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尽其妙 蔚然成声
——《风花雪月》作品分析

2018-08-13 13:18黄晓丰
黄河之声 2018年11期
关键词:谱例演唱者作曲家

黄晓丰

(云南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风花雪月》是一首独具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艺术歌曲,作品由业原与吴渝林作曲,谢维耕作词。该作品以借景抒情的创作手法,通过对云南大理自然风光的描绘引出了别情依依、缠绵悱恻的细腻情感,影射了游子难离故土的复杂情绪以及对家乡深深的眷恋。

一、《风花雪月》文本分析

《风花雪月》没有使用民歌常用的五声音阶调式体系,而是采用了西方的大小调式,复二部曲式。“复二部曲式的艺术表现上的美学特点是:对比着两种不同的形象和情绪,它们只有出现先后的差别而没有主次之分”[1]。该曲的两个部分并非都由全新的音乐素材构成,但其音乐主题却各具特色,使相同的音乐素材在两个部分表现出了不一样的美,其中包括节奏、速度、题材、音高、旋律等变化,都以一个循序渐进的姿态展示了整部作品的独特魅力。

整部作品弥漫着一种温暖、安详、柔情之感,在轻轻诉说中把人带入情境之内,给人以湖光山色尽入眼帘的感觉。随着音乐的展开,情绪紧随旋律的牵引,时而随着柔软的音调陷入美景之中,时而被带入作品中的不舍与眷恋之情。主题之间的变化衔接紧凑,给人一种层层递进的美感,无论是旋律还是歌词都能紧紧抓住人心。

在作品第一段中,a句与b句的最后两小节作曲家使用了相同的音乐元素,但b句后两小节是将a句后两小节移高了一个八度进行(谱例1)。作品前几个乐句都很轻柔,如耳边的轻声诉说。在进入b句后音高与节奏都开始发生变化,直至最后两小节处又回到了re音上,于平静的情绪带来些许冲击,使人不禁回味、联想。在之后的音乐发展中,又似乎把人们一下子从山清水秀的景色里带入了莺歌燕舞之中,瞬间心旷神怡、思绪难平。随着配器的丰富以及力度的增加,演唱的情绪也随之递增,在听觉上给人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直至尾音la的出现整段音乐完全令人陶醉于美景之中。

谱例1

当音乐进入中段时,为了展现作品的地域性及民族性,这一段仅在短短的两个小节中以白族的音调为素材,使大理白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在此得以充分体现,如在作品的第37和第38小节(谱例2)。该素材的使用大大加强了音乐的灵动性,体现了白族的地方特色与民族风格,在作品中虽只是暂时性的停留,但却使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在此作品中,民族音调的使用让音乐色彩得以更加丰富、更加具有立体感,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美妙质感,结合该音调的歌词“花美一座城”,使人仿佛置身于一片花海之中。

谱例2

在作品第三段的63,64小节中(谱例3),作曲家再次使用了白族民间音乐元素,并以模进的形式对上一乐句进行了扩展,以使旋律向上发展,直至达到整曲的高潮,在审美体验上给人一种从鸟语花香迈入玉宇琼楼奇特体验,与此同时,音乐也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与逻辑性,既不失整体之美,又为音乐意境的塑造增添了新的色彩。作曲家以此出其不意的设计成为此作品的点睛之笔,这种特殊的艺术处理使音乐色彩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仅丰富了音乐的语汇,而且在听觉感官上产生了独特效果。

谱例3

最后,在该作品中出现最多的乐汇便是展开部的前两小节39、40小节,如谱例四。这一素材多次出现在作品当中,都是以一个mila-高音mi的音程进行出现在乐句的开头,以此来引出之后的旋律。这是此作品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元素,乐句以此引出之后进行变化,以“同头换尾”的方式向欣赏者呈现,使音乐的发展更具有张力和动力,不会因为单一的重复而使人心生乏感。恰到好处的旋律变换使音乐更具生命力,也丰富了作品的色彩性。

