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复方的研究进展

2018-08-19 09:26徐何方
科学与财富 2018年23期

徐何方

摘要:中药复方是中医用药的特点之一,是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和手段。复方中药的化学成分极其复杂,其研究必须采用多学科、多技术综合研究的方法。本文在分析中药复方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中药复方配伍的规律,重点分析中药复方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中药复方;研究状况;思路和方法

1.中药复方研究状况

由于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复杂性,使得在揭示其配伍的科学内涵和作用机制、物质基础上存在很多困难,因此探讨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研究的方法学,成为当今学术界瞩目的焦点问题。中医药工作者对中药复方的药效学与配伍规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血府逐瘀汤、生脉散等复方的拆方分析与药理学研究,均取得了较好的研究结果。随着天然药物分离纯化技术的发展和检测手段的日益提高了人们试图采用中药复方拆方的研究,分离追踪独特功效的活性成分,发现具有高生物活性的先导化合物,在此基础上进行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研究,最终达到创造有高生物活性,独特功效的新药的目的。现在化学分析、分离、鉴定方法与技术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拆方分析在揭示中药复方配伍作用的生物学本质上的局限性,有效的推动了该领域研究的进度。

中医与西医治病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医是辨证论治,治疗的是“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治本”而非仅仅“治标”。中药复方成分复杂,我们从中药复方中得到有效成分,成分的个体作用怎样来揭示中药复方的整体作用,怎样用有效?这些问题不解决就很难阐明复方作用的物质基础[1]。

中药复方药理、药效研究低水平問题严重,许多研究仍停留在临床疗效观察阶段,一些药效学指标的灵敏度偏低。中药复方的实验药理学绝大数仅限于药效学的观察,而且由于没有化学工作者的有效配合,方剂组成多不稳定,药效重现性较差,难以反映复方的药理学作用。而且其研究绝大数仅限于整体动物的观察,缺乏从分子、细胞水平上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针对中药复方治疗的病或证,缺少良好的现代病理生理基础,药理研究模式基本上沿用西药药理学的模式,不能客观的反映中药复方的主要药效,无法切实表达复方的临床疗效[2]。

2.中药复方研究思路和方法

中药复方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临床需要,按照一定的组方原则,由多种单味中药所形成的药物组合体。中药复方的作用就是由这个特定的组合体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化学药物整体,而中药药效成分是复方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所以对中药复方成分即药效物质基础的深入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和核心[3]中药复方研究必须遵循方证相对模式,方证相对模式为中医药的精华内容,它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的辨证、组方用药的根本法则。

2.1 中药复方的活性成分研究

中药复方的作用是由多种活性成分分别作用于不同的器官和不同靶点,相互协同,对机体从生理病理上进行调理,经整合调节而发挥复方的疗效。中药复方活性成分研究的思路一种是以中药方的传统功效为前提,从多味中药复方拆方提取有效成分,寻找先导化合物,再进行结构修饰。另一种是以中医药理论为依据对中药复方配伍整体观、协同、拮抗作用机制及其物质基础的研究,以获得优质、高效、安全、稳定、可控、“三效”、“三小”、“三便”的现代中药。理论上,中药复方可以从不同层次分解为单味药及其化学成分,但复方是一个复杂体系,在这样一个动态复杂体系中分离出多种活性成分,并阐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很困难的。近年来分离、分析和鉴定的技术和方法的突破性进展,为阐明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使通过对活性成分的分析来进行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的思路成为可能[4-5]。

2.2 中药复方指纹图谱

中药复方指纹图谱是复方制剂经一定的处理后,采用现代的分析手段表达出的色谱、光谱或联用的图谱,用以表达复方化学成分的特征,是中药现代化的突破口与关键技术之一。中药复方谱效学指将复方指纹谱图与药效结果结合起来,将复方指纹图谱中化学成分的特征与复方药效研究联系起来,建立有意义的复方谱效关系,从而反应制剂内在的质量。指纹图谱研究是中药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之一,可以完善表达中药的整体性特征,为现代中药的质量控制、鉴定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为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奠定基础。谱效学研究所获得的信息可以进一步阐明与机体相关的主要药效成分,为识别中药复方制剂药效成分研究奠定基础[6-7]。

2.3 中药血清药理和血清药物化学

血清药理学是近十多年来才逐渐兴起的一门实验方法学,是一种研究中药药效较为科学的方法。它是指将中药或中药复方经口给动物灌服一定时间后采集动物血液,分离血清,用此含有药物成分的血清进行体外实验的一种实验方法。目前中药血清药理学已经应用到越来越多的研究领域中,而且取得了一些进展,如对阳和汤的研究中,可以观察到阳和汤血清对MCF27细胞有抑制增殖、促进分化及诱导凋亡作用,从而产生抗肿瘤作用。血清药理学方法的最大优点是能模拟药物的体内过程,用体外实验体系再现药物的体内作用,可以防止中药粗制剂本身理化性质对实验干扰,实验的结果与在体内实验的结果一致性好,不仅能反应药物中可吸收部分的直接作用, 而且能反应药物成分在机体作用下形成的代谢产物和药物诱生的机体内源性物质的间接效果[8]。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是研究血清中的化学物质,是以传统药物化学方法为基础,综合应用多种现代技术,分析鉴定口服中药后血清中的移行成分,研究其药效相关性,确定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应用学科,此法将成为快速、准确地研究确定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有效途径。总之,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使中医药研究进入系统药物学研究的科学化领域。但是,在研究思路上往往局限于具体某一中药复方中药物间相互关系配伍研究,仅能说明具体中药复方中药物存在的必要性及药物间的“七情和合”,而不是随证候变化的中药复方配伍规律。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是其有效化学成分,必须将中药复方药理学的研究与复方的有效成分研究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搞清复方作用机理,如将中药血清药理学与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协同研究结合起来,方能扬长避短[9]。

