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的装置性——艺术家对展厅的再创造

2018-08-19 09:26黄楚楚杜若宣
科学与财富 2018年23期
关键词:展览艺术

黄楚楚 杜若宣

摘要:值展览作为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简单的作为已完成艺术品的展示载体,展厅空间能够作为装置的一部分产生艺术价值。艺术家应该将展览视为自己艺术创作的一种方式,艺术家不应该拘泥于某一种表达方式禁锢自己的想象力,应将自己的艺术理念尽可能完整的诠释于展厅之中,带领观者进入更深入的体验及思考。只有当艺术品能够和观者沟通时,艺术才产生价值。

关键词:展览;艺术;空间装置

一.展厅空间的三种艺术构成形式

国内的大部分艺术品展览依旧以架上绘画和雕塑艺术为主,艺术家和策展人在安排这些传统艺术品的展览时大部分选择固定的空间布置,并不会对展厅进行过多的改造,偶尔会进行灯光的布置,但是并没有考虑将艺术家的理念扩散到整个空间。无论是个展还是群展,都无法将整个室内空间的氛围调动起来。

展厅空间作为互动环节的一部分产生艺术价值。当艺术品被置放于展厅之中,艺术品本身和展厅这一个环境其实就形成了一种空间装置艺术,所以艺术家需要对展厅的布置和呈现投入一定的创造性。当观众进入展览时,整个环境包含艺术品都进入了他的视觉构成,艺术品,空间,观众这三者之间构成了一种互动关系,艺术家和在布置展厅时需要考虑这种联动关系,如何才能够更有效的把自己的艺术观点传递给观者。

展厅可以直接作为艺术品的部分构成出现在艺术家的创作中,形成置于室內的互动装置艺术。最具代表性的如草间弥生的无限镜屋和消逝屋。1965年草间弥生“无限镜屋”的开展,也意味着她创造了“将艺术作品打造为环境”的新概念,与此同时观众就变成了参与者,不管是否自愿,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进行着崇高的重复。[1]在草间弥生的作品中展厅作为艺术品和展览互生共存。

特殊环境直接担任展厅的身份承载艺术品。有时候艺术家会选择某些特定的地点来进行布展,选择能够充分包容自己艺术理念的空间,让自己的艺术品和空间融合起来。这种对空间再创造在一些公共装置艺术家的作品中得以中分体现。马来西亚艺术家Jun HaoOng就喜欢将自己的艺术品放置在废墟建筑中,2015年就将一个巨大的六角星形LED灯安置在槟城(Penang)一个四层高的破败的混凝土建筑中,六角星的几条边角仿佛穿越了楼板,从中心蔓延出来。[2]

二.承载传统艺术品的展厅装置可变性

其实就传统艺术品而言,展厅所伴随的可变动性其实可以很大,例如山水画展。艺术家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大可以运用新技术和新的艺术理念来帮助自己传达文化思想山水画展,像是运用影像技术和空间装置,让观者更加深入的体会山水画中的文化涵养。艺术家应该保留的初心是自己对艺术的理解,而不用拘泥于某一种表达方式,将自己的艺术理论禁锢要学会运用多种媒介将自己的艺术理念尽可能完整的诠释于展厅。

就这类展览而言,很多博物馆在空间塑造上要强于美术馆展览,比如四川省金沙遗址博物馆的第四展厅。整个空间呈圆柱形,四周昏暗无光,整个圆形天花板布满黑红相间的云雾般混沌的图案并且泛着暗红色的灯光。天顶的圆心一束聚光灯照下来打在展厅正中间的文物上,就好像文物从未知的宇宙中坠落下来。这个展厅的布置、颜色、灯光都和金沙遗址的文物特别切合,是一个设计的非常符合主题的展厅。

三.展厅再创作所面临的阻碍

艺术品展厅的布置却几乎不能够做到像博物馆一样精美,首先是资金投入的局限性。艺术展览的时间短暂,美术馆的收益具有时效性,不可能投入巨额资金支持艺术家如此短暂的艺术呈现。艺术展览几乎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和博物馆相比,美术馆的展品,特别是一些民办私人的美术馆展藏品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市场的成熟加速了这种流通,艺术品的资本化逐渐严重,没有美术馆或者是藏家愿意投入时间和资金来支持艺术家进行再创作。艺术市场和普罗大众逐渐扩大的距离也影响的美术馆的艺术家在办展时投入的精力。

但最关键的问题还是艺术家自身并没有将展览看作是自己的一次艺术创作,只是简单的将自己的作品拿出来展示,而不会考虑再创造的可能性,即使有的艺术家考虑到了布展的创造性,却极有可能沉迷于自己已经创作出来的艺术品,选择放弃新的尝试。这种局限性思维限制了艺术家的创造想象,限制了展览的可能性,同时对于来参加展览的观者来说,也是十分不负责任的行为。

四.艺术家对展厅的再创造

如何进一步提高展览的可观性,提升展厅空间的生命力,艺术家首先需要认识到在展览中对展厅进行再创造是艺术活动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对于表现自己的艺术理念能够出很大一份力。艺术家应该加强对空间的学习和了解,装置艺术能够作为独立的一个分支存在于艺术界,说明其中的理论体系还是有它的独特之处,其他类型的艺术家要理清楚这一体系中对空间的解读,然后在做展览的时候,用恰当的方式去处理空间,尽可能的充分利用空间的表达性。

只有当艺术品的根本能动性(艺术家、赞助人或原型)指向合适的观者时(它们包含着一定的信息),它们才具有感染力。然而,特殊艺术品或许无法简单归入一个类别里,作为第二能动体,艺术品需要被正确“解读”才能具有效力,需要一种“符号学”的方法[3]艺术家不应该仅仅沉迷于自己的创作,忽略展览这一重要的沟通环节,只有当艺术品能够和观者沟通时,艺术才产生价值。

参考文献:

[1]《草间弥生的“自拍室”:永远的自我消融》[OL].凤凰网www.ifeng.com

[2]《马来西亚艺术家在废弃建筑物中安置一颗巨型LED星星》[OL].凤凰艺术 art.ifeng.com

[3]罗伯特·莱顿、关祎《艺术的结构与能动性》[J].《艺术探索》2017,05(31),67-75

猜你喜欢
展览艺术
纸的艺术
揭开古籍文献与历史图像神秘面纱
国家典籍博物馆展览所见文明交流互鉴
博物馆书画展览设计研究
关于低碳展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展览发展研究
爆笑街头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