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工业大学创业型组织的构建与运行

2018-08-07 23:01胡兴志丁飞己余越
高教探索 2018年7期
关键词:慕尼黑学术工业

胡兴志 丁飞己 余越

摘 要:自1995年开始,慕尼黑工业大学启动了“创业型大学”计划。在近二十年的不懈探索过程中,慕尼黑工业大学逐渐形成了以创业服务、创业教育、创业研究于一体,惠及本、硕、博各级各类学生,横跨多学科学习经验及实践经验习得的一体化创业教育体系。本研究从创业型大学的历史渊源及基本内涵出发,理清了创业型大学的基本特征以及学术拆分的基本概念,并在此基础之上详细介绍了慕尼黑工业大学创业型组织的基本框架及其运行机理,以期为国内相关高校实现创业型转型提供可供参照的案例。

关键词:创业型大学;创业型大学内涵;创业型组织;学术拆分

一、研究背景

上世纪中后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全球竞争加剧,世界各国高校纷纷面临政府与地方财政所扶持的优先发展项目的制约;与此同时,部分国家的高等教育相继迈入大众化阶段,各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屡攀新高。受上述因素的综合影响,世界范围内的大学大多面临生均拨款降低的窘境。在这种背景下,希拉·斯劳特(Sheila Slaughter)笔下的学术资本主义(Academic Capitalism)应运而生,高校相开始从事获取外部资金而进行的市场的或类似市场的活动。[1]这些活动的最终结果引发了各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创业型大学(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开始走上高等教育的历史舞台。

始建于1868年的慕尼黑工业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t München)是德国最为古老的工科院校之一,隶属于德国理工大学联盟(TU9-Universit ten),是目前德国乃至欧洲最为成功的工业大学之一。因其卓越的创业精神和优异的教学与科研质量,德国科研联合会(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DFG) 于2006年和2012年连续两度授予慕尼黑工业大学“精英大学”(Eliteuniversitt)的称号。[2]自1995年开始,沃尔夫冈·A·赫尔曼(Wolfgang A.Herrmann)校长开始掌舵慕尼黑工业大学,此后经过数年的艰辛努力最终确定了该校“科学型、国际型、创业型”(Scientific,International,Entrepreneurial)的办校理念。[3]2002 年,在巴伐利亚发动机制造厂股份有限公司(Bayerische Motoren Werke,AG,即寶马集团)董事苏珊娜·克拉滕(Susanne Klatten)的资助下,慕尼黑工业大学成立了慕尼黑工业大学创业中心(UnternehmerTUM)。[4][5]2006年,慕尼黑工业大学将创业型大学纳入其“未来构想”(Zukunftskonzepte)计划的核心战略。[6]

二、创业型大学的概念与内涵

(一)创业型大学的基本概念

英语里的创业(Entrepreneurial)一词是创业者(Entrepreneur)一词的形容词,最初的释义是“负责戏剧管理或戏剧创作的相关人员”。Entrepreneur一词最早源于古法语中的Entrepreneur一词,意为承办人或承包人,意即“负责承担或管理的相关人员”。大约从1852年开始,英语里的Entrepreneur一词与现在的创业有了直接联系,特指“业务经理”(business manager)。[7]

在高等教育领域,创业型大学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1995年,亨利·埃茨科维兹(Henry Etzkowitz)等人在对大学、工业界、政府之间的三维螺旋关系进行分析时首先使用了这一概念。[8]此后,亨利·埃茨科维兹和伯顿·克拉克(Burton R.Clark)陆续对创业型大学的概念、产生机理及普通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基本路径进行了分析(如表1所示)。

从亨利·埃茨科维兹和伯顿·克拉克两人对创业型大学的相关阐述可以看出,创业型大学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创业型组织:埃茨科维兹和伯顿·克拉克都强调创业型组织在创业型大学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性,埃茨科维兹笔下的“循环影响”强调创业型大学应“协助建立并领导新型组织,以实现促进创新的共同目的”;克拉克所谓的“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指出“创业型大学的成功转型需要促使其本身成为一个创业型单位”,不仅如此这种“创业型单位(即组织)”还应“一个系接着一个系接着一个系、一个学院接着一个学院地进行改革”以激活传统学术的心脏地带[13]。

创业型网络:埃茨科维兹强调“结合过程”和“跨机构影响”,无论是“结合”还是“跨机构影响”都需要通过“平衡高校、工业界与政府”之间的联系实现,意即要实现创业型转型需要在高校、工业界与政府之间建立网络,形成有助于创业的创业型网络;克拉克描述的“拓宽的发展外围”则是一种“跨越旧式大学的边界,与校外的组织和群体联结起来(如知识转让、版权开发、继续教育)”的网络。