谱例4

二、《风花雪月》对传统云南民歌的借鉴与两者之异同

云南省因地域的特殊性,产生了自己的民族观念、行为及活动,在生活与劳动的过程中,孕育了许多具有浓郁地方性的音乐,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得以表现,如花灯、民歌、山歌、小调等。这些体裁与题材经过专业作曲家的挖掘、提炼与记录,才得以将之复苏使其呈现于世人眼中并焕然新生。当代的作曲家们在创作中,对其他音乐中的素材进行借鉴与运用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了。从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与地域特色的音乐中汲取养分,给予它们新的生命,从而创作出更多受大众喜爱的、易于传唱的、富有生命力的佳作。《风花雪月》在创作过程中就对一些传统民歌有所借鉴,作曲家以别出心裁的手法予以呈现,使作品绽放出了卓尔不凡的独特韵味。

(一)《风花雪月》对传统云南民歌的借鉴

在欣赏此作品的过程中,不难听出其中的某些乐句或是音乐片段对某些我们耳熟能详传统云南民歌有相似之处,如《弥渡山歌》、《小河淌水》等,这些音乐素材的借鉴大大丰富了作品的民族内容,提高了作品的民族韵味。

1、在《风花雪月》前奏部分的第4—6小节中便借鉴了《小河淌水》中开头部分的素材(谱例5)。在《风花雪月》中,这一素材动机性的短暂出现,在听众以为熟悉的旋律还会继续的时候,作曲家对此片段进行了移高四度的模进式的发展,达到前奏中音高的顶点,然后音阶往下进行,直至进入主题。《小河淌水》这一作品在国内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熟悉的旋律一出现便能使人联想到云南大理的风土人情。作曲家把《小河淌水》中的素材以加入作品引子中的方式,使人既感熟悉而又倍感新鲜。《风花雪月》这一作品的出处也同样来自于大理,使人听到该素材脑海里就会有情景的浮现,不用再去深入探究也可知此作品描绘何处。

谱例5

2、由于过去云南少数民族所处之地交通及信息的封闭性,使他们在其生活中经常会使用“咦”、“哟”、“喂”、“啊”等语气词进行联络,这些生活习俗与社交习惯都在他们的音乐中有所体现,如在《弥渡山歌》与大理民歌《蝴蝶泉边》在作品的开头都使用了语气词进行演唱。这些衬词虽然它们与正歌词里的内容没有直接的关联,但它们的存在为作品情感的抒发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风花雪月》中有多处地方使用了这一手法,如主题部分两个乐句都以“阿依哟”结尾,中段在两个乐句则都使用了“啊”开头。前者的使用大大突出了作品的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加深了情感的抒发,丰富了作品的音乐形象,而后者的使用则渲染了歌曲的气氛,增加了作品的表现力,更易于演唱者对作品情绪的把控。

(二)《风花雪月》与传统云南民歌的异同

在云南的传统民歌中多以五声调式为主,在他们的音乐中,音阶的行进比较均匀、缓和,这正如云南人的性格一样含蓄、内敛。所以,音乐也与之相同,不会表现得过于夸张,而如润物细无声似的流淌进听众的耳朵,让人铭记于心。而在《风花雪月》中,作曲家则将作品纳入到西洋大小调体系之中,它由五个全音与两个半音构成,半音的存在为音乐表现力与音乐情绪更加丰富,fa与si这样不稳定音的出现也增加了作品中色彩的对比性。在该作品中,作曲家把fa和si十分巧妙的加入了作品的创作,使作品呈现出了与其他民歌不同的听觉感受,这些微妙的变化使它更加飘渺与舒展。

传统的云南民歌在人们心里似乎有一种思维定式般的存在,认为它就应该使用传统的五声调式,音乐中也不应该出现一些“怪异”的音型,而《风花雪月》的作曲家则史突破了人们内心的“标签”式的审美。他们在保留云南民歌独有的韵味与美的同时,使用西方的创作手法对其进行“装扮”。进一步扩大了云南民歌的影响力,让越来越多人因为云南的音乐而更加了解云南民族的音乐文化。作曲家们身体力行的在践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句话,以独特的构思与创新,为作品的诞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云南民歌增添了新的审美情趣。

