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双兴趣的翅膀

2018-08-15 10:12李天山
学周刊 2018年23期
关键词:赞赏学习兴趣

李天山

摘 要: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更是有思维,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人。面对摆在面前知识,他们可以凭自己的喜恶选择是否吸收,若是被动的,他们往往会封闭自己的接纳体系;若是想主动吸收,他就会像一块海绵般迅速地吸收渴望得到的知识。所以说,要想学生主动吸收知识,应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

关键词:学习兴趣;吸收知识;赞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3-010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3.062

一、 巧设导语吸引学生的探究欲

若把课文比作一处风景,教师就是带领学生参观的导游。在开课之前设置恰当的导语吸引学生的求知欲是非常必要的。巧妙的导语是教师送给学生的一剂调味剂,能唤醒学生的期待,使平淡的课堂气氛充满趣味。

如在讲《绿》时,教师先和学生一起复习朱自清《春》中的句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顿时,一股油油的绿意就会萌生在学生们的心头,这时提出问题: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是什么颜色的?学生就会回忆起那有着蓬勃的绿意的作品《春》,然后教师做这样的导入:大家知道,绿色是春天的象征,朱自清先生描写的春天的绿色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里,可是,他的另一篇特别的描写绿色的作品却不是在写春天的绿,而是写秋天的绿。这样的导语就会一下子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致,他们会想,秋天应该是金黄色的呀,为什么会成绿色的呢?朱自清先生所描写的春天的绿已经跃然纸上了,他又会用怎样的语言去刻画秋天的绿色呢?这样的悬念必然会引发学生们的探究欲望。

二、 利用多媒体来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系统

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特有的风格和写作背景,就像一餐具有地方风味的美食。但是,没有亲身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与写作心态,任凭教师讲解得如何细致具体,都是别人的感受,学生很难与作者心灵共通,从而影响知识体系的传达。怎样才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呢?多媒体便应运而生。

多媒体教学是集音乐、图片、声音、动画、影视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图文并茂、声像俱佳,使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生动鲜活,也将抽象的知识变得明朗具体,把课本所描写的内容与情境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觉系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调动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与印象,培养了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去吸收课文所蕴含的丰富的知识体系。比如在讲《绿》时,品读这篇课文,绿在学生的感觉中是抽象的概念,句子再美也只靠学生发挥有限的联想。可是,如果把秋天的梅雨潭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看醉人的绿色真实地出现在眼前,再配上悠扬的乐曲与饱含深情的诵读,人在画中游,画在心里留,那样的绿色会如余音绕梁般久久回荡在学生的心中。

三、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创造轻松的学习气氛

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授课的终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更多的知识,学会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不能使学生参与是教师最大的过失。”所以,科学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用脑子思考,更要强调身体的参与,比如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出与回答问题、知识竞赛等方式来增加学生课堂参与的机会。会更有助于学生品味出作者语言构思的精妙与文学的博大精深。

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还能创造宽松的学习气氛,好的学习气氛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阻碍了师生间知识的传递。所以,营造一个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非常有必要,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会以一种积极饱满的精神状态去学习。这时,学生的大脑皮层最容易兴奋,思维异常活跃,潜力得到极大地挖掘,学习的积极性与对知识的吸收量相应增加,真正发挥了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还如课文《绿》,这是一篇每一句都能独自成文的文章,可谓一句一景一抒情。教师可以采用每人一句话的形式让学生朗读课文,然后再从各方面提出问题,比如写景角度、修辞方法、绿的特征等。这样,学生就会在踊跃地参与过程中完成对课本的读中品与读中悟。

四、不吝啬对学生的赞赏

赞赏是教师送给学生最好的礼物,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使学生积极向上,生成一种正能量,这种能量能带动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

教师识学生就如伯乐识马。千里马形态各异,学生也具有不同的潜质,要发掘他们的潜质离不开赞赏。正确的赞赏不仅为学生指引了努力的方向,还形成一股强大的吸引力,吸引学生主动地尝试与进取。

著名儿童教育家卢勤曾经说过:要让孩子学会说“我能行”“太棒了”“我帮你”,这就是赞赏所需要达到的目标。教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满意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都可以算赞赏。赞赏也可以有其他的方式。比如我曾经读过一个小故事:细心的教师发现有一个学生上课总是低着头,教师提问时他的头就更低了。为了增加这个学生的自信心,教师与其私下约定,他不会回答的问题举右手,会回答的举左手。这样,每节课这个孩子都会举手。一次,教师故意提了一个浅显易懂的问题,并用期待的眼神看着他。当他犹犹豫豫地举起左手时,教师叫了他的名字。他用极其微小的声音说出了答案,教师高兴地大声表扬了他。以后,这样的情况过几天就会发生一次。慢慢地,学生举左手的次数越来越多,回答问题时也越来越自信和流畅。最后,学生不再举右手了。遇到不会的问题,会低下头仔细思考,当听到同学或教师给出正确答案时,他会抬起头来,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再与教师交换一个听懂了的眼神。久而久之,這个孩子变得自信而勇敢,最后成了一个在各方面都很出色的人。

总之,兴趣是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动力。以上所列举的种种教学方法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使学生更多更好地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学习能力的提高。正如一颗红苹果,因为有了它特有的诱人的芳香,才吸引人们去摄取其丰富的营养;同样,也是因为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给学生注入了兴趣,才会使学生主动去吸收知识的养分。如果说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责的话,那么,给学生一双兴趣的翅膀就是教师更好地履行其职责的捷径。

参考文献:

[1] 杨聪美.激发学习兴趣方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2] 杨瑞梅.如何提高初中语文学习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2014(3).

猜你喜欢
赞赏学习兴趣
浅析赞赏教育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
如何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小学英语课堂气氛的教学策略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巧借自然作文浑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