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明创新之燎灸法

2018-08-10 10:26张西翠王新明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13期

张西翠 王新明

摘要 燎灸法,将针与灸巧妙结合,对多种疾病治疗效果显著,且操作简单方便,安全环保。

关键词 王新明;燎灸法;针灸新疗法

王新明主任医师在临床中对“燎灸法”进行创新,治疗多种疾病临床疗效甚好,得到患者及临床医师的一致认可及好评。笔者有幸师承学习,试将此燎灸法简单介绍如下。

燎灸法概述

燎灸法,使用火针(或圆利针),以75010酒精消毒局部,用酒精灯将针尖灼烧至发红,对准施灸部位,一触即可,可连续操作。根据不同的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等病症,在施灸部位燎灸时间较长,触按也较重;对较表浅的疾病,如带状疱疹、痤疮等,燎灸时间较短,触按也较轻。

燎灸法特点:燎灸法使用火针(或圆利针),却与火针不同。火针需要穿透皮肤,而燎灸法不需穿过皮肤,患者疼痛小、创伤小、易于接受;燎灸法又与艾柱直接灸法相似,二者都是用火力直接接触皮肤施灸。因为其触及皮肤时间短,甚至一燎即可,所以称作燎灸法。

燎灸法优点:燎灸法点灸的面积小、时间短、操作简单、相对安全,克服了艾柱灸操作复杂、容易烧伤起泡的缺点,尤其是燎灸法不冒烟的特点,在空间局限的诊室或病房中施灸不会污染周边环境,操作极为方便。

燎灸法的作用:直接灸灼于腧穴或病灶上,从而调动患者自身防卫系统的能力,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具有祛湿逐寒、消肿散结、搜风通痹、开窍启闭、消炎止痛、清热解毒、温经通络、活血祛瘀、回阳补气、补虚泻实等作用。

燎灸法的治病范围:燎灸法治疗非常广泛,无论虚证实证、寒证热证,在里在表,都有治疗作用。常治疗慢性咽炎、失音、扁桃体肿大、带状疱疹、痤疮、三叉神经痛、面痛、网球肘、腱鞘炎、痛风、颈椎病、强直性脊柱炎等病证,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燎灸法操作方法

针具:火针(或圆利针)。

取穴:根据疾病辨证选穴,以阿是穴为主。

操作:用75%酒精消毒施灸局部,用酒精灯将针尖灼烧至发红,对准腧穴快速的点灸,一触即可,可连续操作。燎灸处会有小块烫伤,很快即形成暗红色的结痂,10 d左右其结痂可自行脱落,一般不会留下瘢痕。

注意事项:灸后注意保持燎灸处清洁、干燥,防止感染。若继发感染,用外科方法处理即可。

病案举例

患者,女,21岁,西安某大学学生。首诊日期:2016年7月13日。主诉:面部反复出现痤瘡3年,加重3个月。现病史:3年前因学习压力大,情绪不定引起,经反复用中西药(药名不详)内服、外涂,治疗效果不佳。检查:患者整个面部油腻,密布粉刺,下颌及双颊较严重,以暗红色丘疹及脓疮为主,总病灶数大约在70个,两侧面颊均可见新旧不一、大小不等f约l cm×2 cm,2 cm×2 cm)的炎性皮损,色鲜红。诊断:寻常痤疮。

治疗及效果:就诊后,使用燎灸法当日燎灸约10处,治疗结束后即刻感到颜面轻松舒适。后1次/d,每次选10~15处较大丘疹、脓疱,使用燎灸法共治疗6次,面部粉刺基本消退。停止治疗后,嘱其调适情绪,养成良好的饮食起居习惯,忌辛辣肥甘厚腻。1个月后患者面部皮损基本消退,恢复正常肤色。后续观察3个月未见复发,肤色红润光泽。

按:燎灸法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活血祛瘀、温经通络之功;直接作用于病灶;较针刺法操作方便,一燎即止,患者容易接受,所以效果好;凡各种皮肤肿块、疔疖、疱疹、痣疣等,用燎灸法直接作用于其上(但不穿皮)都能使肿消痛止。本案患者之痤疮,乃因学习压力大导致情绪不宁,肝郁化火,灼伤阴血,则阴虚火旺,面部皮脂腺分泌亢进,毛窍阻塞,瘀热蕴而成毒,发于颜面。通过燎灸,凉血散瘀,清热解毒,降脂化浊,疏肝调肝,共治疗6次后,丘疹基本消退,脓疱干枯。

体会

此燎灸法由灸法演变而来,具有灸法的基本作用。《素问·皮部论》说:“皮者,脉之部也。”十二皮部位居人体最外层,是机体的卫外屏障,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当机体卫外功能失常时,病邪可通过皮部深入络脉、经脉以至脏腑。灸法通过其火热之力刺激皮部,疏通络脉与经脉、加强与脏腑气血的沟通和联系,增强人体的防病能力,促进疾病的愈合能力。现代实验研究也证实,灸法对提高机体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有着显著的效果[1]。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针刺和灸法各有所适宜的病症。而现代实验研究证明,针刺和灸法的治疗作用具有相似性,但又有差别:针刺具有更强的抗炎止痛作用,而灸法则具有更好的温热效应和增强免疫作用,两者配合,效果优于单纯针刺或单纯灸法[2]。此燎灸法,将针与灸巧妙结合,通过烧灼火针(或圆利针)并点灸腧穴(或病灶处阿是穴),将热力直接作用于皮部施灸,疏经通络、调和气血,以激发经气、祛除病邪、扶助正气,从而调动体内积极因素,增强机体的防病治病能力。相较于普通灸法,作用则更直接、更强大。

参考文献

[1]周骞,常小荣.灸法对免疫调节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医文献杂志,2009,9(4):51.

[2]狄忠,林咸明.针刺、灸法的作用特点及配合应用的优势[J].中医杂志,2013,54(21):1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