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筑就通衢小康路

2018-08-09 01:26卞瑞鹤张国清通讯员
农村.农业.农民 2018年15期
关键词:农村公路河南交通

本刊全媒体记者 卞瑞鹤 张国清 通讯员 宇 娇

农村奔小康,基础在交通。在中原大地,一条条蜿蜒前行的农村公路,为偏僻沉寂的乡村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撑起了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新期盼、新希望。

道路通则百业兴。路,承载着一代代国人托举民生的期望。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第40个年头,承载着乡村发展、农民致富的农村公路,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铿锵脚步,在广袤无垠的农村大地上伸展蔓延,并与无数乡村一起实现了“蝶变”。

催生乡村蝶变

站在海拔1000多米的寺坡山村向下望,雪后的山路蜿蜒盘旋,宛若一条玉带系在山间。

寺坡山村位于河南省新安县北部山区。全村人世居山顶,几乎与世隔绝,世代吃尽苦头。“出村请大夫得半天,开了药方再去抓药又得半天,碰到急病,叫天天不应。”

绝壁纳春风。2014年,河南“四好农村公路”开建。一年时间,6米宽、2.5公里长的盘山路直通村头。盘山路还引来了“金凤凰”。自然风光优美的寺坡山村被旅游开发企业看中,投资1.5亿元打造美丽乡村。

在中原大地,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像一条条“血管”,唤醒沉睡的村庄,催生乡村的巨变。

同样是一场大雪,如果放在20多年前,寺坡山村的王宏文“要抱着脚脖子哭”。

“1996年以前,俺村基本不通路,大家伙儿两年喂一头猪,到年关还得七八个人抬下山去卖。”王宏文说,鼎盛时期寺坡山村有800多口人,交通闭塞逼得大家只好外出谋生,到前几年仅剩下400多口人。

从“封闭”到“开放”,转机在2013年。那年,寺坡山村列入国家传统古村落名录。隔一年,一声“开山”炮响,小山村“开了窍”。传统古村落道路修建扶持资金40万元,当地政府又追加投资320万元,升级改造原有道路。几个月后,崭新宽阔的乡间公路宛如一条舞动的巨龙,将穷山村与外面的世界连在了一起。

路通了,商机来了。寺坡山村与文化旅游开发企业合作,打造以古宅为特色、传统文化民宿山居为内容的旅游区。景区务工、开农家乐,村民们稳稳吃上了绿色无污染的“旅游饭”。

在新安县磁涧镇礼河村,曾经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农村路,如今也变成了乡亲们的致富路、幸福路。

“村路硬化到地头,公共交通到村头,游客民宿到门头”,农村公路的改造提升,让礼河村的樱桃、李子等水果卖出了名堂,这个村也变成了河南乃至全国出名的富裕村。

“原来这路瞎得很,都是土疙瘩路,一下雨都是那稀泥糊涂,车都下不来,游客来这一看,路这真坏,人家扭头都走了。但是现在不一样了,路都修到咱这地边了,樱桃成熟之后俺直接摘下来,开着车,到水果批发市场里面直接都卖了,地里剩下的樱桃,游客来了还能采摘,基本上一年下来赚十来万应该是没问题。”礼河村果农李添开心地说。

随着改革开放农村公路建设的大力发展,一条条路面平坦、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农村公路,变成了便民路、产业路、扶贫路、旅游路、电商路。围绕“公路+电商”,新安县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

新安县境内一条条风景优美的农村公路,是河南农村公路建设的一个缩影。从2014年至今,河南农村公路累计完成投资350亿元,建设里程3.8万公里,1.2万个行政村的出行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了通往乡镇和行政村道路通畅的目标。围绕建好、管好、护好、营运好的“四好”标准打造农村公路,截至目前,总里程已达23万公里,总量位居全国第二。

2017年8月24日,在山东省临沂市召开的全国“四好农村路”养护现场会上,河南洛阳新安县、南阳宛城区和商丘宁陵县成功入选了首批“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河南省交通运输厅也作为典型代表在会上作了经验交流。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奔小康,路得先通畅。作为发展的“加速器”,交通,尤其是农村公路在脱贫攻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不让农村因交通而掉队

对于广大农民群众来说,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农村公路经历了10多年比较长的发展历程,在这中间既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也遇到了很多困难。

我国大规模开展农村公路建设,是从2003年开始的。当时为了落实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交通部党组提出,“修好农村路,服务城镇化,让农民兄弟走上油路和水泥路”。

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在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集中力量加快农村公路发展,组织实施了乡镇和建制村通达、通畅工程。所谓通达就是先把路通起来,通畅主要是修油路和水泥路,让它更方便地走交通工具。另外开展了一些专项工程,比如扶贫公路、农村渡改桥、危桥改造、乡村客运站点建设等,当时做到路通车通,让农民跟城市居民一样,能够享受到均等的公共服务。经过10多年的努力,农村交通面貌确实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交通基础设施具有很强的先导作用,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改一条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

河南省洛宁县Y012寨金线

“在许多贫困地区,农村公路是最基础甚至是唯一的交通方式,也是最重要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河南省交通运输行业专家表示,“互联网+”的发展如火如荼,为贫困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越是在这个时候,就越需要交通基础设施发挥“主动脉”和“加速器”的作用,为农村新兴产业发展形态提供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农村公路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让“四好农村路”建设来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交通运输部提出:“小康路上,绝不让任何一个地方因农村交通而掉队。”2015年5月,交通运输部印发了《关于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实现“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的总目标。

河南省委、省政府紧跟党中央令旗,按照交通运输部的安排,率先在“建好”上发力,启动了“三年行动计划乡村通畅工程”,进一步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

