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实践教学研究

2018-08-17 09:22杨叶红
巢湖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人才

杨叶红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人才市场需要大量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 (以下简称社会体育)人才,自1993年天津体育学院开设社会体育专业以来,经过全国各体育院校的努力,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以提升。但总体上看,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设计等方面仍存在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前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因此,需要重新审视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设置偏离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的问题,科学设置相关课程体系,培养出符合《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制定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的应用型人才。

本文首先立足培养目标、课程及实践教学三者之间关系,通过重新审视现有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在《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导下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1 培养目标、课程和实践教学关系

高等教育以“人”“人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专门性人才为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必须和高等教育的目标相一致。只有基于市场需求导向,确定专业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从职业能力入手,组建课程模块,所构建的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培养明确指向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市场需求,实现高等教育的目标。

2 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和规格应充分体现职业特点和能力要求。马维平等通过调查认为目前社会体育专业以培养“管理型”和“经营型”人才为主,而市场恰恰需要的是“技能指导型”人才,培养的学生学科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方面都不突出[1]。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力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导致专业人才就业困难。

2.1 人才培养目标存在问题

2.1.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主要体现在对人才规格和具体目标上缺乏针对性。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认为社会体育专业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其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非常宽泛,定位不清晰。在具体实践中又出现多样表述,例如,武汉体育学院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南京体育学院则是专门人才,而吉林体育学院又是应用型体育人才 (从各校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方案中摘录)。

2.1.2 专业人才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规定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2]。从这份指导性的文件可以看出,实际上文件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已经制定了,对其应该具备的能力也有所要求,但仅仅是概括性、指导性的列举,专业性、方向性不具体、不明确,只是对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工作领域进行概括,没有界定专业岗位应该具备的能力。

2.2 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2.2.1 根据市场需求,提出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健身等市场对社会体育工作能力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征。无论是在岗位提供还是在能力要求上,其需要是多样化的。因此,要根据市场需求,在专业目录大框架内,细化专业方向,体现多元化的培养目标定位与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师资能力、场地器材和当地的社会需求,确定具体的培养目标,从而使职业定位明确。另外,还应该及时根据社会就业形势的变化,动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2.2.2 重新定位培养目标

教育部《专业目录》中人才培养目标仅仅是概括性、指导性的列举,专业性、方向性不具体、不明确。在实践中需要分析毕业生从事的岗位,在岗位特征的基础上对能力进行界定,体现应用型人才具备的各项能力。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将培养目标修订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健身指导、大众体育活动策划与组织、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3]。

3 课程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目前,即将颁布的《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体育学主干学科有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课程又分为专业类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是所有体育学类本科专业都要开设的课程,专业方向课以3+X形式体现,3门专业方向课程为必选,X为推荐的3个课程模块中选择;实践教学体系分为社会实践、专业实践和科研训练等。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的要求相比,课程设置没有充分体现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逻辑性、合理性不足,实践教学的比例偏低[4],因此课程设置应更加具体,实践教学课程种类应更加多样。因此,应该以《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文件为指导,合理设置实践教学体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1 人才培养目标指引下设置课程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很宽泛,涉及健身指导、体育产业经营开发、群众体育赛事组织管理、商业活动策划营销以及体育场地的维护与保养等工作,有一定的跨度,若使人才培养更具有专业化,必须进行细分,更进一步实现个性化培养。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不同方向,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向体现出不同的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培养,如健身指导、体育休闲开发人才,这要通过具体的课程来实现,尤其是专业核心和发展能力课程体系的构建。

3.2 应用型课程体系的总体构建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具有专业性、技能性及复合型的知识与技能,课程体系中每门课程都明确地对应能力的培养,把课程和能力以量化可见的形式展现。如社会体育专业能力包括专业认知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其具体课程如下(见表1)。

表1 社会体育专业能力构成与实现课程

在课程的安排上,要考虑到各课程的逻辑性和知识的衔接,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实践环节对相关知识的需求,合理安排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顺序,从知识体系的内在结构上把握好课程安排。

3.3 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由于专业自身的特点及要求体育学更加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涵盖了专业技术能力、指导能力等,实践能力课程直接指向某项具体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其能力范围、水平代表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培养规格,社会体育专业实践能力应该包括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发展能力,不同能力对应不同的实践课程,基本实践课程对应基本能力,专业实践课程对应专业能力,综合实践课程对应发展能力,每一部分实践活动又有若干门课程组成[5]。(见图 1)

3.3.1 增加实践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例

根据《巢湖学院关于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2014版)》的要求,实践教学环节学分理工类各专业不少于总学分的35%。如果专业术科(如篮球、排球、田径等)不纳入实践教学环节则实践教学环节的总学时和学分难以达到文件要求,因此,要进一步拓展实践环节课程资源。另外,对社会体育专业的不同方向有所不同、有所侧重,例如,健身指导要强化作为健身教练和指导方面的实习,体育市场营销强化体育产业营销实习,体现不同方向的职业特征和个性。

3.3.2 实习实训

图1 社会体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实习实训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首先,要选择制度齐全管理规范的实习基地,在严格的实习管理下,按照实习方案规定的内容进行,避免实习流于形式。其次,针对不同的方向选择不同的实习内容,统一的专业实习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培养目标的达成,如体育产业经营、健身指导、竞赛组织等,都需要安排具体的符合培养目标的实习内容。

3.3.3 重视职业资格认证

职业资格证书是体育专业技能水平的认证,行业入职的前提,是学生就业的敲门砖。体育类职业资格证书种类较多,如社会体育指导员(分项目,如游泳)、考评员、游泳救生员等等。在实践培养环节重视资格证书的认证,可以替代学科考试或者直接作为学分予以认定。

3.4 实践能力评价

首先,成立学校、院系实践能力评价组织机构,负责实践教学的检查与评价。制定各方向的实践能力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检查,检查方式可以采用集中检查与随机结合,评价手段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4 结束语

总之,目前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还存在问题,没有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偏离,课程与实践环节设置不能达成培养目标。我们应该需要明确社会需求是首位,培养目标应该围绕社会需求,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前提,合理的设置课程和实践环节。这样,社会体育专业才能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体育人才。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人才
人才云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