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种源苦楝苗期生长性状变异研究

2018-08-08 05:57陈丽君刘明骞廖柏勇陈晓阳
广东农业科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苦楝冠幅种源

陈丽君,刘明骞,廖柏勇,陈晓阳

(1.华南农业大学试验中心/农事训练中心,广东 广州 510642;2.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博物馆筹建办公室,广东 广州 510642;3.广东省森林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苦楝(Melia azedarach)又名翠树、楝树、紫花树、森树等,为楝科楝属落叶乔木[1],分布于中国、韩国、日本、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等地,欧洲、美洲也有栽培。苦楝在我国分布广泛,分布于18°~40°N,自南向北横跨热带、亚热带、温带,长期地理隔离和自然选择,可能形成苦楝不同的地理生态类型[2]。苦楝生长速度快、木材材质优良、纹理美丽,易加工,可用于家具、建筑、农具、船舶、乐器等方面,亦耐烟尘、能大量吸收有毒有害气体,是优良的城市及工矿区绿化树种,也是我国南方四旁绿化常用树种[3-4]。近年来,对该树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育苗技术[5-6]、生理抗性[7-8]、分子遗传[9-10]及药用[11-12]等方面,对其遗传改良方面的研究较少。

苗期试验是早期选择的重要途径之一,前人对杉木、文冠果等树种的研究表明,将苗期观测结果作为早期选择指标是可行的[13-14]。本研究对10个不同物候分布区[15]的10个苦楝种源苗木生长性状进行观测和分析,研究不同种源苗期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初步选择苗期生长优良的种源,为其种资质源保护及遗传改良提供依据[16]。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华南农业大学苗圃,该地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20~22℃,极端低温-0.3℃,极端高温39.1℃。年降雨量约1 720 mm,平均相对湿度77%,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夏季长、霜期短等特征。地貌为变质岩为主的台地,海拔30~50 m,土壤为红壤,用腐熟的牛粪和腐殖质做基肥。

1.2 试验材料

供试10个不同物候区[13]的10个苦楝种源分别来自海南三亚、广东兴宁、广西钦州、广西梧州、福建建瓯、江西南昌、安徽利辛、安徽歙县、陕西浦城、河北邯郸,各采种地的地理和气候因子见表1。

表1 供试苦楝种源采种点地理位置与气候因子

1.3 试验方法

2012月9 月于沙床育苗,11月初种植于大田,采取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种源15株,分3个区组,1.0 m×1.5 m种植。2013年11月中旬苗木停止生长时,观测株高、地径、冠幅(东西、南北向平均值)、树干通直度(1为主干通直,2为主干稍弯曲,3为主干明显弯曲)、侧枝长(取倒数1、2、3枝平均值)、分枝数(有顶芽),共计6项。

随机抽取10个种源的30粒果核、30粒种子,观测不同种源的果核长、果核宽、种子长、种子宽,观测果核单果棱数、果核单果种粒数。

1.4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 2007、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式中,F为方差分析的处理与机误均方比。

式中,SD为标准偏差,MN为平均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源苦楝苗木生长性状的差异分析

对不同种源苦楝苗木生长性状进行分析和多重比较[18],结果(表2)显示,种源间在6个性状上的变异系数为12.31%~68.11%,除通直度外,其他5个苗木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明显。株高、地径、冠幅、侧枝长上的变异幅度分别为158.17~322.38 cm、27.44~45.96 mm、139.79~234.54 cm、47.65~72.01 cm;广西梧州种源生长量较大,上述4个性状值分别为322.38 cm、44.18 mm、234.54、72.01 cm,安徽利辛种源生长量较小,分别为158.17 cm、30.76 mm、141.17 cm、47.65 cm。分枝数的变异幅度最大,广西梧州种源的分枝数最多,是分枝数最少的河北邯郸种源的9.70倍。总体来看,广西梧州、广东兴宁、海南三亚和江西南昌等南方种源生长较快,安徽利辛、陕西蒲城、河北邯郸等偏北方种源生长较慢。

表2 不同种源苦楝苗木生长性状及多重比较

2.2 不同种源苦楝苗木生长性状方差分析

经方差分析可知,苗高、地径、冠幅、侧枝长、分枝数5个苗木生长性状种源间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表3),表明其选择潜力较大。通直度差异不显著,说明苦楝不同种源通直度差异较小,在苗期以通直度选择优良种源较难。从表3还可看出,侧枝长种源遗传力较高,达65%以上,除通直度外,其他生长性状的种源遗传力也超过45%,说明苦楝苗木生长性状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控制。

