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嘇”类语气词及其演变

2018-08-14 05:29张庆翔陈逸然
现代语文 2018年4期
关键词:演变功能

张庆翔 陈逸然

摘 要:“嘇”类语气词分布于汉语的不同方言中,这类语气词来源相近且语音近似,在语句中具有表达提顿、虚拟或祈使的功能。内部语法化方向和程度的不一致,导致部分“嘇”类语气词能表提顿。有些“嘇”类语气词不能同时表达虚拟和祈使语气,这是因为起源的差异。“嘇”类语气词的产生和“时”的语法化有关,表提顿和假设的语气词由“时”虚化而来,表祈使的语气词有共同来源,多为“些”的音变形式或转写形式。

关键词:“嘇”类语气词 功能 演变

一、引言

汉语方言中有一些语气词在句子中的功能相同、语音近似、来源相近,可以将这些语气词归为一类。曲阜方言“嘇”、陕北方言“时价、价、嘇、来些”、山西方言“噻、些、时、时间”、湖南方言“唦”、遵义方言“舍”以及福建新泉方言中的“时”等,具有相同的功能,归并为“嘇”类语气词,具有表提顿和虚拟的功能,有些语气词还可以表达祈使语气。

二、“嘇”类语气词的功能

(一)表提顿

曲阜方言语气词“嘇”是从“时”的用法虚化而来。曲阜方言语气词“嘇”有两个功能:一是用在时间名词或短语之后表提顿,二是针对过去事件的虚拟,通常表达遗憾或庆幸语气。“嘇”表提顿时用在表时间的名词性成分或主谓短语后,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其语义类似于普通话“……的时候”。“嘇”和后面的谓语成分间时延略长、稍有停顿,普通话中没有对应的语气词。

(1)你不记哩啦,你小嘇还呆俺家住过来。

(2)将头哩嘇,我看见他了。(将头哩嘇:刚才)

其他方言中有类似用法,邢向东(2005)考察了陕北黄河沿岸七县的方言,发现普遍存在表示“愿望类虚拟语气”的语气词——“时价”及其变体,其中一个合音变体形式为“嘇”。“时价”置于状语或分句后表示“……的时候”,起提顿作用,在句中指示“过去发生某一事件的那个时刻”,这种在表时间用法中所具有的“过去某时”的意义要素,引导“时价”向[+已然]和[+虚拟]的方向虚化发展。

(3)那夜儿时价又和我道歉来了。(那夜儿:昨天)

(4)般后晌时价人才来了。(到下午的时候人才来了。)

神木方言和吴堡方言的“时(价)”有话题标记的功能。(邢向东,2005)

(5)我时价前面跑着嘞,他时价后面追着嘞。(我呢在前面跑着,他呢在后面追。)

(6)我价没甚,就怕人家不愿意嘞。(我嘛倒没什么,就怕人家不愿意啊。)

汉语是一种注重话题的语言,句子中话题可以同其他成分分离,说明话题与句子其他成分有语义联系,但没有语法上的制约关系。陆俭明总结了汉语话题的形式特征,话题的主语跟谓语之间可以有停顿,主语可以帶上语气词“啊、呢、吧”等,话题的主语和作为说明的谓语可以易位以突出说明。(陆俭明,1993)根据这些特征可以判断陕北方言中“时价”具备话题功能,而曲阜方言中的“嘇”却没有此种用法,只能单纯地表示“……的时候”。曲阜话中表示对未然事件虚拟的“嘇”,虚化为话题标记,由于语气系统中已有具备话题标记功能语气词,所以“嘇”没有进一步虚化。这种现象和“时价”在黄河沿岸方言中语法化方向和程度的不一致相对应,邢向东(2005)指出话题标记在府谷和绥德话中存在,但佳县、清涧和延川话中不大使用。

王鹏翔(2005)调查陕北志延方言,认为志延方言里有一些使用频率很高而形式不同的语气词,在志丹和吴旗话中标为“噻”[se?],在安塞话中标作“嘇”[s??],在延川话中标作“些”[i?],这些语气词的语法和语义功能基本一致:用在状语之后略有停顿,强调事态存在或发生的时间、地点或对象等,有“感慨、回顾或预测”之义;或用在主语之后作话题标记。

