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2018-08-10 09:28潘向艳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26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兴趣作文

潘向艳

【摘要】《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课外阅读,受到空前的重视。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如何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进行了阐述。一是阅读应从兴趣出发,使学生爱上阅读。二是注重课内外的阅读结合,提高阅读的效率。三是有效的阅读该与作文相结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课外阅读 兴趣 课内外 作文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6-0210-01

一、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潜在的成功因素。只有当学生对阅读发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倾心投入,“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进而达到“渴学”的境界;反之,则行此而意彼。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首要的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兴趣,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以身示范,引发阅读兴趣

教师的示范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常常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其实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又何尝不是“有其师必有其生呢”?

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先进行自读自悟,躬身实践后,才能够体会学生读懂文本、读通文章的艰辛与乐趣。在整个阅读活动中,教师始终和学生同阅读、共进步,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互为启发,共同品味,促进学生更为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

(二)协助选材,激发参与兴趣

学生有兴趣,大量阅读,广泛涉猎,是一件好事,证明在兴趣的引导下,他们已经主动地去阅读、去吸收、去积累,但实践发现有的学生有兴趣却不会选择材料,为自己选的文章不能引发大家的积极探讨,而苦恼不已。因此在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量时,还要避免学生“挖到篮子里就是菜”,要帮助学生把好选材关。

1.书籍要适合学生年龄特点。比如说中、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实践经验,在学校中也学习了一定量的科学知识,所以他们的认知能力会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向其推荐的读物也应随之而变化。像童话作品《安徒生童话》,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等,而低年级则选择推荐寓言故事、短篇童话之类的书籍。

2.书籍要适合学生个性特点。个性是作为个体的人所体现出来的全部心理特征的总合。比如:性格内向的学生给他们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科学家成才的故事《爱因斯坦传》、《李四光》等;性格外向天性好动的学生,向其推荐英雄保家卫国具有战斗场面的读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林海雪原》等。

3.书籍要与现实生活相贴近。小学生由于视野还不开阔,生活经验不足,对于离自己生活比较远的事物兴趣还比较淡薄,因此向小学生推荐读物一定要与现实生活比较贴近。

(三)多维练习,促发思考兴趣

要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进行课外阅读,就不能给学生心理造成负担。学生往往会对阅读产生畏惧,很大程度上是畏惧文后的练习。但基于学生还缺乏一定理解能力,教师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获得深刻感悟,就要加强引导,在自己先行感悟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交流的兴趣。待学生形成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后,再逐渐放手。

1.生活型阅读练习。生活处处皆语文。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材(文本)无非是个例子。”以文本这个例子作为一个“点”,“辐射”生活现象,为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提供“最近发展区”。

2.想象型阅读练习。想象,是创造力的翅膀,是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而设计练习题中的“布白”是指在阅读练习中留有余地,让学生在利用想象填补空白的过程中,追求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为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创设情境。这种提问理念同样适用于设计阅读练习题。

3.评价性阅读练习。宋代学者陆世仪曰:悟处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学会评价则可作为培养、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的途径之一。

二、举一反三者,博学;举己得三者,多学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要注重与课堂教学的结合。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叶圣陶先生“举一反三”的目的相契合。课堂上,教师教给了学生“举一”的能力,要结合课外阅读进行“反三”,把课堂习得运用于阅读实践,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一)以张力为桥,进行延伸阅读

文本张力存在是必然的,只是针对不同经历和资质的学生大小不同罢了。适当的张力有助于激发学生与文本在对话欲望,但张力过大或过小都会阻碍与文本的顺利对话。学生要不觉得太难读不进去,要不觉得太简单,不屑于一读。这两个问题都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以作家为线,进行交互阅读

教师还可以运用作家不同文本之间的交互联系,通过一系列的文本的拓展阅读,来奠定学生的前理解。比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后,我们开展了“走近安徒生”的集体阅读活动,借助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所激起的阅读期待,引领孩子们系统阅读安徒生的童话集。

三、“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课标》提出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寫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阅读训练是一项综合训练,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注重读写结合,帮助学生在提高理解感悟能力的同时,提高写作能力。

(一)课内精心设计,读写即时结合

为了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构段谋篇方法,语文教材中编写了很多典型的构段谋篇方式的课文,例如:《海底世界》三、四自然段的总分式,《美丽的小兴安岭》全篇的总分总结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常见的段式结构,掌握组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规律,再趁热打铁引导观察与文本相联系的事物,学习迁移运用,让初始习作的学生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写出结构比较完整的文章。

(二)课外广泛积累,读写隐性结合

读写结合不仅包括在课堂上的读写“即时结合”,还应包括古人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等长期结合。阅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积累语言,提高认识,丰富阅历,体验情感。因此,这一过程不可能是短期完成的;而习作主要是表达,表达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只有积累丰厚,表达才能顺畅——所谓“厚积薄发”。读写结合只有建立在广泛而深入的阅读基础上,才能有更丰富的内涵,更强大的生命力。

读常常会引发写的冲动。当读到动人处时同学们经常会在日记中不约而同地写读后感,仿佛如梗在喉、不吐不快。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读与写的积极性。、大量的读是写的基础,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往往是整体的、综合的、模糊的,写作水平的提高常常是大量阅读之后的突变与提升。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标解读》2017版.

[2]《小学语文教师》2009年第11期.

[3]《小学教学研究》2009年第4期.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兴趣作文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