在一些国家宗教和信仰是主要原因,还有就是疫苗价格,或担心疫苗安全性,或对疫苗知识不了解,以及接种便利性和疫苗可及性存在问题。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害怕接种后出现的反应,害怕接种疼痛,或接种人员服务不好。

★对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家长应如何应对?

答: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发生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后,家长应按照接种人员指导,对较为轻微的全身性一般反应和接种局部的一般反应,进行常规处理;对接种后现场留观期间出现的急性严重过敏反应等,应配合医生进行紧急抢救。对于其他较为严重的AEFI,建议及时到规范的医疗机构就诊。对于全身性一般反应,受种者发热在≤37.5℃时,应加强观察,适当休息,多饮水;受种者发热>37.5℃或≤37.5℃并伴有其他全身症状、异常哭闹等情况,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猜你喜欢
预防接种效价狂犬病
情绪效价的记忆增强效应:存储或提取优势?
加强预防接种管理对儿童预防接种的影响
关注!新冠病毒疫苗预防接种不良反应问答
打败狂犬病
应用HyD在仔猪断奶早期可提高维生素D的效价
一例非典型性猪伪狂犬病的诊治
藏犬狂犬病的防治体会
湖南:开启预防接种“掌上时代”
狂犬病Ⅲ级暴露规范化预防处置实践
如何提高抗生素效价管碟测定法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