随后,河南省交通运输厅结合河南实际,制订出台了相关工作方案,明确了“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的创建标准和验收奖励办法。对创建达标的县(市、区)给予300万元的养护资金奖励。

新旗帜引领新方向,新思路需要新实践。河南省交通运输部门认真落实中央和交通运输部的要求,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农村地区出行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

“十二五”期间,河南农村公路累计完成投资399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3.5万公里,改造危桥20万延米。深入开展建设质量年活动,严格落实质量责任追究制、“七公开”制度,建设质量不断提升,县乡公路项目优良率达80%以上。

此外,重点加强交通扶贫攻坚力度。5年间,秦巴山、大别山两个片区共建设县乡道1718公里、通乡和通村油路889公里,圆满完成了国家既定“十二五”时期集中连片交通扶贫建设任务。

“农村公路好比是连接高速公路主骨架的毛细血管,是直接服务于农村,造福于农民的基础设施。”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公路管理局农村公路管理处处长韩军强表示,加快农村公路网络的建设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消费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让公路变得更美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民有所盼,交通就有所应。从“村村通”工程,到“三年行动计划乡村通畅工程”,成为河南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的黄金时期。

“2007年左右,河南开始了‘村村通’工程建设,道路的建设标准是3.5米宽。”韩军强告诉记者,但是现在农民生活条件好了,私家车多了,一些原有的农村公路就显得窄了,已不能满足农民的出行要求。“这两年新修、翻修的‘村村通’公路,至少要建4.5米宽。”

可是,路建好了,如果不好好维护的话,没过几年就会坏。怎么办?河南的农村公路建设,已不再单纯满足于道路畅通,开始想办法怎么把公路养护好,让公路变得更美。

修路及养护是一项长期而艰辛的工作。2009年成品油税费改革后,全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环境、条件均发生了明显变化,河南也不例外。国家要求以财政资金为主解决普通公路的建设投入问题,但是各地财政资金不足成为大问题。

为此,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加强法治建设,破解资金难题。于2010年10月1日颁布实施《河南省农村公路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规定了省、市两级政府分别列支不低于年度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和1.5%的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养护工程。

《条例》的出台,成为河南农村公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从2012年起,省级财政连续6年按照《条例》规定的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的比例,足额列支农村公路养护资金8.53亿元。各级财政列支养护资金不仅实现了从无到有“零”的突破,而且基本形成了制度化。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河南市县两级财政按照本级公共预算收入1.5%比例累计到位农村公路养护资金78.7亿元,约为“十一五”时期的10倍。为河南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河南省交通运输厅还全力推进乡镇农村公路管养站建设。目前,河南2068个乡镇(含有管养农村公路任务的办事处)已全部建立农村公路乡镇管养站,实现了乡镇100%建站的目标。

为发挥“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引领作用,2015年以来,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先后制定印发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公平考评机制,明确每年按照“优中选优”的原则从考核达标的创建县中评出最多不超过10个示范县,并给予300万元专项养护资金奖励。

谋当前,利长远。在制度日趋完善、政策频频出台的几年里,截至2016年年底,河南农村公路列养率达100%,经常性养护率达70%;路面技术状况中等路以上的比率达75%。

打开致富门,走上康庄大道

路修得好不好,老百姓说了算。

济源市承留镇卫福安村,位于太行王屋山区,盛产瓜果蔬菜,距离市区直线距离不过20公里。

但就是这20公里山路,却曾经是当地村民难以跨越的“天堑”,好东西运不出去,老百姓只能眼睁睁看着蔬菜烂在地里。

从20世纪90年代起,当地政府连续掀起三轮农村公路建设高潮,一个个小山村重新焕发生机。卫福安村的无公害瓜果蔬菜一车车运出大山,有些还通过电商销往省外地市。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虽然过时,但理不过时。”村党支部书记周备武说,瓜果蔬菜已经成为村里的一张金字招牌,客商直接把车开到地头收购,仅西瓜一项每年人均就增收3000元。

农村迈进电商时代,货运物流能否跟上步伐?配合“四好农村公路”建设,河南108个县(区)已建成并运营农村物流中心50多个,各地结合当地产业特点,奇招频出。

新乡卫辉市探索出“县级货运站+乡村站点”模式,打造了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内黄县探索“县级商贸仓储中心+乡村商贸网点”模式,以物流园为核心,与豫北地区300多家农产品加工制造业和商业企业合作,建立了1500个农村终端服务站点,每年安排运输车辆5000余辆次,配送下乡商品15万吨,回收农产品25万吨。鄢陵县探索了“区域特色农产品集散地+生产专业户”模式,花卉配送直达北京、天津、上海、云南及港澳台等地,年均花卉运输量在20万吨以上。

车在画中行 摄影/涂白松

货运提运力,客运提品质。河南为解决农村客运末端“最后一公里”问题,通过农村客运绕行、延伸,新开农村客运环线等形式进行兜底保障,通过开通赶集班、学生班等形式解决了周期性出行需求;在客流较少、开通班线较为困难的地区,还开通了电话预约班,车辆上门服务。

农村群众纷纷表示:出门就上车,下车就到家,再不用为出门难坐车发愁了。

河南省交通运输厅主要负责人表示,河南的交通事业正在经历从“有没有”“足不足”向“好不好”的转型升级。“四好农村路”为全面提高农村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通达性提供了有力抓手,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带去了人气、财气,也为党在基层凝聚了民心。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伴随着一条条宽敞平整的“四好农村路”伸向田间地头,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各族群众打开了致富大门,走上了康庄大道。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美好蓝图变成现实,河南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目标也将不再遥远。

猜你喜欢
农村公路河南交通
交通运输部:预计今年累计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15万公里
繁忙的交通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小小交通劝导员
关于农村公路经济创新的思考
三问农村公路
农村公路的建设与养护须多管齐下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