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李天佑两次指挥四平攻坚战

2018-08-18 00:00李亚宁
纵横 2008年8期
关键词:四平我军部队

李亚宁

“四战四平街,威名全国扬,我们越打越硬,越战越强”。这是解放军第三十八军军歌中的一段歌词。从1946年3月至1948年3月期间,我军和国民党军队在现吉林省的四平城前后四次争夺激战。其中三战和四战期间,父亲李天佑在三十八军的前身东北民主联军(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一纵队任司令员。父亲亲自指挥了攻打四平城的这两次战斗。

主动请战攻打四平

四平市曾是国民党辽北省政府所在地,是东北地区中部的交通枢纽,进入北满的门户,是东北的重要战略要地。

1946年5月,东北民主联军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四平保卫战。由于当时敌强我弱,我军撤出了四平。

一年之后的1947年5月,经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作战而走出被动困境的东北民主联军,在强大的夏季反攻中迅猛扩大占领区。国民党军被挤压在中长铁路沿线狭长区域内的几座大城市里。

在夏季攻势中,父亲指挥的一纵,奉命同二纵五师、独一师围歼四平北援之敌。当时,我军发现,从四平北援怀德镇守敌的国民党七十一军军部及八十八师、九十一师,在临近怀德途中闻讯怀德失守,即准备组织后撤。我一纵3个师以平行追击的战术,勇猛追击,将敌切成数段,打乱了敌之指挥系统,追得七十一军军长陈明仁仓皇逃跑,他的司机被打伤,警卫人员有的被打死。是役,国民党七十一军的八十八师、九十一师大部被歼,七十一军参谋长冯宗毅和八十八师师长韩增栋被击毙。仅一纵就击毙、伤、俘敌共5000余人,缴获大批物资。

东北民主联军连打胜仗,极大地鼓舞了全体官兵的士气。同时,一年前我军从四平失守撤退,给部队留下太多壮烈和压抑的记忆,这次打回来决心要报仇雪恨。各部队从上到下情绪激昂,纷纷上书请战,要求乘胜追击,攻打四平。父亲主动向“东总司”请战攻打四平。

当时东北民主联军20万大军南下,实力今非昔比。为将国民党军南北分割,彻底扭转东北战局,林彪决心拿下四平!

我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决定集中一纵、邓纵(邓华纵队)和六纵的十七师,共7个师的兵力,再加上5个炮兵营,共约10万人,组成四平攻城部队,由任一纵司令员的父亲李天佑和政委万毅统一指挥。我军另以4个纵队和一个独立师,位于四平南北和东南机动,担任阻援、打援任务,以保证四平攻坚战的胜利。四平攻坚战实际是一场战役行动。

从6月4日到11日,我攻城部队陆续集结于四平城外。

李天佑发布动员令:活捉陈明仁记特等功!陈明仁命令部队:独立死守,打光为止!

四平国民党守军深谙四平得失系东北战局关键,决以防线的要塞化工事,破釜沉舟死守四平。一场长达20天的惊心动魄的城市恶战就此开始。此谓三战四平,又称四平攻坚战。

四平守敌为七十一军和十四军的1个师,再加上地方部队,共3.4万余人,统由陈明仁指挥。七十一军现任军长陈明仁是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参加过广东革命政府的两次东征,在攻打惠州城的战斗中,亲任敢死队队长,奋不顾身,率先登上城头;在抗击日本侵略军的云南腾冲、松山等战斗中,指挥部队作战英勇顽强,战功显赫。陈明仁治军严格,骁勇善战,深得他的老校长蒋介石的赏识。

自1946年5月19日国民党军队攻占四平后,国民党守军经过一年的苦心经营,已将四平建设成要塞化、半永久式的坚固城市。城市周边的外围工事,由大大小小的地堡和铁丝网、陷阱、地雷带、土城墙等多种障碍物组成;城区内更是碉堡林立,沟堑纵横。火力配备采用网状配备、火力交叉的方式。陈明仁搞“责任制”,地堡内各战斗成员都有固定战斗位置,并将其姓名和编号钉在墙上,以示岗位责任,不准随便更换。他们很鬼,各房都有一口听音用的水缸,以防对手在地下进行坑道作业。陈明仁严令各防区部队独立死守,不求援,不待援,打光为止。只许前进,后退者一律由督战队射杀。这一次城市攻坚战已非不久前的平原遭遇战了。