创业型文化:埃茨科维兹明确指出创业型转型的最终结果是鼓励创业型文化在学术界出现;克拉克则试图以“整合的创新文化”来代指创业型文化,他指出这种文化将引导或伴随创业型转型过程中诸要素的发展。

多元化资金支持:创业型大学的产生与此前学术界为筹集风险投资而开展商业化学术研究有关,创业型大学是“知识资本主义”的外部表征形式之一;克拉克明确指出,“创业型大学的形成需要具备较大的财政资源,这些资源的来源是多元化的”。

基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创业型组织是高校实现创业型大学转型的必要条件之一是构建创业型组织,在此基础之上的创业型网络则是高校内部的创业型组织与高校外部组织之间的沟通网络,外部力量(如政府、企业)的扶持通过创业型网络得以实现。结合本研究之目的,本文围绕创业型大学的微观组织(即创业型组织)与宏观组织(即创业型网络)两个层面介绍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创业型组织框架及其运行机理,以期为国内相关高校实现创业型转型提供可供参照的案例。

(二)学术拆分与创业型大学

所谓分拆(Spin-off)是指公司通过创建一个或多个分开上市的独立公司以实现子公司与母公司的彼此分离,达到创业之目的。[14]分拆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将部分资产或相关业务分离出企业的行为,分拆通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资产剥离、股权切离和分立。[15]

学术拆分(Academic Spin-offs)或大学拆分(University Spin-offs,UFOs)是一种特殊的拆分形式,即大学内部利用知识、技术或研究结果展开的商业化拆分成立新公司的过程。[16]学术拆分实现了技术转化媒介和技术商业化媒介,为高校带来直接收入、促进就业、增进高校与当地商业界之间的关系、促进区域经济调整等等。[17]创业型大学与学术拆分之间存在着正式的或者非正式的联系,高校可以拥有一部分拆分后的股权,而拆分则让大学的专利、技术转化为无形资源而得以利用。[18]在典型的学术拆分案例里,公司创始人直接来源于大学,其公司则直接来源于知识转化。

学术拆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恰恰相反,常见的学生拆分往往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19]法布里斯(Frédéric Nlemvo Ndonzuau)等人的研究即将学术拆划分为产生、确定、发起和强化等四个不同的阶段。

三、慕尼黑工业大学创业型组织的构建

(一)慕尼黑工业大学构建创业型组织的愿景

慕尼黑工业大学构建创业型组织的核心目标是通过一体化的创业扶持计划,激励下一代企业家,直面人类所面临的挑战,鼓励创业者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探索出复活自身特色的创业解决方案。为此,慕尼黑工业大学为其学生和科学家提供学习创业基础知识的机会,充分考虑他们在职业生涯中拥有建立自己的企业的机会,努力帮助那些有志于创业的人士开始企业家式的思考和实践。慕尼黑工业大学鼓励参与创业教育的学生发现商机,制定并实施自己的经营理念。[20]

(二)慕尼黑工业大學构建创业型组织的理念

创业是商业、经济学、心理学领域中一个新兴的重要研究领域。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创业型组织构织旨在通过创业研究,增进组织构建者对这一组织的理解。该校针对创业的专门研究的主要侧重于以下两个方面:①创业心理学,主要探讨创业认知和决策生成;②商业组织,新生组织的行为及影响其成功的主要因素。解决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往往需要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理论和方法的知识。针对这一特点,慕尼黑创业研究所组建的创业研究团队是跨学科的,由来自不同背景和资历组成的研究者组成。

慕尼黑工业大学构建创业型组织的最终目标是在积极开展创业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创业实践。这一战略的实施依赖于以下四大支柱:

1.学术拆分

由于研究与商业应用之间存在的代沟,学术研究成果与商业产品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为了促进学术产品的商业化应用,慕尼黑工业大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科研工作者通过有效拆分(Efficient spin-off)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创业方案。慕尼黑工业大学依据有效拆分基本原理拟定了一体化的创业项目扶持流程(如在图2所示)。在这一过程中,该校不仅重视科研成果的学术拆分,更重视这一过程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事实上,学术拆分不仅揭示了该校对创业实践的扶持流程,而且揭示了上述流程中发生的三大转变,即:①将研究结果转向拆分;②科研人才转化为创业型科学家;③普通企业成长为成长型企业。[21]