(7)以前噻娃娃们连学也上不起。

山西万荣话“些”用在时间句中表示后面分句事件发生的时间,相当于普通话的“……的时候”。(赵宏图,1996)

(8)撵我回到屋里些,伢都睡去啦,门也闩啦。(撵:赶,屋里:家里,伢:家人)

湘方言长沙话语气词“唦”可以表示提顿。(胡萍,2002)

(9)我一看到他唦就想笑。

贵州遵义方言中的语气词“舍[se13/se54/se53]”可以用于假设复句的分句句尾,也可表提顿。(胡光斌,2002)

(10)那件衣服舍,早就穿烂啰。

(11)今天舍,又得不到耍啰。

项梦冰(1994)的调查表明福建新泉方言中“时”的使用频度很高,主要充当话题标记,也可以用于假设分句句末。

(二)表虚拟

曲阜方言“嘇”的另一种用法是在假设关系复句中表示对过去事件的虚拟或假设。“嘇”所在假设分句中常有“要是、要”等表示假设的连词,省略这些连词不会影响句义。可见“嘇”在语法层面具有表虚拟的功能,能够表示虚拟语气的“嘇”被称为结构语气词更合适。

(12)没那场雨嘇,棒子长不这么好。(棒子:玉米)

(13)要是没那场雨嘇,棒子长不这么好。(要是没那场雨,玉米长不这么好。)

(14)这雨要是再下一个小时嘇……

在具体语境中,由于言语双方都知道可能出现的结果,所以后一小句有时候可以省略,“嘇”置于单句末尾构成独立的虚拟句。用于单句末尾表示虚拟语气的用法,是“嘇”在复句分句末尾用法的进一步虚化。假设分句末尾的“嘇”本来不能独立表达全句的虚拟语气,只是用于条件分句假设某种已然事态。由于条件分句所含虚拟语气十分明显,在足以表达言语目的的情况下,就可能隐去结果分句,用高降语调结束该句,从而形成以表达带遗憾的愿望为主要功能的虚拟句。口语中的高度省略是其特征之一,这为“嘇”用于单句、独立表示虚拟语气提供了客观条件。

陕北沿河七县方言中存在表示愿望类虚拟语气的“时价”及其合音变体“嘇、些、价”,“时价”是最初的形式,“嘇、些、价”等都是后起的音变形式。(邢向东,2005)

(15)这间房再大些儿嘇(价),咱们再买上一套沙发。(榆林话:已然的虚拟)

(16)我那昝会儿好好念书嘇(价),早考上大学了。(绥德话)

(17)这场雨要早下上几天嘇(价)!(绥德话)

(18)我那阵儿好好念书价(时价),早考上大学了。(延川话)

(19)这场雨要早下给几天来些!(延川话)

(20)这场雨要早下上几天时价!(神木话)

陕西志延方言“噻”用在假设关系的分句末尾,相当于普通话的“……的话”,偏句提出假设,正句明示结果,有时根据上下文可省略某些成分。(王鹏翔,2005)

(21)我亏当没去,去嘞噻,又让我白跑一回。

山西晋中和吕梁方言中普遍存在表示过去时态的“时间”类语气词。(田希诚,1996)这类语气词因地方不同发音略有差异,其表达功能和曲阜话“嘇”相同。

(22)我去时[sae]乃(他)不在,晓不得乃(他)做甚去啦。(離石话)

(23)他吃饭时[s?r]骂了我一顿。(太谷话)

(24)我是男人时[s?],早就参军了。(汾阳话)

山西万荣话中的语气词“些”也可表假设。(赵宏图,1996)

(25)我不晓得你没有这本书,晓得些,我给你捎的买一本。

宁夏同心方言的“唦”表示带遗憾意味的虚拟语气,在分句和单句末尾均可使用。(张安生,2000)

(26)绕实我把你扽给了一把,不扽唦,车把你轧上了。(绕实:幸亏,扽:拉)

遵义方言中“舍”用于假设复句中分句末尾,强调假设的条件。(胡光斌,2002)

(27)还不快点去舍,看不倒他啰。(倒:到)

《汉语方言大词典》中西南官话语气词“舍、啥”也有表示假设语气的功能。(许宝华,1999)