6月3日,“东总”指示“四平准备八天以后开始攻击,攻四平部队由一纵统一指挥”。

6月8日,父亲和万毅率部队包围四平。9日父亲发出战斗动员令。首先指出,攻占四平全歼守敌是代表全体指战员意志,向林、罗首长要求的光荣任务。在讲明战斗的重要意义后,要求各部务必加紧准备,并提出:先突破主阵地、先占领敌军指挥所的,授予“四平部队”光荣称号;活捉敌七十一军军长陈明仁的,记特等功,授总部奖章;团结好、纪律严明的,授“模范连队”光荣称号。我部队全体指战员纷纷响应,紧张地进行攻城准备,待命攻击。

这是我东北民主联军第一次对有坚固设防的中等城市的攻坚战斗。在我军的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为了便于随时了解情况,掌握战机,灵活机动地指挥部队作战,父亲要把他的指挥所设在离敌人前沿仅300米的一处长着柳丛的位置。赶来修指挥所的工兵都认为这里距敌人太近,施工危险。参谋陈锦渡劝阻,但是父亲说这里能直接看到一师和二师的突击地段,不同意后移。工兵排两次施工,伤亡了三个战士。

11日,父亲向“东总”汇报了主攻方向和兵力部署。当天,我军开始扫清四平外围据点。

13日,四平大雨倾盆,道路泥泞,严重影响我军攻城部队行动。

14日20时发起了总攻击,28分钟后,负责西南方向的一纵二师首先打开突破口。次日凌晨2时30分,一纵一师打开了另一个缺口。

15日至17日,在西南方向率先突入城区的一纵一师和二师并肩向纵深推进。17日,父亲向林彪报告:经三昼夜巷战,一、二师各伤亡1500人,所占地区狭小,因此敌能够集中火器、飞机轰炸突破口。白天不能作战,日长夜短,一打就天亮。敌采取火攻战术,我占领区大部燃烧,迫我毫无立足之地。

此刻,西北方向的邓纵因进攻准备仓促,又遇敌顽强抵抗,迟迟不能打开突破口。父亲果断下令调整了邓纵独一师的进攻路线。令独一师从城西北角在邓纵独二师左侧进入战斗。独一师在师长马仁兴亲临第一线的指挥下,连续组织9次冲锋,在17日攻入城内。18日,邓纵独二师跟随突入。终于我攻城部队形成西南方向的一纵和西北方向的邓纵相互配合、相互策应的进攻态势。

四平战役进入巷战阶段,房屋和街区同时进行争夺,前沿和纵深同时发生战斗。白天,我军处处遇到碉堡、楼房、堑壕和从街垒内射出的交叉火力。入夜,燃烧弹、照明弹、飞机投掷的发光弹以及炮弹烧着的建筑物,将战场照耀得如同白昼。疾风般的火箭炮,暴风雨般的重磅炸弹,把四平炸了个天翻地覆。

“东总”连续数次在给下属的四平前线首长电文中命令“希发挥高度战斗决心,争取胜利”,“不惜重大伤亡与疲劳,坚决夺取四平”等等。

“东总”司令员林彪在19日给中央的电报中表示:“我军拟准备再用一星期时间,以1万人左右的伤亡,争取此战胜利。”21日,林彪又向中央发电:“决心再用一个礼拜的时间,付出15000人伤亡拿下全城。”

国共两党最高领导对这次四平战役一直给予高度关注。在攻城战斗进行到最激烈的阶段,蒋介石发给陈明

仁急电:

子良弟,你坚守四平,苦战甚坚,官兵奋勇杀敌,壮烈牺牲,实可嘉奖。望贤弟激励三军,坚守阵地,配合外围兵团,聚歼来犯之敌。我在此祷告上帝,同时有总理在九泉之灵保佑,贤弟定能以寡敌众,获取全胜。