在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学术拆分流程中,有许多创业经验丰富,且能够提供咨询的科学家、研究者和学生,他们都有实践创业理念或实施创业项目的经验,足以提供个性化的创业启动咨询。慕尼黑工业大学邀请的专家中,有很多成就卓越的企业家,他们会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为创业者提供咨询服务。优秀的创业理念最终源于创业者的发现,慕尼黑工业大学在发现创业理念的过程中起了有效指导研究的作用。为此,慕尼黑工业大学创业研究所遴选出未来价值将会提升的四个研究领域,优先予以扶持,这四个领域包括:①信息和通信技术;②医疗技术;③清洁技术;④生命科学。[22]

2.创业网络

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创业教育不仅惠及慕尼黑地区规模宏大的工业,他们的政治合作伙伴、科研合作伙伴也将在这一实践获益,慕尼黑工业大学以及上述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构成了庞大的创业网络。[23]

3.创业研究(创业的最佳实践方法)

关于创业的最佳实践方法的研究是慕尼黑工业大学创业研究的核心,该校的创业研究主要围绕四个领域进行,即:①创业者如何做决定;②如何解释情感在创业中扮演的角色;③如何保护高校的智力发明;④创业者如何从事社会性资助工作。

4.创业精神的文化

由创业精神产生的创业文化为慕尼黑工业大学优化对创业型组织的扶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引导着慕尼黑工业大学创业教育的发展。

上述四大支柱紧密围绕有效学术拆分流程展开,共同构成了慕尼黑工业大学一体化创业计划发展战略(如图3所示):

(三)慕尼黑工业大学一体化创业教育组织的构建

围绕上述四大支柱,慕尼黑工业大学先后创建了慕尼黑工业大学创业中心(UnternehmerTUM)、慕尼黑工业大学科研与技术转让中心(The Department of Technology transfer at TUM,TUM ForTe)以及慕尼黑工业大学创业研究所(TUM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Institute),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体化创业教育组织。

1.创办慕尼黑工业大学创业中心全面领导创业教育

2002 年,慕尼黑工业大学创建了创业中心,主要服务于慕尼黑工业大学创业者的创新创业。从最初的创业理念阶段到创业增长阶段,该中心都将为创业者和创业企业提供独特的基础设施、创新方法以及强大的行业网络内专家和投资者的相关经验。除此以外,该中心还为创业者或创业企业提供实际性援助以及资金援助。[24]

2.创办慕尼黑工业大学科研与技术转让中心全面拓展创业领域

为引导慕尼黑工业大学科研成果经由学术拆分流程促进创业实践,慕尼黑工业大学设立了慕尼黑工业大学科研与技术转让中心负责技术创新的转化,帮助该校科研工作者履行其社会承诺。[25]

3.創办慕尼黑工业大学创业研究所以研究促进创业实践

创业是商业、经济学和心理学领域中一个新兴的重要研究领域。为帮助创业者更好地开展创业实践工作,慕尼黑工业大学专门设立了慕尼黑工业大学创业研究所用以探寻创业的最佳实践方法。该研究所的主要研究目标是发现这一领域基本规律,提高创业者对创业组织的认知。

慕尼黑工业大学创业研究所的研究工作中,有一个部分是从心理学角度展开的,用以探讨与创业有关的认知过程和决策的产生过程;另一个研究从商业领域出发,试图了解年轻组织的行为及影响他们创业成功的主要因素。由于上述问题的解决源于不同学科的背景知识(如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自然科学),需要使用这些知识之间的交叉理论和方法,所以创业研究所是跨学科的,由来自不同背景和资历组成的研究者组成。[26]

在上述组织的基础之上,慕尼黑工业大学还建立了用以协调具体创业事务的创业组织结构(如图4所示),组织内部各成员各司其职,共同推进创业组织发展。

(四)慕尼黑工业大学一体化创业教育网络

1.慕尼黑工业大学一体化创业网络框架

经过近20年的努力,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创业教育体系已经围绕内部创业者展开的囊括校内外科学工作者、工业界、校友、投资者在内的庞大创业网络,惠及慕尼黑工业大学及慕尼黑地区工业合作伙伴、政治合作伙伴、科研合作伙伴(如图5所示)。

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创业网络让所有有志于创业的潜在企业家都能够从这个网络获益:

作为创业网络代表的每一位教师都将为创业活动助力,成为创业者的榜样;

