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括约肌侧位切断术治疗慢性肛裂的效果与手术技巧

2018-08-11 01:50黎仕兴
现代仪器与医疗 2018年4期
关键词:后位侧位肛裂

黎仕兴

肛裂行肛门括约肌切断术能够降低括约肌张力、增加血流、促进组织愈合,其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等优势已得到广泛认可[1],但目前临床关于术中行侧位切断还是后位切断尚存在争议[2]。我科采用侧位切断治疗Ⅱ期、Ⅲ期肛裂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13年7月至2017年4月拟于我院接受肛门括约肌切断术的162例慢性肛裂患者。入选患者均符合《肛肠外科手术学》中慢性肛裂诊断标准及手术适应证[3],排除合并直肠癌、直肠息肉者,以及合并心、脑、肝、肾等脏器严重病变者。在获取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征得患者知情同意后,使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别纳入侧位组、后位组,各81例。侧位组Ⅱ期35例、Ⅲ期46例;后位组Ⅱ期39例、Ⅲ期42例,2组患者年龄、病程、临床分期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案

侧位组患者取截石位,行骶管麻醉,于截石位6点方向肛门皮肤线与肛门白线间作一0.5~1.0 cm横向切口,自内括约肌纤维部分肌纤维下方潜行分离至齿线处,将其自切口挑出、切断,合并前哨痔或肛乳头肥大者行同期切除。搔刮肛裂溃疡面,切口缝合2~3针,仔细检查明确未见活动性出血后,将油纱条置入切口,创面外敷料加压包扎。术后24~48 h排便,便后给予高锰酸钾坐浴,外用马应龙痔疮膏,每日换药至痊愈[4]。

后位组使用双叶肛门镜将肛管扩开,使肛管上裂口暴露,沿裂口处齿线向肛门缘方向作一放射状切口,切除裂口并将齿线以下纤维化的内括约肌、纤维结缔组织适当切除,修剪切口边缘,适当扩肛,合并前哨痔或肛乳头肥大者行同期切除。此后处理同侧位组。

1.3 疗效判断

1)便血症状评分[5]为0分:无出血;1分:量少,仅便纸带血;2分:便时带血,单次出血量≤10 mL;3分:便时滴血或喷血,单次出血量>10 mL;2)便秘症状评分[6]为0分:大便正常;1分:大便干燥或排出费力;2分:大便数日1次,便干,排出不畅;3分:大便干燥或排出困难,需使用药物方能维持排出大便。3)临床疗效判断标准[7]为治愈:疼痛、便血等临床症状消失,裂口愈合;好转:临床症状较术前减轻,裂口缩小;未愈:临床症状未减轻或较术前加重;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恢复情况

侧位组切口愈合时间、肛门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后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3~7 d VAS评分均较术前下降,同时点组间比较,侧位组VAS评分均低于后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恢复情况比较(d,x±s)

2.2 症状改善情况

2组患者术后7 d便血症状、便秘症状评分均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点侧位组与后位组便血症状、便秘症状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便血、便秘症状评分变化比较(分,x±s)

2.3 疗效及并发症

2组患者临床有效率均为100.00%,侧位组治愈73例、好转8例,后位组治愈70例,好转11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侧位组术后发生切口血肿2例、切口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70%;后位组术后发生直肠粘膜穿透2例、切口血肿3例、切口感染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64%。侧位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后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侧位组1年复发率为4.94%(4/81),低于后位组的11.11%(9/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肛裂是指症状持续8周以上的肛管齿状线以下皮肤溃疡肿胀和纤维化[8],相对于药物治疗、指法扩肛而言,内括约肌切断术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已逐渐成为慢性肛裂外科治疗的首选术式[9-10]。

内括约肌痉挛被认为是引发肛压升高、肛管皮肤缺血的主要原因,因此,内括约肌切断术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达到治疗目的[11]。然而,由于肛管后正中以纤维韧带组织为主,血供较差且创面愈合缓慢,患者术后瘢痕形成风险较高,严重者可出现“锁洞”畸形[12]。因此,近年来临床一直在寻求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在后位切断术的基础上,有学者提出肛门括约肌侧位切断术思路,该术式不仅能够有效解除内括约肌痉挛、降低肛管内压,还可同时减轻原裂口受力,并通过避开肛裂创面,提高手术安全性[13-14]。得益于上述优势,本研究侧位组恢复时间更短、术后疼痛评分更低,且复发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均处于较低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有报道显示,内括约肌切断可造成应激性排便失控发生风险大幅上升[15],故一般而言,术中建议保留括约肌组织上1/3部分,并将下2/3部分全层切开,即术中应严格避免括约肌全切[16]。对于内括约肌下段肥厚患者而言,术中可适当延长切断长度,但也需避免离断过长所致外括约肌深部损伤,以防止肛门失禁发生[17]。本研究侧位组术后并发症以切口血肿、切口感染为主,考虑与麻醉和扩肛时小血管损伤有关,故术中可酌情开展红外线局部照射,以促进淤血吸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18]。此外,术后坐浴同时具有清洁肛门、缓解括约肌痉挛、改善疼痛等多重作用,且有助于创面感染的预防。

猜你喜欢
后位侧位肛裂
论后位继承制度的适用价值与立法构建*
SPECT双探头前、后位显像分别测量腮腺功能的比较研究
骨质疏松合并腰椎退行性病变的骨密度检查体位
小儿鼻骨侧位X线摄影中头部固定带的制作与应用
30例肛裂手术临床治疗分析
侧位横移转纵移喂梁在架梁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外括约肌皮下部离断术治疗肛裂50例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肛裂防治中的运用
改良肛裂切扩术治疗肛裂60例报告
侧位距骨第一跖骨角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