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经》词句解读中国远古先民的生土建筑

2018-08-13 03:40赵俊植
中国房地产业·中旬 2018年3期
关键词:先民诗经房屋

赵俊植

摘要:《诗经》是一部丰富生动的上古时代百科全书,其中有不少内容涉及当时的居住形式和建筑形式,这为我们研究中国远古先民的生土建筑提供了珍贵资料。本文在运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考古发现,通过文字记载和考古实物的有机结合,对《诗经》中出现的生土建筑加以综合考察分析,再现了我国远古先民的文明成果。

关键词:生土建筑; 地穴; 版筑; 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真实地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是一部丰富生动的上古时代百科全书。

《诗经》中有不少内容涉及当时的居住形式和建筑形式,这为我们研究中国远古先民的生土建筑提供了珍贵资料。

1、掩土结构体系

《诗·大雅·緜》一诗中有“緜緜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说文》中的解释是“穴,土室也。”《毛传》中的解释是“陶其土而复之,陶其壤而穴之。”陶:窑灶。复:古时的一种窑洞,即旁穿之穴。家室:犹言“宫室”。整句话的意思是:“大瓜小瓜瓜蔓长,周人最早得发祥,本在沮水漆水旁。太王古公亶父来,烧土做穴住窑洞,还没筑屋建厅堂。”这说明周民族的祖先古公亶父在率领周人迁往岐山周原之前,居住的还是经过火烧的地穴式居宅。

甘肃临夏姬家川遗址发现一座保存较好的辛店文化时期的半地穴式圆角长方形房基,南北长4.6~5米、东西宽3.3~3.5米、残壁高0.2米,房子西南边有一处斜坡式门道,房内中间偏后有一处锅形的灶坑,直径1米、深0.2米,内有木炭渣,看起来很适合个体家庭的居住。

殷墟遗址的半地下居室比较多,在陕西西安沣西和沣东发现有西周早期的长方形半地穴式居宅,墙壁不加修饰,居住面比较平整,墙根和地面都用火焙烤过,靠墙处多有凹入地面的椭圆形灶。西周晚期的地穴多圆形的半地穴式坑,墙壁表面涂以细泥,居住的室内地面也涂抹一层黄土细泥,显得平整而坚硬,屋内有灶坑,室外有斜坡状的出口。这些房屋依然保留有“陶复陶穴”的遗制,是比较简单的房屋。

窑洞是在黄土断崖地区挖掘横向洞穴而成的一种居室形式,出现于多处文化遗址中,陕西长武碾子坡先周遗址有12座窑洞式居址,居室面积不大,小的在2.8~6.7米之间。壁面修整很粗糙,一般有若干龛,居住面为生土,用火烤成硬面,上面有踩踏而成的路土。

2、夯土结构体系

2.1 房屋

《诗·小雅·斯干》中有“约之阁阁,椓之橐橐。风雨攸除,鸟鼠攸去,君子攸芋。”陈奂《诗毛氏传疏》中的解释是“云阁阁犹历历者,言缩版之绳历历然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粗绳索把筑版勒得阁阁响,笨石杵把围墙夯得响咚咚。坚固的大屋风不进雨不侵,尖嘴燕雀贼老鼠也钻不动。这就是咱君主安居的王宫!”说明当时诸多高大宽敞的宫室是采用版筑法建造的。

版筑指先在地上竖起两排平行木桩,桩内放板,板内填土,再用夯一层层的夯实,最后撤去板。版筑的房屋冬暖夏凉,墙的整体性强,坚厚结实。

夯土、版筑可以消除黄土的湿陷性,提供了使墙体坚固的技术,提高了房屋御寒防暑的性能,被广泛用于筑墙、修坝等领域。

《诗·小雅·斯干》一诗中还有“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意思是:“宫殿宏大庄严如人之高竦,规制严整如急矢向上直冲,飞檐造型如大鸟振翅翱翔,色彩斑斓远看如锦鸡飞腾。这就是咱君主听政的王宫!”说明当时已存在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反宇飞檐”,这种覆盖式出檐能够有效地防止雨水冲刷房屋外层的版筑墙,并兼顾了自然采光,同时具备了实用与审美的双重功能。

2.2 城垣

《诗·大雅·緜》一诗中有“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意思是:“准绳拉得正又直,捆牢木板来打夯,筑庙动作好整齐。铲土入筐腾腾腾,投土上墙轰轰轰。齐声打夯登登登,削平凸墙嘭嘭嘭。成百道墙一时起,人声赛过打鼓声。”描述了古公亶父率民迁至周原之后,轰轰烈烈的建筑房屋、营造家室活动。他们建造房屋用的是版筑法,夯土筑墙的劳动场景非常热闹,大家一起挖土装筐,然后把土投入板内,然后奋力筑墙,最后再将土墙削平,铲土声、投土声、夯土声、削土声,再加上鼓舞人心的鼛鼓声,激勵着周民齐心协力,建设家园。

考古发现证实,早在仰韶文化中晚期,夯打、版筑和挖槽筑基等多种方法和技术已用于城垣建筑。陕西凤雏和扶风召陈、云塘、齐镇等地都发现有大型夯土建筑基址。

3、结语

生土建筑是人类从原始进入文明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之一,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佐证与瑰宝,也是祖先留给我们丰富遗产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生土建筑分布广泛,几乎遍及全球。中国黄土高原64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乡村居民,大多仍然居住在窑洞及其他生土建筑中。由于地理条件、生活方式、历史传统、民族习俗的不同,各地区的生土建筑在施工技术和建筑风格上也各有特点,这已经成为各国建筑文化的组成部分。

感谢我们的祖先先民们在《诗经》中给我们叙述了华夏人、龙的传人在我国北方早先生土建筑的原始形态、过程和技术方法,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有关生土建筑历史的资料和信息,今后,随着历史考古的发掘,将会更好地丰富、充实和再现我国远古先民们的文明成果。

参考文献:

[1]任会斌.战国长城的版筑技术——兼谈版筑的起源与发展[J].南方文物,2016(04):169-172.

[2]杜金鹏.周原宫殿建筑类型及相关问题探讨[J].考古学报,2009(04):435-468.

[3]张虎元,赵天宇,王旭东.中国古代土工建造方法[J].敦煌研究,2008(05):81-90+125.

[4]南宋: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5]荆其敏.生土建筑[J].建筑学报,1994(05):43-47.

[6]肖桐.历史源流(3)从一篇诗歌看商末的筑室营城[J].建筑经济,1994(04):21-22.

猜你喜欢
先民诗经房屋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会建造房屋的石蚕
汉晋先民的丧葬观:以“魂瓶”为中心的考察
镜头下的良渚: 还原先民的日常生活
奇妙的博物馆
房屋漏水后的“奇观”,实属罕见
暴雨过后房屋渗漏,接水“神器”们责无旁贷
巧用《诗经》解难题
奇怪又有趣的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