三、《风花雪月》的演唱分析

一首作品的完美呈现,前期是作曲家们的精雕细琢,而真正赋予作品以灵魂则是它的演唱者。演唱者的演唱功底、对情感的处理以及对作品的理解都是影响作品呈现状态的重要因素。《风花雪月》的音域较宽,在主题的呈现时音区较高,所以要求演唱者对气息的运用有一定的把控能力,从歌曲的开头的舒柔轻缓到主题部分的荡气回肠,都要保持情绪的饱满与吐字的清晰。由于这一作品的地域性与情感表达的特殊性,对演唱者本身则有较高要求,而来自白族女高音歌唱家李建英的倾情演唱,她以饱满甜润、清澈透亮的音色,结合自身演唱韵味的地域优势与对家乡真挚的情感,则对作品进行了更加完美的诠释。

(一)地方韵味

在民歌中,作曲家常常会在某个字或某一句上做特殊的韵味处理,以突出作品的情感内蕴与地域特色。《风花雪月》这部作品描绘的是故乡的美景与游子对家乡的眷恋与不舍。所以要严格的按照云南的方言特点与咬字,每一句歌词、每一个字都要有所斟酌。演唱者李建英就是来自大理白族的女高音,她的嗓音特点、演唱风格与方言特点都与该作品十分切合。在这一作品中演唱者咬字不像其他歌曲那么“字正腔圆”,也不能咬字太紧,如歌词中的“阿依哟”、“走”等字稍带些云南方言的感觉,但声音依旧集中统一,流淌着浓浓的民族气息。她的声音脆、甜、亮,音色明亮而悦耳,对韵味的处理也是十分到位,她不仅有专业的演唱水准还具有纯粹、接地气的地方韵味。

(二)感情处理

作曲家在进行创作时有他们的创作意图、独特审美与风格特征,而演唱者则要对作品的创作背景有所了解,对谱面进行仔细的研读、细细的琢磨、理解与感受作曲家想向听众传递的情感,而如何把作曲家的想法与自己对作品的解读更好的用声音进行“描绘”,则是演唱者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过程。“音乐表演作为二度创造,使赋予音乐作品以生命的创造行为,他不仅是忠实的再现原作,而且还有可能通过富于创造性的表演,对原作予以补充和丰富,甚至超出作曲家的设想,使音乐作品焕发出新的光彩”[2]。

在《风花雪月》的第一句“好想好想你,下关的风”中,当演唱者唱到“风”字时采用了轻咬字,气息由弱到强立刻使人产生了立体的感知,像是真的有一阵风向我们迎面吹来,沁人心脾。在第二个“阿依哟”中,“阿依”两个字经过了一个八度的大跳,而到了“哟”字时又有一个四度的下滑,演唱者在处理“阿依”时气息和力度都“顶”上去了给人些许紧张感,当唱到“哟”时又柔了下来,煎熬又无可奈何的离乡之感被演唱者塑造得淋漓尽致。当唱到“花香千万家,花美一座城”这一句时,演唱者则使用了比“难舍难分,是那姹紫嫣红”这一句更加饱满的情感,声音也更富有穿透力,使用了情感递进的演唱手法来凸显对家乡浓浓的爱意。在最后一段用“啊”字哼唱的乐句则仿佛把人带入了云雾缭绕的仙境之中,像是置身于绝美的景色之中,久久不能自已……

这首歌曲之所以能深入人心,是因为演唱者紧紧的把握住了作品的情感,她将情感、韵味与声音相结合,歌曲的内在情感与风格韵味得到了完美的演绎。

四、结语

在云南广阔的文化中,民间音乐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曲家们在采风的过程中切身的感受到了音乐对于当地人的重要性,所以在创作中不仅要具有现代风格,而且还要最大限度的保留其原本的面貌,在旋律中真实的反映出人们的生活场景。在《风花雪月》中,作曲家们将脍炙人口的云南旋律以一种新的方式予以呈现,把民族音乐素材与现代作曲技法完美融合,以不同的方式来为我们呈现大理的旖丽之景。别具一格的作曲手法与让人回味悠长的演唱使这一作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彩。■

猜你喜欢
谱例演唱者作曲家
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如何调整声乐演唱中的心理状态
论豫剧唱腔中调式及调式运用分类与设计逻辑
声乐演唱中乐感的有效培养研究
蒙古国作曲家联盟访问团在内蒙古交流访问
拯救交响危机的音乐创作
——以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为例
长大可当作曲家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程诺:我想成为钢琴作曲家
声乐钢琴伴奏在与演唱者合作中的协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