中正

而远在陕北山沟里的毛泽东,在6月24日给林、罗复电中则以一个战略家的口吻明确指出:“占领此战略枢纽极为正确,四平的占领不仅对我军建立攻坚信心关系甚大,而且对全国正在斗争的广大群众也是一大鼓舞”。

一纵一师和二师由于伤亡很大,不得不在23日撤出战斗待命休整和转入打援。父亲遂将攻城指挥交由赶来增援的六纵司令洪学智。后来由于城里部分守敌仍旧顽抗,同时东北国民党全部机动兵力10个师的增援又逼近四平。为避免我军更大伤亡,我攻城部队遂于6月30日拂晓全部撤离四平,四平攻坚战即告结束。

总结教训四战四平

父亲率部撤出四平以后,一度驻在辽源地区,专门总结这次攻坚战斗的经验教训,认为,“战斗总结,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比战斗本身更重要,一定不能马虎,要珍惜战士的鲜血”。他在四平攻坚总结会上说:“不能糊里糊涂打仗,要善于总结经验,从战争中学会打仗。打一仗提高一步,有发现,有创新,才能适应战争,战胜敌人。”

不可否认,四平攻坚战没有达到攻下四平的预期目的。

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很重视对这次四平攻坚战经验教训的总结,于7月13日特地写了一封信给父亲:

天佑同志:

总部2日关于夏季攻势经验教训总结电,盼切勿草率看过,而应深切具体地研究,使今后思想有个标准:要把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决定于条件的原则(这个原则我同你谈过),革命的效果主义的原则,实践是正确与否的标准的原则,加以很好的认识。你是有长处的,有前途的,但思想不够实际。夏季攻势中,特别是四平战斗直至现在,从你们的电报和你们的实际行动的结果上看,表现缺乏思想,缺乏见识。为了今后战胜敌人,盼多研究经验和学习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凡一切主观主义的东西,无论它是美名勇敢或美名慎重,其结果都要造成损失,而得不到胜利的。正确的思想的标准,是包括实践在内的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在军事上要发挥战斗的积极性,而同时必须从能否胜利的条件出发。凡能胜利的仗,则须很艺术地组织,坚决地打;凡不能胜的仗,则断然不打,不装好汉。如不能胜的仗也打,或能胜的仗如不很好讲究战术,则必然把部队越搞越垮,对革命是损失。以上原则,有益于进步,望深刻体会之。这些原则同时也是我正在努力加深认识的东西。

林彪

7月13日

这次作战没有最后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轻敌,导致对敌情判断有误。比如,对四平守军兵力数量上判断有误。从战前侦察了解的情况,判断四平国民党军有1.8万人。后来一纵二师报来守敌3万人的数目,没有引起父亲注意。因为判断有误,所以在兵力部署上没有对敌造成优势,无法对敌实施包围。父亲作为攻城主要指挥员,知道自己是负有很大责任的,心情很沉重。在战评会上,父亲检讨了轻敌思想和组织指挥不周等问题。

父亲还通过召开各种会议进行调查座谈,深入探讨四平攻坚战的经验教训,从缜密侦察、任务区分、突破口选择、步炮协调、二梯队使用等方面总结出9条经验教训。他亲自组织编写出的《四平攻坚战总结》,被“东总司”发到部队进行教育学习。

1994年1月8日,在父亲80周年诞辰纪念座谈会上,曾经是父亲搭档的一纵政治委员万毅伯伯回忆三战四平时说道:“在这次作战中,虽然没有取得完全的胜利,但我认为是一次胜利。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们取得了作战经验,比如说,坚固防御工事的突破、现代巷战据点的攻克,剩下的就是陈明仁,我们没有捉到,还有他那几门炮我们没有缴着,除了这个以外,我们所有经验都已经取得。”

四平攻坚战的经验教训,是成千上万的英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部队从各个方面总结的城市攻坚作战经验的成果,不久就在第四次四平作战中体现出来了。这些经验一直指导后来辽沈战役中攻克锦州、进关解放天津等战斗。