表3 不同种源苦楝苗木生长性状方差分析

2.3 不同种源苦楝苗木生长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

对苦楝6个生长性状和采种地的地理、气候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4)表明,株高与地径、冠幅、侧支数、侧枝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地径与冠幅、分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年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通直度呈显著负相关;冠幅与分枝数、侧枝长、年降水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年均温、无霜期呈显著正相关,与纬度呈显著负相关;通直度与其他性状都不明显相关;侧枝长与年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年均温、无霜期呈显著正相关,与纬度呈极显著负相关。

表4 不同种源苦楝苗木生长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系数

2.4 不同种源苦楝种子性状和苗木生长性状相关性分析

苦楝不同种源种子性状和苗木生长性状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5)表明,苦楝种子、果核与苦楝1年生苗木苗高、地径等相关性均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除种子宽外,苗高、地径和冠幅与种子及果核绝大多数性状相关系数均为正值,分枝数与种子及果核绝大多数性状相关系数均为负值。

表5 不同种源苦楝种子性状和苗木生长性状间相关系数

2.5 苦楝苗期速生种源选择

对苦楝苗期6个生长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第一主成分特征值为3.821,贡献率为63.69%,其特征向量所凝聚的生物学信息主要是株高、地径和冠幅,相关系数分别为0.950、0.947和0.958,由于苦楝株高、地径和冠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因此以株高为标准对苦楝优良种源进行筛选。最终从10个种源中筛选出梧州、南昌、兴宁、歙县4个种源,从所选的优良种源来看(表6),株高大于平均株高12.34%~46.70%,地径大于平均地径3.71%~29.69%,为苦楝优良种源的选育提供参考。

表6 苦楝优良种源及其苗期生长性状

3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1 0个种源苦楝的主要生长性状差异较大,变异系数为12.31%~68.11%,除通直度外,苦楝种源间的主要生长性状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表明种源的选择潜力较大,为该地区优良种源的选择提供可能。种源间在苗高生长性状上,生长最快的广西梧州种源是生长最慢的安徽利辛种源的2倍;地径生长最快的江西南昌种源是生长最慢河北邯郸的种源的1.67倍;冠幅生长最快的广西梧州种源是生长最慢的陕西蒲城种源的1.69倍;侧枝最长的广西梧州种源是侧枝最短的安徽利辛种源的1.51倍;最多分枝数的广西梧州种源是最小分枝数的河北邯郸种源的9.70倍。在苗高、冠幅等方面广西梧州种源均表现较好,可作为重点选育种源。总体来看,广西、广东、海南等南方种源生长普遍较快,而安徽、陕西等偏北方种源生长较慢,但广西钦州、福建建瓯种源生长比安徽歙县慢,地理趋势并不明显,表现出随机变异现象[19]。

对不同种源苦楝种子性状和苗木生长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均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通过种子性状对苦楝苗期优良种源进行筛选是不可靠的。

对苦楝11个数量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株高与地径、冠幅、分枝数、侧枝长极显著正关;地径与冠幅、分枝数极显著正相关,与年降水量显著正相关;但株高和地径与地理因子无显著相关,与陈羡德等[20]得到苦楝幼林的树高、胸径、材积与纬度呈负相关略有不同,需进一步增加种源数目及观测年份以便得到更加精准的结论。随年降水量的增多,地径增大,这与陈羡德等[20]、何霞等[2]的研究结论符合。

在对苦楝种源株高和地经的遗传力进行估算的基础上,对10个苦楝种源进行选优,以株高为标准,最终从10个种源中筛选出梧州、南昌、兴宁、歙县4个种源,从所选的优良种源来看,株高大于平均值12.34%~46.7%,地径大于平均值3.71%~29.69%。

猜你喜欢
苦楝冠幅种源
不同施肥种类对屏边县秃杉种子园林木生长的影响
峨眉含笑
刍议香合欢形状特性及生长差异
施肥对三江平原丘陵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中龄林单木树冠圆满度影响
苦楝不同种源生长分析及优良种源选择研究
不同蒙古栎种源苗期生长差异及优良种源选择
不同地理种源闽楠生长差异及优良种源选择
小村
苦楝子与川楝子的比较鉴别
基于无人机高分影像的冠幅提取与树高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