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政策下的农村精神残疾患者家庭脱贫研究与探讨

2018-08-07 08:17闻运
商情 2018年28期
关键词:脱贫精准扶贫

闻运

[摘要]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推行,各贫困地区相继出台并实施了产业化扶贫、医疗卫生扶贫等一系列措施,但与其他贫困人群相比,精神残疾患者由于存在认知、情感和行为障碍S-~ii的原因而无法从事正常的生活和社交活动,由此导致精神残疾患者家庭脱贫面临特殊困难。针对精神残疾患者家庭脱贫所面临的特殊性,应通过社会保障来兜底、加大农村精神残疾患者家庭教育救助力度等举措来帮助他们如期顺利实现脱贫。

[关键词]精准扶贫 农村精神残疾患者 脱贫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同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的座谈会上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精准”。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也提出要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并提出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以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围绕“精准扶贫、不落一人”总要求,湖北省委、省政府也先后制定和颁发了《关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等一系列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的文件和措施。

一、研究背景及某村精神残疾患者情况

精神残疾是指各类精神障碍持续一年以上未痊愈,存在认知、情感和行为障碍,影响日常生活和活动、无法进行社会参与的残疾,其中精神分裂症所占比例最大。1993年全国7个地区精神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显示,精神疾病总患病率为13.47‰,估计全国有各类精神病患者1600万人左右,其中2/3在农村。因此,在中央“精准扶贫、不落一人”总要求下,了解他们的家庭现状和脱贫需求,并由此采取有针对性的脱贫帮扶举措,已经成为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该建档立卡贫困村地处大别山腹地的革命老区,自然资源贫乏。截止到2015年12月,精准识别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共有56户129人。在贫困户中,精神残疾患者共有19人,占贫困人口的14.7%。根据我国的精神残疾分类标准,8人为二级精神残疾患者,他们生活不能自理,生活长期、全部需要他人监护;11人为四级精神残疾患者,基本可以生活自理、与人交往、从事一般的工作、学习,仅偶尔需要环境提供支持,但在交流沟通方面面临的障碍较多,在理解交流、与人相处方面面临中度障碍。

二、该村精神残疾患者生存状况

(一)该村精神残疾患者生活质量较低

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精神残疾存在误解,同时,精神残疾患者所患的疾病导致他们的行为举止不适应社会,常易触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成规。因此,就形成了一种偏见与歧视。这种歧视使精神病患者即使康复后也难以平等地融入社会,在就业、婚姻等问题上有很多障碍。相关研究表明,超过80%的精神残疾人家庭表示其经济状况“有些困难”或“十分困难”,而绝大部分受访家庭对未来是否能够脱贫致富表示“不抱希望”。据调查,该村19位患者中只有16人生活偶尔可以自理,3人生活完全无法自理;19位患者的个人年均纯收入不到1000元,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二)该村精神残疾患者家庭负担沉重

家庭负担是指精神病患者因患病给家庭造成不良影响,是疾病负担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病为慢性疾病,病程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目前尚无法根治,需要长期,甚至是终生服药治疗或维持治疗,且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相关研究表明,有95.3%的精神病患者处于中青年段,中青年成为精神疾病的高发年群体,中青年是家庭的经济支柱,他们的患病也必然构成家庭的间接经济损失。因此,精神病所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消耗均较高,必然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使家庭长期处于经济紧张状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受家庭经济条件限制,该村19名精神残疾患者很少主动治疗或根本不进行不治疗。

三、现有的脱贫帮扶政策对精神残疾患者贫困家庭脱贫特殊性识别度不足

(一)现有的产业化扶贫难以让精神殘疾患者贫困家庭实现增收

现有的产业化扶贫主要是建立健全政府、市场主体、农户等互为一体的产业精准扶贫机制,通过建立贫困对象与市场主体利益联动机制,以提高贫困家庭自身造血功能。但在现实中,我们发现由于精神残疾患者本身及患者家庭自身的局限性,产业扶贫政策和措施难以真正有效地帮扶精神残疾患者贫困家庭实现脱贫。首先,产业化扶贫政策本身的配套措施不完善。根据我们的调查,现有的农村贫困家庭对产业化扶贫的意愿主要集中于农业产业中的畜牧业、种植业、水产业和林特业,但启动资金从何而来、产业化过程中的风险防控、产品销售渠道等配套举措的缺失极大地限制了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包括精神残疾患者贫困家庭发展农业产业的意愿。其次,受制于精神残疾患者的缺陷,不具备充分就业条件,精准扶贫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合作经营、技能培训扶贫、安排就业等就业培训和就业对接服务难以真正有效地开展。

(二)医疗卫生扶贫

随着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普及,精神分裂症伴精神衰退也列入了大病补偿中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报销支付特殊病种,但在现实中由于家庭贫困和社会存在的歧视与偏见,精神残疾患者往往要承受经济、精神双重压力,同时,精神残疾又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疾病,大部分病人需要长期服药巩固治疗,大多数家庭难以承受,这就造成精神残疾患者因此90%以上的患者不能按有效疗程治疗。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该村这19名精神残疾患者几乎没有接受过精神疾病方面的专业治疗。

随着精准扶贫的实行,该地区卫计部门在当地推行了精准扶贫医疗救助,主要采取了对医疗救助对象开展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和将贫困户因病住院就医费用实际报销比例提高到90%以上等医疗卫生扶贫措施,但此健康体检仅针对常规性项目,无法使精神残疾患者真正了解自己的病情,同时3名精神残疾患者极少参加精神疾病方面的专业治疗,住院就医费用实际报销比例的提高对他们来说也就没有实质意义。

四、精准扶贫下的农村精神残疾患者家庭脱贫对策思考

(一)兜底保障农村贫困精神残疾患者的基本生活和医疗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提出对贫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由社会保障来兜底。但现有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将精神残疾患者排出在保障范围之外,大部分精神残疾患者无法获得低保、五保等基本的社会保障服务,因此建议在精准扶贫政策下探索设计专门的精神障碍保障制度,坚持普惠基础上的特惠制度,构筑专门的精神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以此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医疗、康复以及就业等方面的权利,使他们逐步摆脱贫困。如设立精神障碍福利基金以帮扶贫困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庭,在其所在的街道社区或乡镇卫生院开展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项目以及创办精神障碍患者福利企业,以便帮助处于缓解期的患者就业,自食其力,重返社会。但对于病情迁延不愈且无法负担治疗费用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政府应考虑给予直接的财政支持,以保证这类患者能够得到持续有效的康复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加大农村精神残疾患者家庭教育救助力度,消除贫困代际传递

制定贫困户子女教育优惠政策,对农村精神残疾患者家庭实施免费高中教育,完善贫困户大学生学费减免制度。以雨露计划为依托,加大对适龄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农村精神残疾患者家庭子女倾斜支持力度,并在读书期间每年给予补助,引导他们顺利完成职业教育,提素质、学技能,并扶持他们实现稳定就业,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阻断贫困世代传递。

猜你喜欢
脱贫精准扶贫
脱贫攻坚中的媒体担当
全媒联动融入、强化责任担当,把脱贫扶贫作为“走转改”重要抓手
唐县精准发力助推精准扶贫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巴士在线 “脱贫”记
山村“脱贫”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