到了1948年2月,经过土地改革的热潮和连续秋季攻势、冬季攻势之后,我军已经建立了强大的后勤保障;兵力也从一年前的46万人壮大到73万人之多,仅野战兵力就有42万人,可谓兵强马壮。而敌人在我军秋季攻势和冬季攻势打击后,元气大伤,仅保有沈阳、长春、锦州、营口、四平等几座孤城,首尾不能相顾。这时四平守敌主力仅有3个团,各种人员加起来1.9万余人。当时的客观形势,对于我军重新部署攻克四平城极为有利。为彻底割断国民党军长春与沈阳之间的战略联系,1948年的2月27日,东北人民解放军总部下达命令再次攻打战略要地四平。

这次是我军第四次战四平,也叫四平收复战。

“东总”命令“第一纵队(包括独二师)、第三纵队、第七纵队和炮兵主力共10个整师为攻城部队,由第一纵队司令李天佑、政治委员万毅统一指挥,执行歼灭四平国民党军之任务……”

父亲对于这次受命,心情难以平静。前一年6月率部从四平撤离后,他就憋了一口气:一定要拿下四平。现在林彪把总攻四平的指挥任务再次交给他。表现了总部对他本人的信任和对一纵的信赖。

3月8日,父亲和政委万毅、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李作鹏、副政委兼主任梁必业四人联名发布战斗动员令。动员令指出:“此次作战是冬季攻势中连续告捷之继续,又是我纵再次担负攻打四平创造光辉历史的好机会。”动员令命令:“我纵队同志必须竭尽一切努力,施展全副本领,不负上级期望,不负兄弟部队与炮兵的配合协同,坚决完成任务……”

此次攻打四平,由父亲提出,经东北人民解放军总部批准,决定首先以一部兵力肃清外围支撑点及守军防御主阵地前沿碉堡群,而后从5个方向形成两面和对角的多路突击,使守军腹背受攻;部队突破后,迅速实行穿插分割,以一个营打一条街的方式进行巷战。

我军在侦察过程中,发现四平守敌的防御重点已由路西转向了路东。为保证以集中优势兵力首先打乱敌人的重点防御体系,父亲和万毅在和七纵首长协商并取得同意后,遂于8日黄昏,将原定在路西方向攻城主力部队的一纵与路东方向的一纵进行了对调。

3月4日至8日,进行了肃清敌人外围支撑点的战斗。此后又进行了3天的攻击准备工作。

3月12日黎明6点30分,炮火试射。7点40分,父亲在前沿指挥所看着手表,一声命令“开始!”我炮兵猛烈轰击,仅7分钟就把敌人炮火压制下去。敌人那边的防御带顿时变成了一片焦土。我突击连的官兵不等冲锋命令,抢先跃出堑壕。7点50分,父亲命令:“发信号弹!”5颗信号弹在指挥所上空升起。我炮火延伸射击,部队开始冲锋。各部队像洪水一样涌去……

这次攻城进展很顺利,从总攻开始只用了23个小时,四平即告解放。我军伤亡4900余人,全歼守敌19000余人。

四平,这个以前只是在地图上多次用红色箭头指向的城市,这个让我东北人民解放军(东北民主联军)倾投主力大军历经两年、四次争夺的城市,终于被收复了。

我又想起万毅伯伯对父亲的评价:“在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四平攻坚作战中,天佑同志认真总结从前的经验,重新作了对三个纵队共同作战的统一部署,亲自选择突破口,仅用23个小时就把守敌八十八师,完全、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了。从这里看出天佑同志的指挥天才和他的指挥艺术以及战斗作风,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平解放,从某种意义上讲,揭开了辽沈战役的序幕。

责任编辑王文运

猜你喜欢
四平我军部队
《突破口》,道出我军制胜密码
俄部队军演
“摇摆不定”等十三则
儿在部队又立功
驻港澳部队例行轮换
冬闲
一段往事
象棋棋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