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值得定律”在中学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2018-08-10 09:28陈静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26期
关键词:心理效应

陈静

【摘要】“不值得定律”作为一种心理效应,用之得当能在学校教学工作中产生巨大的作用。本文从教师与学生两个层面入手,把握“不值得定律”的实际应用,为中学教育工作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不值得定律 中学教育工作 心理效应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6-0057-02

“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持敷衍了事的态度。这样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所以只有符合人们内心意愿的事,他们才会满怀热情去做。那哪些事情值得做呢?一般而言,这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个人价值观;二是自我个性;三是现实处境。

一、“不值得定律”在中学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一)教师层面

1.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方面

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方面重要组成,其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因此,我国教育部和财政部一直重视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培训工作,希望通过此途径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就比如“国培计划”。然而尽管政府鼓励教师参与“国培”,但通常一些学校和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有些老师是“被参与”,应付了事,有些则直接拒绝。究其原因,是教师们往往持有一种心态,认为教师培训不过是一种形式,对教学技能提升价值不高,对其工资增长意义也不大,也就是说培训在他们眼里是“不值得”做的事情。

然而从现实意义来看,如果培训工作落到实处,针对教师的教学技能、个人品德修养进行强化,这无疑对提高我国教师专业化水平是有作用的。那么,如何应用“不值得定律”来分析教师不愿意参加培训的问题?从影响事情是否值得做的价值观和现实情境因素入手就是:改变教师对培训价值的认知,让教师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以及从培训的具体内容出发,让教师在“感到培训切合自身的需求,能够促进自身发展”这样的现实情境下,发自内心地接受培训和喜爱培训,使培训质量得到保证,这样便有利于我国整体教育质量提高。

2.教师对待学生态度方面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分数往往成为老师判定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因此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见到有部分老师对优生嘘寒问暖、对差生则冷落甚至歧视的现象。因为老师通常会认为差生在学习上不用功,将来也并不会有什么作为,只要没做太出格的事,是“不值得”费力气去管的。但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理念下,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才是教师们教书育人的根本目标。这种全面发展不仅包括智力方面,还包括精神、道德、情感、体魄、创造能力等方面。从“不值得定律”入手,要改变老师不公平对待学生的情况,就要使他们意识到每一个有个性有志向的学生其实都是一块值得雕琢的璞玉,只要老师用足够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去培育他们。千里马遇伯乐才成其为千里马,如果老师想做伯乐,就要将目光放在学生人格的完善上,而不拘泥于分数,这样那些所谓“差生”身上某些异于常人的禀赋才能发挥出来,继而在社会的每个角落发光发热。

3.教師对待学生课外活动态度方面

在中学教育阶段中,高中生压力是最大的,尤其是毕业班。在即将高考这种生死存亡的关头,老师在看见学生在做与学习无关的课外活动时,多半是教导学生少花时间在“闲事”上,多背书练题。的确,在多数老师看来,毕业班学生生活中应该只有教师、寝室、食堂这“三点一线”。殊不知,学生压力本来就大,长期一成不变的生活更会给学生造成一个封闭、紧张的环境,这样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让老师认识到劳逸结合的重要性,学习效率的提高最需要的是清醒敏捷的头脑,所以适当的休息、娱乐是值得的,它能减轻学习压力,带给学生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是提高各项学习效率的基础。

(二)学生层面

1.学习方面

学生的主要工作是学习。根据“不值得定律”,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觉得学习是值得做的事情,他们才会愿意做,而且会尽力做好,这包括课堂学习,作业完成以及大大小小的考试。应用到实践中就是,第一: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当然这不能局限于考上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这一类现实需求,还要从理想、人自身品性修养的高度让学生从内心喜爱学习,把学习变成他们的兴趣而非负担,让他们从价值观和自我个性上认可学习;第二:从学生最现实的需要来说就是老师在布置作业时有针对性,作业反映近阶段学习,学习的内容在作业和考试的试题中有所体现,这会让学生有成就感,觉得自己做了值得做的事,这样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也会明显增强。

2.班级管理方面

一个出色的班级,除了班主任的有序管理之外,还需要一个严谨优秀的班委组织负责班级日常工作的开展并担任老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班委组织是否优秀关系到整个班集的学风、纪律和凝聚力。但是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我们发现他们对这类工作逐渐失去兴趣,会认为班委工作耽误时间还不讨好,而对班级事务不上心、不愿参与班级管理。这样会在整个班级造成懒散的氛围,让这个集体失去活力和凝聚力。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老师要尽量让班上每个人都有事可做,都负责班级事务的某一个部分;其次,在任务完成后,老师应该尽快对组织人员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觉得自己的付出是有人看到的、是值得去做的事。此外,老师在安排工作时要尽量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让每个同学都有适合自己做的事情,这样完成工作他们才会更有积极性。

3.课外活动、兴趣培养方面

现代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所以在培养学生时应该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智力发展水平为他们未来的发展道路提供方向指导,并非一定要去挤高考这座“独木桥”。因此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论自身是否爱好学习,都应该培养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这样可以开阔视野,培养敏捷思维,培养有个性的人才。但是在现代大众教育的流水线加工方式下,多数学生变成了规规矩矩、连自己寻找兴趣爱好的能力都已失去的“产成品”,这并不利于培养个性化人才。要改变现状,学生要明白:兴趣是学习的兴奋剂(这里的学习不专指知识的学习,还指其他爱好),如果你的学习与你的价值观或者个性激烈冲突了,那便证明不是你的价值观发生了偏差就是这种学习其实并不值得你做。从价值认知上来看,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不应该只会学习,丰富多彩的文艺和体育活动对学习压力的缓解,对个体的性格、体质发展都是有利的,是值得做的。从自我个性上来看,如果部分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那他们尽管可以另辟蹊径,选一条高考外的万千道路,开辟自己的广阔天地。

二、结语

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时候,人的心态与行为都必定受到他人影响。心理学的目的在于科学的描述、解释、预测乃至控制人的行为与心理,而在影响、控制人的心理这一方面,心理效应的实践应用必不可少。在学校中,教师作为教育者,应掌握常见的心理效应,并将其应用到自我提升与教学实践中,以产生积极效果,为学生、学校乃至社会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王中华.当前民办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问题与对策[J].教师发展论坛,2014(7):8-10.

[2]王甫荣.教学工作中注意的技巧——不值(下转150页)

(上接57页)得做定律[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5dac3b0102v66p.html.

[3]孙世杰,周国华,梁伟.怎样的教师培训最有效?[N].江苏教育报,2013(8).

[4]王甫坚.激发学习兴趣学好初中物理[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6:8.

[5]陈金阳,赵启文.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工作页结构设计的思考[J].职教视点,2014:28-29.

猜你喜欢
心理效应
浅谈心理效应在教学管理中的巧用
心理效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善用心理效应提升高职生就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