科研顾问在创业启动过程中提供技术及研究的合理建议,并与来自工业界和科研界的专家建立联系;

慕尼黑工业大学拓展慕尼黑地区经济中心对于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一些业内人士争当慕尼黑工大的企业导师。

2.慕尼黑工业大学一体化创业网络的运行

为协调创业网络内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实现利益平衡,慕尼黑工业大学在已有的科研与技术转让中心的基础之上,还专门设立了研究合作法律事务办公室(TUM Legal Office,Research Collaboration)。慕尼黑工业大学科研与技术转让中心制定一系列的专门规范,以规范该校科研和技术成果的转化流程,如用于规范专利转让流程的《慕尼黑工业大学专利规范(TUM Patentpolitik)》[27]。当创新创业实践与现有的标准协定相符时,科研与技术转让中心可直接与相关群体签署相关协议;当创新创业实践不符合既有标准协定时,则由研究合作法律事务办公室负责拟定关于协定的相关信息,处理相关法律事务(如图6所示)。

四、慕尼黑工业大学创业组织构建对我国高校构建创业型组织的启示

回顾慕尼黑工业大学创业型组织框架及其特点,不难发现,在近20的创业型组织构建实践中,该校创业型组织框架已经有了自身特色:

围绕学术拆分流程扶持一体化创业扶持;

建立专门的创业组织(如创业中心、科研与技术转让中心等)促进创业型转型;

通过创业研究促进创业型组织构建;

制定创业制度规范并通过专门的研究合作法律事务办公室协调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的相关法律事务;

利益相关者协同参与的创业组织(即创业网络)。

当前,创业型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29],部分高校虽有了创建创业型大学的目标,但创业型组织尚未建立或是已有了一些创业组织但尚不健全。总结慕尼黑工业大学创业型组织架构特点,可以为我国高校构建创业型组织提供如下启示。

(一)明确创业型组织构建目标

构建创业型组织的最终目标是推动创业实践。无论是着眼于创业扶持的创业中心,还是专注于创业研究的创业研究中心,抑或者协调创业实践中法律事务的研究合作法律事务办公室,其目的都是围绕推动创业实践。创业组织的建立,要为庞大的创业网络的有序运行提供组织保障。

(二)贴合创业实践的组织特色

拆分是创业组织实现创业重要途径之一,紧密学术拆分流程建构创业型组织的建制特点与创业者的创业流程相吻合,能够实现对创业者创业活动各阶段的一体化扶持,更为有效地促进创业实践。

(三)以创业制度规范创业实践

制度规范是创业实践的制度基础,切实规范了创业实践流程。创业者创业实践的规范有序进行应由相应的组织(如技术转让中心、法律事务办公室等)拟定创业规范,这些组织同时还应确保规范的持续有效施行。

(四)以创业网络拓宽创业渠道

创业网络是大学与校外利益相关者沟通的主要媒介,是实现创业型转型,跨越旧式大学边界与校外组织和群体联结起来的必由之路。创业网络的规模直接关系到创业资源的供给,千方百计拓展创业资源、拓宽创业渠道形成创业网络,是高校实现创业型转型的核心工作之一。

五、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从创业型大學研究领域著名学者关于创业型大学基本内涵的描述中总结出了创业型大学的基本特征,即同时具备“创业型组织”“创业型网络”“创业型文化”和“多元化资金支持”等特点。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介绍了“学术拆分”的基本概念,并紧密围绕创业型大学的创业型组织与创业型网络两个层面介绍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创业型组织框架及其运行机理,为我国高校向创业型大学转型提供了鲜活案例。由于研究精力有限,本研究的对慕尼黑工业大学创业教育的相关领域研究并不深入。展望未来,尚可对该校创业组织理念、创业研究内容、创业文化营造机制进行探究。

参考文献:

[1]希拉·斯劳特,拉里·莱斯利,著.学术资本主义:政治、政策和创业型大学[M].梁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98.

[2]Gemeinsame Wissenchaftskonferenz (GWK).Die Exzellenzinitiative[EB/OL].[2015-10-20].http://www.gwk-bonn.de/themen/wissenschaftspakte/exzellenzinitiative/.

[3]TUM Board of Management.TUM Board of Management[EB/OL].[2015-10-20].http://www.tum.de/en/about-tum/our-university/tum-board-of-management/.

[4]UnternehmerTUM.Wegbereiter Für Gründer Und Innovationen[EB/OL].[2015-10-20].http://www.unternehmertum.de/about-us.html.