(28)这东西是公家的。是他私人的啥[se53],他又舍不得这样浪费了。(成都话)

(29)要是我会舍[s?55]不来请你喽!(贵州话:要是我会的话,就不来请你了。)

赣语湖南永兴话中表示已然事态的语气词“时”是对过去事件的假设。(曹国安,1996)

(30)你要昨天来时,就可以看到他了。

(三)表祈使

“嘇”类语气词大都涉及到祈使用法,山西万荣话“些[?i?33]”除了可以表示假设和提顿之外,还可以用在祈使句中表示催促、请求、商量或劝阻等。(赵宏图,1996)

(31)你也回走些!你不回走,哪给我底做饭哩?(回走:回去,哪:谁,我底:我们)

(32)睡呀些,你还磨色哩!(磨:磨蹭,色:什么)

长沙话“唦[sa]”用于祈使句中表示要求或催促,有时候还略有警告或威胁之义。(胡萍,2002)

(33)快点讲唦。(表催促)

(34)来唦,来唦,看我不打死你。(表威胁)

宁夏同心方言语气词“唦[?a]”可用于祈使句中,表示请求、催促或劝诫等。(张安生,2000)

(35)你咋不言唦!(言:说话)

陕北榆林和横山等地方言中“嘇”表达祈使语气。(邢向东,2005)

(36)你一阵儿就回来嘇。(你一会儿就回来吧。)

(37)饭冷唻,吃快些嘇。(饭冷了,快点吃吧。)

《汉语方言大词典》所载很多方言都有表祈使的语气词。(徐宝华,1999)

中原官话、江淮官话、吴语、客家话和粤语中的语气词“些”,以及兰银官话、江淮官话、湘方言、赣语中的“唦”都能够表示祈使语气。

(38)你快走些[si?21]!(陕西商县话)

(39)你不去就算了,嘟囔啥里唦?(兰州话)

(40)忙些什么唦[?a]?(南京话)

(41)吃咖饭再走唦[sa]。(长沙话)

曲阜话“嘇”没有表示祈使的用法,具有祈使功能的语气词是“也、嗳”。和曲阜话语气词中的“嘇”不同时具有表虚拟和表祈使的功能相似,其他方言也存在这种情况,如:遵义方言中“舍”表虚拟而不表祈使,表示祈使语气的是“唦[s?]”(胡光斌,2002)。福建新泉方言中“时”主要是充当话题标记,没有表示祈使的用法(项梦冰,1994)。虚拟语气和祈使语气在功能上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方言中的“嘇”没有表示祈使的用法,由此推断表虚拟和表祈使的“嘇”可能不是同一个来源。

三、“嘇”类语气词演变

(一)“时”的语法化

项梦冰(1994)认为福建新泉方言中作为话题标记的“时”是由表时间的“时”虚化而来。田希诚(1996)认为在山西晋中和吕梁方言中的“时价”类语气词是“时间”的合音,合音为[s?],是声母[s]占了优势并融合了[i]介音;合音为[?ie],是介音[i]占优势且[s]腭化为[?]。邢向东(2005)分析陕北晋语沿河方言愿望类虚拟语气词时指出,不同方言中的“时价[s???i??]、嘇[s??]、些、来些[lai??i????]”存在密切联系,“时价”是早期形式,经过合音或腭化等音变后发展出其他形式。

“嘇”类语气词的产生和“时”的语法化有关,“时”本为名词,表示动作或状态发生的时间,可以指过去、现在或将来的任何一个时间点或时间段,上古汉语中已经存在表示时间的名词“时”。

(42)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当“时”用于假设句表示未然事件时,出现了虚化的趋势,“时”和表示假设的连词“若”连用,用在未然的句子之后,时间意义已经弱化,强调的是谓语部分。

(43)是时,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梦中若见畜生相瞰人民疾疫时,其心稍稍生,逮得是愿。(后汉《道行般若经》)