2.4 细胞膜生物色谱法

细胞膜色谱法是指将活性组织细胞膜固定在特定载体表面,制备成细胞膜固定相(CMSP),再用液相色谱的方法研究药物与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将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过程在体外进行动态模拟。传统中药及中药复方筛选有效成分的方法是先提取分离,再逐一进行药效试验以确定有效成分,研究周期一般较长,命中率相对较低,而细胞膜色谱法是一种新型生物亲和色谱方法,研究的药物可不经提取分离步骤,直接在特定的CMC模型上完成筛选过程,并且药物在CMC模型中的保留特性(容量因子)和其药物的作用有显著的相关性。中药复方是一个复杂体系,发挥CMSP具有色谱分离和活性筛选双重功能的优势,即可简捷快速分离出中药复杂体系中有效成分。我们已将CMC方法用于药用植物和中药物质基础的研究,筛选和发现天然药物中的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但CMC法用的是自然生物膜(组织细胞),膜受体的密度较小,柱效较低,色谱柱寿命通常比较短,自然生物膜存在有多种活性蛋白,药物可能与多种受体或通道蛋白结合,容量因子反映药物与细胞膜上多种受体的协同结合效应,因此CMC 法研究中常受非特异结合的因素的干扰,尚不能完全模拟体内复杂环境以及机体内其它系统对药物发挥药效作用的影响。同时,固定相的制备、色谱柱流动相、缓冲溶液的组成、PH、柱温、柱压、流速等要求较苛刻,对流动相难以进行灵活地调整。通过对细胞膜固定相制备方法的改进和CMC 技术的进一步系统化和规范化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10-11]。

2.5 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

中药药物动力学是借助动力学原理,研究中药活性成分、组分、中药单、复方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体内时量一时效关系,并用数学方程定量地预测这些过程的性质的一门边缘学科。中药日服经消吸收后,多数以原形或代谢产物的形式进入血液。由于有些药物的血药浓度低,检测比较困难尿中有效成分相对较高,可以通过对尿液,成分进行分析确定体内代谢产物。另外,对复方生物活性物质的药动学药效学关性进行统计分析,借助于指纹图谱,建立明确的潜效关系,这对复方筛选、刊型优化等上作极为重要,是今后药动学发展的必然力向现代新技术在中药药代研究中的应用。

综上所述,中药复方研究的困难在于作用的物质基础不明确,对中药复方物质基础方面的深入研究,已成为中药现代化,中药进入国际市场迫在眉睫的任务。而根据中药复方研究状况,把现代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方法相融合,从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方法入手,结合多种现代技术的应用,寻找并建立一种简便、快捷、符合中医中药用药原则的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方法的思路,相对可行。复方中药的研究与其他科学发展的规律一样,也必须采用多学科、多种技术综合研究的方法。随着先进技术如LC—MS、CE—MS、LC—NMR及LC—MS—MS等的发展、普及和应用,采用与中医药理论相对应的药理模型,我们将最终能够阐明中药复方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另一方面生物芯片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可以应用于中药药理的分析、新药的研制开发、中药鉴定、毒理观察等方面,有利于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阐明中医药治病的机制,促进中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李凌艳,马长勇.中药复方研究的现状与方法探析[J].齐鲁药事,2011,22(1):44-47.

[2]王元清,严建业,师白梅,李顺祥,王璐,汪兰.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20(5):99-102.

[3]杨炳烈,付天灵.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6):106-108.

[4]徐乃玉,顾振纶,谢梅林.中药复方研究的思路和方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2,3(5):11-13.

[5]徐芳,徐立,许立.中药复方作用物质基础研究思路和方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30(1):80-82.

[6]惠婷婷,夏忠庭,张兰兰,周水平.中药复方药效成分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2,36(6):8-9+12.

[7]张家玮,孙建宁,张爱林.有效成分组――中药复方活性物质基础研究方法刍议[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2):4-5.

[8]周红光,陈海彬,王瑞平,张玉,吴勉华.代谢组学在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3,29(2):161-165.

[9]譚玉柱,黄君梅,杨国政.血清药物化学应用于中药复方的研究现状[J].中药与临床,2010,21(2):53-55.

[10]许恒忠,李金英.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概况[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1(7):1535-1537.

[11]何群,汪宁,段金廒,丁安伟.中药及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概况[J].亚太传统医药,2009,12(6):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