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or消瘦,谁来做主?

2018-08-14 09:24贾荣曼
中医健康养生 2018年8期
关键词:过食水湿首都医科大学

本刊记者/贾荣曼

采访专家/翟兴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主任医师

“不论吃什么,甚至喝水都发胖,还是吃再多也不胖,中医认为这些都属于异常现象,是脾胃功能出了问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翟兴红介绍说,前者是因为其人脾气亏虚,运化水湿的能力下降,导致水湿停滞,日久形成痰浊脂肪。这类人一般不是真正的胖,而是所谓的“虚胖”,常常还会伴有畏寒怕冷、容易疲倦无力、手脚易水肿、痰多、便溏等症状。在调理脾胃功能和体质后,这种“虚胖”很容易减下去。

有些人吃再多都不胖,往往是因为胃火盛、胃阴虚或胃热脾虚。

胃火炽盛或胃阴虚而化热会影响到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出现消谷善饥,即消化过快、容易饥饿,营养不易被吸收。同时,因火热邪气会消灼人体气血津液,使肌肉失于濡养,也会导致消瘦,可兼见口干舌燥、口臭、大便干燥等症状。

胃热和脾虚同时存在者,虽因胃火盛导致了食欲旺盛,但脾气虚弱,不能将水谷化生气血,机体失养而致消瘦。

饮食调脾胃,需要遵守四原则

饮食对人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作为人体饮食消化吸收的重要脏腑,脾胃与饮食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也有“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的说法。食疗既可以调理脾胃,也会伤害脾胃。那么,如何从饮食上调养脾胃?又有哪些饮食宜忌呢?

饮食有节,饥饱适度。吃饭应有规律,定时三餐,且不可过饥过饱。自古以来就有“早饭吃好,午饭吃饱,晚饭吃少”的说法,这与外界昼夜阴阳变化是一致的。老年人如果脾胃功能虚弱,或体弱多病者,可以少食多餐,不必拘泥于一日三餐,以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合理膳食,营养均衡。饮食宜谨和五味(酸、苦、甘、辛、咸),粗细搭配,不要有饮食偏嗜。五味对应五脏(肝、心、脾、肺、肾),对五脏有滋养作用,所以要调和五味,不宜过食一种。

避免饮食不洁,应细嚼慢咽。尽量进食新鲜食物,不要吃不干净和腐败食物,避免病从口入,损伤脾胃。“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进餐时不要狼吞虎咽,应细嚼慢咽,使食物充分研磨,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减轻脾胃负担。细嚼慢咽容易产生饱腹感,有利于食量的控制,避免由于过度进食导致肥胖。此外,为养护脾胃,应避免进食油腻、辛辣之物。

不要过食寒凉或过烫的食物。过食寒凉,极易损伤脾胃,导致胃痛、腹胀、泄泻等脾胃疾病的发生;因过食寒凉损伤脾阳,水谷运化不行,停滞而成水湿,还会出现肥胖,以及四肢乏力、手脚冰凉、白天出虚汗且动则加重、月经不调等。饮食过烫也不可取,因为食物过烫非常容易损伤消化道黏膜,引起消化道炎症、溃疡,日久甚至会引起食管癌和胃癌,需引起重视。

猜你喜欢
过食水湿首都医科大学
睡前一杯奶,到底好不好?睡眠专家告诉你真相
华池林区水湿盐碱地及适生树种调查
食甘健脾,重在把握分寸
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
益肾散结化瘀法治疗IgA肾病的机制探讨
好事近·中秋感怀
周静老师运用加味治浊固本丸治疗浊毒内蕴证2型糖尿病肾病经验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儿童医院2017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之二)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儿童医院2017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之一)
基于《黄帝内经》“咸走血”探讨长期过食咸味致血瘀体质形成的中医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