“时”是唐五代宋元时期使用频率很高的假设语气词,龙富国和叶桂郴(2005)根据中古佛经译本考证出表示假设的“时”最早出现于公元2世纪。刘坚(1995)认为“时”在唐五代时期由名词语法化为表示假设的语气助词,并在假设句中发挥作用。“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经里已用于假设分句末尾,因为“时”表时间的名词概念不能适应句意需要,导致语义变化和语法功能转移,由描写性质的时间名词演变为表示假设的语气助词。石毓智(2001)认为在语法化过程中,语义演变的动因可以是内外演变关系,即一个词由描写意义演变为语篇意义。江蓝生(2002)系统分析了假设语气助词“时”的语法化现象,其语法化途径首先是“VP时≈VP阶段”,“时”尚未完全失去时间意义,因而在句义上有两种理解;其次是VP时=VP阶段,“时”的“时间意义”比第一阶段略有虚化,应视作假设语气助词;再次是“VP时”用在非假设句中;最后是元明时期的“NP时=NP”。在这一过程中“时”的语法化程度不断加深,语法功能随之扩大,经历了由“时间名词—时间名词或假设语气助词两可—假设语气助词—一般停顿语气助词—名词话题标记”这样一个过程。

“时”实现从时间名词向假设语气词的语法化,一个基本条件是时间关系可以转化为假设关系。吕叔湘指出时间关系句往往含有条件关系,尽管用的是表时间的连词,但是表示习惯性的和未来的时间关系句,必然包含条件关系。有些时间关系句兼有“假设”之义,尤其是指未来之事,假设之意更为明显。由此可见,促使“时”语法化的动因可能有两个:一是由于“时”经常用于假设句的未然语境里,句中所指的事况处于条件或假设的状态之下,“VP时”不指时间,而指“VP”内容本身,“时”就有可能被削弱独立的资格,从而向语法标记方面转化;二是“VP时”格式中,定语和中心语紧邻出现,中间没有表修饰或领属的标记成分,长期使用可以导致语义重心由“时”向“VP”转化,两者关系发生变化,由“偏正式”向“附加式”转化,最终使“时”的语义由“实”到“虚”,由名词到助词,成为一个语法标记。

(二)“嘇”类假设语气词的演变

表假设的“唦、噻、舍、嘇”等语气词与“时”有关,可能是由“时”与“价”合音而成,陕北佳县和吴堡等地方言中可单用“价”表示假设语气支持了这一观点。邢向东(2005)认为由近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极高的假设语气词“时”加上另一个语气词“价”,造成语气词连用是很正常的现象,连用后由于语法化程度加深而导致后字弱化以至合音或儿化,形成[s?]、[?i???]或[s?r]等形式。

曲阜话“價[?i?]”和“时”用法类似,与名词结构连用在句中作状语,表示一段时间。

(44)他那个迷劲儿哩,能论夜价打麻将。(论夜:整夜)

如果表示“点时段”,在曲阜话中不用“价”而用“嘇”,与近代汉语中的“恰才家”和“平日家”对应的是“将头哩嘇”和“平常嘇”,义为“刚才”和“平日”。“价”和“嘇”互补共存,说明曲阜话中的“嘇”不是“时”和“价”的合音,从音理上看,“嘇”应是“时间[si??an?]”的合音。曲阜话中表示过去时间,意义“……的时候”,包括“时间”和“嘇”两种表达方式。

(45)年时间[si??an?]/嘇[san0]他没家来过年。(去年他没回来过年。)

当“嘇”表示意义完全虚化的虚拟功能时,不能用“时间[si??an?]”来代替,这时的“嘇”应该是“时间”的合音,“时间”发音为“[si??an?]”,[s]和[?]都是舌尖前音,语流中首发声母[s]顺向同化掉[?],介音[i]随之脱落,合成一个新音节[san]。因为“嘇”是“时间”的合音形式,所以曲阜话中表虚拟的“嘇”可能来源于时间词。其他方言中类似语气词的历史来源也有相同的解释,从语言共性来看,“时间”是方言中普遍存在的、使用频率较高的一般词汇,因频繁使用而发生语流音变的可能性很大,于是就产生了“唦、舍、噻、嘇、些、时价、价”等不同的变体。“价”和“间”存在读音上的相似性,“时价”应该是由“时间”一词演化而来,在某些方言中“价”的发音占据优势,所以只用“价”表示虚拟语气。