[5]Susanne Klatten.Wikipedia[EB/OL].[2015-10-20].https://de.wikipedia.org/wiki/Susanne_Klatten.

[6]Roland Bloch,Andreas Keller,André Lottmann,Carsten Würmann (Hrsg.).Making Excellence:Grundlagen,Praxis und Konsequenzen der Exzellenzinitiative-Vorwort[M].W.Bertelsmann Verlag,Bielefeld,2008:93.

[7]Entrepreneur.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EB/OL].[2015-10-20].http://www.etymonline.com/index.php?term=entrepreneur&allowed_in_frame=0.

[8]Henry Etzkowitz,Loet Leydesdorff.The Triple Helix--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A Laboratory for Knowledge Based Economic Development[J].Easst Review,1995,14(1):14-19.

[9]Henry Etzkowitz,Andrew Webster,Christiane Gebhardt,et al.The Future of the University and the University of the Future:Evolution of Ivory Tower to Entrepreneurial Paradigm[J].Research policy,2000,29(2):313-330.

[10]易高峰.崛起中的创业型大学:基于研究型大学模式变革的视角[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16.

[11]Henry Etzkowitz.The Norms of Entrepreneurial Science:Cognitive Effects of the New University–industry Linkages[J].Research Policy,1998,27(8):823-833.

[12]Burton R.Clark.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New Foundations for Collegiality,Autonomy,and Achievement[J].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2001,13(2):9-34.

[13]伯顿·克拉克,著.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8.

[14]Harvard Law School Forum o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Financial Regulation.2015 Spin-Off Guide[EB/OL].[2015-11-05].http://www.wlrk.com/files/2015/Spin-OffGuide2015.pdf.

[15]王正斌,洪安玲.公司分拆行为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5(1):95-98.

[16]Fabrice Pirnay,Bernard Surlemont,Frédéric Nlemvo.Toward a Typology of University Spin-offs[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3,21(4):355-369.

[17]Marina Van Geenhuizen,Danny P.Soetanto.Academic Spin-offs at Different Ages:A Case Study in Search of Key Obstacles to Growth[J].Technovation,2009,29(10):671-681.

[18]Johansson M,Jacob M,Hellstrm T.The Strength of Strong Ties:University Spin-off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Historical Relations[J].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5,30(3):271-286.

[19]Frédéric Nlemvo Ndonzuau,Fabrice Pirnay,Bernard Surlemont.A Stage Model of Academic Spin-off Creation[J].Technovation,2002,22(5):281-289.

[20]Entrepreneurship at TUM.Technische Universitt München[EB/OL].[2015-10-20].http://www.tum.de/en/tum-business/entrepreneurship/.

[21]Help for start-ups.Technische Universitt München[EB/OL].[2015-10-20].http://www.tum.de/en/tum-business/entrepreneurship/start-up-support/.

[22]Help for start-ups.Technische Universitt München[EB/OL].[2015-10-20].http://www.tum.de/en/tum-business/entrepreneurship/start-up-support/.

[23]Entrepreneur Networking.Technische Universitt München[EB/OL].[2015-10-20].http://www.tum.de/en/tum-business/entrepreneurship/networking/.

[24]UnternehmerTUM[EB/OL].[2015-10-20].https://www.unternehmertum.de/index.html.

[25]TUM Technology Transfer.Technische Universitt München[EB/OL].[2015-10-20].http://www.tum.de/en/tum-business/technology-transfer/.

[26]TUM und UnternehmerTUM erffnen Entrepreneurship Center.TUM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Institute[EB/OL].[2015-10-20].http://www.tum.de/die-tum/aktuelles/pressemitteilungen/kurz/article/32402/.

[27]TUM Patentpolitik.TUM ForTe[EB/OL].[2015-10-20].https://www.forte.tum.de/fileadmin/w00bgt/www/Patent-_und_Lizenzbuero/patentpolitik.pdf.

[28]Technische Universitt München.TUM Research and Commercial Cooperations[EB/OL].[2015-10-20].https://www.tum.de/fileadmin/w00bfo/www/Wirtschaft/Broschueren_Kooperationen/130318_TUM_CCC_Forsch-Wirt_Brosch-en.pdf.

[29]鄒晓东,陈汉聪.创业型大学:概念内涵,组织特征与实践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 (3):54-59.

猜你喜欢
慕尼黑学术工业
绿色之城——慕尼黑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慕尼黑应用科学大学简介
啤酒节畅饮
工业人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4.0”之思考
学术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