考察各方言中的用法及差异,并依据近代汉语中“时”的发展,可以总结表虚拟的“嘇”类语气词语法化的过程。语音上由“时”向“时间”再向“时价、嘇、些、唦、舍”发展。意义功能上的发展途径首先是在时间状语或分句末表示“(过去)……的时候”;其次,在假设分句末和假设连词共现,表示对已然和未然事件的假设,逐步获得表虚拟的功能;再次,则脱离假设连词,单独在分句末表虚拟;最后,表现为在一些方言中语义范围和组合能力进一步扩大,出现在主语后成为话题标记。

(三)“嘇”类祈使语气词的演化

表祈使的语气词主要有“些[?i?33/si?21]、唦[sa?/?a?/??e?]、嘇[s??]、也[i??/??]”等,前三者从语音演变角度看源于近代语气词“些”。《广韵》中“些”为假摄开口三等麻韵平声心母字,音“*s??a”,在语音演变中舌尖前擦音[s]要么未发生改变,要么受到介音影响腭化成[?],韵母则因声母的变化而使[??]介音脱落,其余成分遵循的各方言音系舌位高低有所不同,但功能上都是对“些”的继承。“也[i?0/?0]”中的[i??]占优势,[??]是[i??]的音变形式,[i?0]可能是由“些[si?]”演变而来。曲阜话里的“也[i??]”或“嗳[??]”是表示祈使的语气词,和其他方言的祈使语气词有共同的来源,而曲阜话“嘇”不能表祈使,和其他方言中表祈使的“嘇”可能不是同一个来源。

孙锡信(1999)认为,在宋元时期就存在的表祈使的语气词“沙”或“唦”是另一个语气词“些”的转写形式。“些”起初是形容词,有“细小”之义,近代汉语中“些”主要用于计量事物,也可用于说明动作或形状的轻微。“些”在语义上表示较小的程度和数量,而量度与说话人主观判断有关,这种主观情感认知在陈述中属于命题范畴,而在对话语境中特别是表达对未然事态的判断时,“些”的主观性被强化了,由命题功能变为言谈功能。沈家煊(2001)认为,“主观化”是“语法化”的动因之一,语言机制总是倾向于选择特定的语法范畴,如某种结构或某类词来表达“主观性”的内容。孙锡信(1999)认为,“些”用于已然事实时表示对此事实的承认,但如用于未然事实时就不是无奈的认可,而是委婉的敦促了。语气词“些”的语法化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VO些(O)”中的“些”,宋元时即虚化为祈使语气词;另一种形式是“V(O)C些”或“VOVC些”中的“些”,用在谓语的后面做补语,有语法化的条件。在未然事态句尾的“些”,如果不指明数量和程度,很容易虚化为表示敦促的语气词,并最终演化为祈使语气词。孙锡信(1999)认为,“些”在宋代就用来表示敦促语气,元代继续使用,且语气程度加强。张军(2004)列举了明清文献中“些”作为语气词的用法例子,“些”在清代已经很少使用,有些文献中“些”的运用是方言色彩的表现。

刘丹青(2001)认为语法化是一个语义虚化、句法泛化、语音弱化的单向过程,一个虚化的语法成分不会再发展出更为实在的语义语法功能。虚拟语气和祈使语气在功能上存在较大差异,祈使相比虚拟更实在,所以后者很难再逆向发展出前者的功能。此外就句法结构看,假设关系一般表现为复句,祈使关系多为单句,二者在结构形式、语义内涵以及语用环境方面有较大差异,所以由假设语气词语法化为祈使语气词的可能性很小。部分方言如曲阜话中“嘇”没有表示祈使的用法,说明各方言中表祈使的“嘇”和表虚拟假设的“嘇”只是同音形式,来源并不相同。陕北方言、晋语及其它方言中,“嘇”类语气词表虚拟的用法比较一致,而表祈使的用法有所不同,所以这也降低了二者同源的可能性。

四、结语

语气词在表达语气意义中所起的作用是语义功能,“嘇”类语气词具有表虚拟假设、祈使和提顿的功能。表提顿的“嘇”是“时价”的合音变体形式,“嘇”表提顿时用在表时间的名词性成分或主谓短语后,提示或标明事件发生的时间。不是所有的“嘇”类语气词都能表提顿,说明不同方言中语气词的语法化方向和程度是不一致的。曲阜话“嘇”、陕西方言“时价、嘇、些、价、噻”、山西晋中和吕梁方言“时间”、山西万荣话“些”、宁夏同心方言“唦”以及遵义方言中“舍”等在假设关系复句中表示虚拟或假设,“嘇”类语气词在语法层面具有表虚拟功能。山西万荣话“些”、长沙话“唦”、宁夏同心方言“唦”以及榆林和横山等地方言中的“嘇”等语气词涉及到祈使用法,曲阜話“嘇”、遵义方言中的“舍”以及福建新泉方言中的“时”等“嘇”类语气词不能表达祈使语气,这些语气词不能同时表虚拟和祈使说明其来源可能有异。

话题标记和表假设的“时”是由表时间的“时”虚化而来,语音上由“时”向“时间”再向“时价、嘇、些、唦、舍”发展,产生了方言变体。“嘇”类语气词的产生和“时”的语法化有关,“时”的语法化过程为:时间名词—时间名词或假设语气助词两可—假设语气助词—一般停顿语气助词—名词话题标记。意义功能的发展途径:首先是在时间状语或分句末表示“(过去)……的时候”;其次在假设分句末和假设连词共现时表示对已然和未然事件的假设,逐步获得表虚拟的功能;再次,则脱离假设连词,单独在分句末尾表虚拟;最后表现为在一些方言中语义范围和组合能力进一步扩大,出现在主语后成为话题标记。表祈使的“唦、嘇、也、嗳”等语气词有共同来源,多为“些”的音变形式或转写形式,语气词“些”由处于句尾位置上的量词“些”虚化而来。虚拟语气和祈使语气在功能上存在较大差异,前者虚化程度更高,陕北方言、晋语及其它方言中“嘇”类语气词表虚拟的用法比较一致,而表祈使的用法在这些方言中有所不同,所以二者同源的可能性较小。

参考文献:

[1]曹国安.“时”可表示假设[J].古汉语研究,1996,(1).

[2]胡光斌.遵义方言的语气词[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3]胡萍.长沙方言语气词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4]江蓝生.时间词“时”和“后”的语法化[J].中国语文,2002,(4).

[5]刘丹青.语法化中的更新、强化和叠加[J].语言研究,2001,(1).

[6]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国语文,1995,(3).

[7]龙富国,叶桂郴.中古译经中的假设语气助词“时”[J].古汉语研究,2005,(1).

[8]陆俭明.汉语句子的特点[J].汉语学习,1993,(1).

[9]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10]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1,(4).

[11]石毓智.汉语的主语与话题之辨[J].语言研究,2001,(2).

[12]孙锡信.近代汉语语气词[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13]田希诚.晋中方言的时态助词“动了”和“时”[A].首届晋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

[14]王鹏翔.晋语志延片方言的“噻”类语气词[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

[15]项梦冰.新泉方言的“时”[J].韶关大学学报,1994,(1).

[16]邢向东.陕北晋语沿河方言愿望类虚拟语气的表达手段[J].语文研究,2005,(2).

[17]许宝华.汉语方言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9.

[18]张安生.同心方言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19]张军.榆林等方言中的歧视语气词“嘇”[A].邢向东.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论丛[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0]赵宏因.万荣话中的语气词“些”[J].语文研究,1996,(4).

“Shan”mood words and its evolution

Zhang Qingxiang,Chen Yira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1102,China)

Abstract:“Shan”mood words distribute in Chinese dialects,they are similar in origin and have same speech.They have the function of expressing pause,virtual or imperative mood in the sentence.Some“Shan”mood words does not indicate a pause, because the direction and degree of internal grammaticalization are different.Some “Shan”mood words cannot express the virtual and the imperative mood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of origin.Its emergence is related to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tense”,the mood words that indicate pause and hypothetical are made by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tense”.There is a common source of the mood words for the imperative,most of them are phonetic or transfer form of“xie”.

Key words:“Shan”mood words;functions;evolution

猜你喜欢
演变功能
数学的翻译功能
关注基向量的解题功能
2IN1厨房漏斗
我有特异功能
功能关系的理解与应用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从神话到《诗经》中复仇意识的演变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功能关系面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